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 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继创建乡镇企业这一新生事物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早在1984年就对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表了著名研究论文——《小城镇,大问题》,文章阐述了发展小城镇对于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城镇建设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需要,小城镇的兴衰存亡直接影响农村几亿剩余劳动力的出口,同时也明确了小城镇的一般性质,即它是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2.
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城乡一体化5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对宁夏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各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银川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且对其他地区城镇化发展具有引领和协调作用;从空间分布状况来看,宁夏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由北部引黄灌区向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呈阶梯状分布;宁夏新型城镇化发展受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影响较大,与人口、经济以及社会城镇化关系紧密;城镇人口比例、人均GDP、第二、三产业占GDP比例、人均拥有建成区面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城镇密度等因子是宁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过程实质上是城市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就业岗位的过程.没有就业岗位的创造,城镇化也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本文引入了彼特·霍尔的三种城镇化模式,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在我国,适当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中小城市及小城镇转移,有利于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小城市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镇建设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小城镇的建设,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对我国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城乡规划工作者的长期实践,我们注意到在我国目前的城镇建设规划及管理上存在着一些偏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本文结合多年的小城镇建设改造的经验以及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以及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些偏差的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同江市临江镇小城镇规划的设想,阐述了农村局域城镇发展的路径和展望,是适合我省边远地区人口相对集中,地域辐射相对独立的中心乡镇走城市化发展需要的.文章重点剖析了城镇农村人口的房屋置换问题,绿化问题,卫生管理问题,农业人口就业问题等,对农村城镇化发展提出诸多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农业经济占比重较大、农村建设任务极为繁重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社会生活现代化,这是我国几代人苦苦探索的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的崛起,民工潮的风起云涌,在农村建设小城镇,逐步实现乡村城镇化的问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较早地抓住了这一问题,把它看作富民强国之路,实现中国现代化之路,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索,提出了诸多真知卓见,给人启发很大.由马康盛、陈强、陈先述三同志主编的<农村城镇化纵论>(黄山书社2000年4月第1版)一书,在费老等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城镇化道路的探索,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不同角度分析阐述农村城镇化问题,同时对美国的小城镇建设、我国国家试点城镇安徽叶集小城镇发展作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结合安徽省各地的实际,全方位地推进了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堪称一部内容扎实、理论严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工业化水平,小城镇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深化认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构筑产业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鲁西南地区人口与城镇人口的发展趋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等方面分析入手,采用剩余劳动力转移法对区域城镇化水平进行了预测。并根据预测,充分考虑城镇发展的综合因素,拟将区内城镇分为5个人口规模层次的城镇规模等级体系。  相似文献   

9.
县和县级市城镇化是城镇化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层次,是城镇化的基础。中部地区县和县级市具有点多面广、农村人口转入成本低、转移半径短等优势。加强对中部地区县和县级市城镇化问题的研究,对于深化城镇化问题的认识,拓宽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思路,加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级城镇体系之间的衔接,发挥县和县级市城镇化在整个城镇化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加快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战略方向。按照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处在经济发展初期的国…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选择.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必须推进我国城镇化,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以实现农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城市发展的经济成本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发展最根本的活力源泉,对城市发展进行经济论证应该成为城市规划的最基本的依据之一.文中论述了城市化经济成本的内涵、类型和构成,依据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狭义和广义两种尺度上对重庆市的城市化经济成本进行了调研测算;在此基础上,从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带动能力来预测重庆市未来的城市化水平,并根据城市化经济成本预测未来城市发展的资金需求.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态势及优化对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出现了诸如用地总量急剧增长、城市公共用地比重上升、城市容积率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提高等趋向,以及城市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土地粗放利用、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力量较弱等问题.针对这些趋向与问题,提出了优化对策,以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完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意义重大。以四川梓潼县为例,采用景观结构指数与GIS空间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县级尺度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空间分异十分明显,土地利用多样化和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整体水平较高,且平坝丘陵区与丘陵山地区差异明显;土地利用的集中程度则刚好相反,与多样化呈显著负相关;土地利用类型区位熵空间分异明显,耕地区位熵优势在西部乡镇,园地区位熵优势位于中部乡镇,林地区位熵优势位于东部乡镇。(2)空间格局分异总体水平较高,且从西部平坝丘陵到东部丘陵山地差异明显,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破碎度由强变弱,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由复杂到简单;土地利用优势度由低变高;土地利用均匀度由高变低。  相似文献   

14.
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必然出现交通拥挤,而交通需求产生的根源在于土地利用,因此从交通的角度去考虑用地规划问题成为一种需要。城市土地适度混合利用的理念已为许多学者和专家所认同,但结合交通的混合用地具体结构还没有一个定量的表述。不同的城市因为有不同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布局和人口,应该有不同的用地结构规划。同时,不同的城市内部分区功能或布局不同,也应有不同的用地结构规划。本文尝试从理论上建立模型,从缓解交通拥挤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使得城市区间居民出行量最小的混合用地结构的优化方法。通过模型量化混合用地的结构,满足不同城市和不同分区的差别,充分体现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的一体化,使得用地规划更合理科学。  相似文献   

15.
基于Markov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某县土地利用变更统计表为数据源,建立了土地利用及其预测的Markov模型。首先应用Markov链理论,讨论了该模型的遍历性和平稳分布,得到了该县土地利用的规律。预测结果表明:该县正面临耕地保护和城镇化建设用地需求的难题,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应该对城镇建设用地做出科学合理的规  相似文献   

16.
以2001—2012年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测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与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并运用协整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分析方法探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动态关系和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自2001年以来,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总体上逐步提高;(2)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与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3)从皖江城市带整体、"一轴"地区、"双核"地区来看,承接产业转移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单项Granger原因,承接产业转移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冲击响应为正且长期存在;(4)从"两翼"地区来看,当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都较低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单项Granger原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冲击效应为正,且随时间推移而递减。研究证实了促进承接产业转移水平的提高是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手段,但在不同地区应根据承接产业转移水平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研究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对区域的空间布局和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有着重要的意义.用信息熵理论,计算宁夏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间和空间变化,并分别从自然因素、政策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揭示了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各类因素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关联度.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耕地、牧草地、其他土地所占比例下降,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林地所占比例上升;信息熵呈现波动性上升的变化,在空间上,高熵值区分布在宁夏北部,低熵值区分布在宁夏中南部.各类影响因素中,水资源条件的优劣对土地利用信息熵影响较大;政策因素方面,由于受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工程的影响,宁夏各类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明显,变化剧烈,熵值出现变动;社会经济因素中的总人口、第三产业比例和城市化水平是强关联因素,对宁夏的土地利用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说明城镇化和服务业的人口转移效果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结合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和模式选择,通过对其小城镇建设在用地规划与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提出其在小城镇建设集约用地的规划对策:(1)科学规划,坚持用途管制原则;(2)挖掘潜力,严格控制土地供应量;(3)指标考核,提高土地利用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9.
The spatial calculating analysis model is based on GIS overlay. It compartmentalizes the research district land into three spatial parts: unchanged part, converted part and increased part. By this method we can evaluate the numerical model and dynamic degree model for existing calculating changing speed of land-use. Furthermore the paper raises reviving the calculating analysis model of spatial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dynamic changing level of all sorts of land. More concretely speaking, the model is mainly to know the changing area and changing speed (increased or decreased) of different land classifications from the microcosmic angle and to clearly show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patio-temporal law for changing urban lands. We discover why the situation has taken place by combining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calculating analysis model of spatial information can derive more accurate procedure of spatial transference and increase of all kinds of land from the microcosmic angle. By this model and technology, we can make the research of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 evolution in land-use be more systematical and deeper. The result will benefit the planning management of urban land-use of developed districts in China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小城镇发展是城市化中的重要内容,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城市化水平仍然比较低,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依然相当明显地存在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远远不相适应等,根据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建议:小城镇的投资和发展战略应当是多元化的;城市化的展开要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为重点,使其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空间;进一步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