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阻燃剂十溴二苯乙烷(DBDPE)和协效剂三氧化二锑(Sb2O3)制备了用于阻燃ABS的复合阻燃剂,研究了阻燃剂的复配比及其用量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的阻燃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增韧剂苯乙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EBS)、ABS接枝粉料的用量对阻燃ABS的阻燃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十溴二苯乙烷与三氧化二锑复配质量比为4:1时协同阻燃效果较好,其填加量为16份以上时,就可达到UL-94V-0级,阻燃剂的加入对冲击强度影响较大,而对其他力学性能影响并不明显;在含有20份上述复合阻燃剂的ABS中加入15~20份ABS接枝粉料时,冲击强度提高220%,阻燃性能略有下降,而加入相同用量的SEBS,冲击强度则没有提高,阻燃性能下降较大。 相似文献
2.
3.
EG和DBDPE/Sb2O3协同阻燃ABS的阻燃性能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可膨胀石墨(EG)与十溴二苯乙烷/三氧化二锑(DBDPE/Sb2O3)复配制备ABS阻燃复合材料,通过锥形量热仪和热重分析等方法研究了EG和DBDPE/Sb2O3协同阻燃ABS的燃烧性能,探讨了二者的协同阻燃机理。结果表明:与纯ABS相比,EG与DBDPE/Sb2O3共用使ABS阻燃复合材料的峰值和平均热释放速率分别下降了73.5%和63.8%,峰值质量损失速率降低52.04%,平均有效燃烧热降低19.96%,成炭量增加;EG阻燃ABS为典型的凝聚相阻燃机理,DBDPE/Sb2O3阻燃ABS为气相阻燃机理,二者并用时可以同时发挥凝聚相阻燃和气相阻燃作用,但以凝聚相阻燃机理为主;热重分析表明EG与DBDPE/Sb2O3具有协同作用,ABS分解峰的峰值热失重速率下降25.2%,二者可以互相促进ABS成炭,EG可以保护ABS成炭产物,提高实际成炭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可膨胀石墨(EG)与十溴二苯乙烷(DBDPE)、三氧化二锑(Sb2O3)复合阻燃(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通过热重分析研究了阻燃ABS体系的热失重行为。结果表明,DBDPE/Sb2O3改变了ABS的热降解历程,以气相阻燃机理为主;EG对ABS的热降解历程影响不大,形成的炭层有利于阻燃,以凝聚相阻燃机理为主;两者复配可同时在气相和凝聚相起作用,使得ABS的峰值热失重速率均大幅下降,阻燃ABS的极限氧指数可达30%,EG与DBDPE/Sb2O3复合对ABS阻燃具有一定的协同阻燃效应。 相似文献
5.
用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改性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ABS),制备3D打印用ABS改性复合材料,研究了SBS的用量对ABS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熔体流动速率仪表征了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万能力学试验机和悬壁梁冲击试验机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SBS用量增加,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增加,5%SBS的加入能使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增加42.1%;随SBS用量增加,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增加,弯曲强度降低;SBS能提高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增加其韧性,但同时也使拉伸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6.
《塑料科技》2017,(2):86-90
通过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中添加不同的改性剂制备ABS复合材料。采用动态力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了不同改性剂对AB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ABS相比,ABS/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51.5 MPa,提高了6.8%;SMA作为相容剂提高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粒子与ABS树脂之间的界面黏结强度,使得ABS/SMA/TPU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以提高,其拉伸强度达到52.2 MPa,ABS/SMA/ABS高胶粉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为29.3 kJ/m~2,提高了34.4%,综合力学性能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氯化聚乙烯(CPE)、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和丁腈橡胶(NBR)4种相容剂对聚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VC/ABS)合金注塑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种相容剂均会降低PVC/ABS合金注塑料的弯曲性能和阻燃性;CPE和EVA综合性能较好,有利于注塑料的加工和使用;MBS和NBR对合金注塑料流动性的不利影响较大,不适用于PVC/ABS合金注塑料。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改性剂种类及其含量对(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BS)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BS/(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ASA)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最高;ABS/ABS胶粉共混体系的缺口冲击强度最高;ASA和ABS胶粉对ABS拉伸强度的影响最小.(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的质量分数为25%时,ABS的断裂伸长率最高.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ABS/ABS胶粉共混试样断面发生的屈服程度较大.加入少量相容剂,ABS的力学性能并不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含量对氯化聚氯乙烯(CPVC)/ABS/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S)及CPVC/ABS共混体系力学性能、耐热性能以及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PVC/ABS/AS三元共混体系中,当ABS含量由零增加到30 %(质量分数,下同)时,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由11.5 kJ/m2上升至39.1 kJ/m2;在CPVC/ABS二元共混体系中,当ABS含量由零增加到25 %时,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由11.1 kJ/m2上升至52.6 kJ/m2,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维卡软化点随着ABS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共混体系的阻燃性能与CPVC用量密切相关,在CPVC∶ABS(或ABS+AS)=6∶4时,共混体系的极限氧指数达到了31 %。 相似文献
10.
马军;袁茂全;牟南翔;胡妹华;王建;武德珍 《中国塑料》2010,24(7):24-27
研究了氯化聚氯乙烯(CPV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和氯化聚乙烯(CPE)三元共混体系的组成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ABS树脂可以有效降低CPVC/ABS/CPE三元共混体系的平衡扭矩,缩短三元共混体系的塑化时间,改善其流动性;当CPE含量固定、共混体系中CPVC与ABS的质量比为7:3时,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达到最佳,共混体系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随着CPE含量的增加,三元共混体系的缺口冲击强度显著提高,CPE对三元共混体系具有优良的增韧作用,用量以15份为宜。 相似文献
11.
十溴二苯乙烷协同三氧化二锑阻燃PE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采用新型阻燃剂十溴二苯乙烷(DBDPE)与Sb2O3复合对PE进行阻燃改性,研究了DBDPE与Sb2O3的协同效应,复合阻燃剂对PE阻燃性能、热解性能、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BDPE/Sb2O3复合阻燃剂对PE有良好的阻燃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以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合成了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PBT PTMG,并研究了有卤阻燃体系十溴二苯乙烷/三氧化二锑(DBDPE/Sb2O3)和无卤的磷系阻燃剂ExolitTM OP1240对弹性体PBT-PTMG的力学性能、阻燃性能、热力学性能及其结晶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阻燃剂可以显著提高PBT-PTMG的阻燃性能,使其垂直燃烧性能达到LU94V-0级;随着阻燃剂添加量增大,PBT-PTMG的力学性能降低,DBDPE/Sb2O3及ExolitTM OP1240的最佳添加量均为DMT质量的5%;添加阻燃剂会影响弹性体PBT-PTMG的结晶性能,使体系晶体形状和晶体数目发生改变;添加阻燃剂后,PBT-PTMG的热稳定性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首先采用不同改性剂对超细重质碳酸钙(CaCO_3)进行表面改性,然后作为无机填料填充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制备ABS/CaCO_3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改性剂添加量和改性时间对CaCO_3吸油值、接触角和沉降体积的影响,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熔体流动速率(MFR)和热稳定性,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CaCO_3粒子在ABS基体中的分散性。结果表明:经不同改性剂表面处理后,CaCO_3的吸油值和沉降体积降低,接触角增大,其中以大分子活性硅烷(JST-3G)改性的CaCO_3的吸油值和沉降体积(60 min)最小,接触角最大,分别为16 m L/(100 g),0.2 m L/g和120°。经过表面改性的CaCO_3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流动性,改善了CaCO_3粒子在ABS基体中的分散性。采用大分子活性硅烷(JST-3G)改性的CaCO_3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流动性最佳,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和MFR分别达到了39.2 MPa,71.2 MPa,13.2 k J/m~2和37.6 g/(10 min)。经不同改性剂处理后,CaCO_3粒子在ABS基体中的分散性均有所提高,尤其以大分子活性硅烷(JST-3G)改性的CaCO_3在ABS基体中的分散性最优。 相似文献
17.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阻燃低密度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LDPE/EVA)复合材料,研究了表面有机化改性三氧化二锑(Sb2O3)与十溴二苯乙烷(DBDPE)在LDPE/EVA中的阻燃协效性,通过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等级(UL94)、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等测试对复合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DBDPE/Sb2O3复合阻燃剂对LDPE/EVA有良好的阻燃作用,经表面有机化改性的Sb2O3,较之未改性Sb2O3阻燃协效性增强,制品热稳定性提高,对力学性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