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阳坳陷古生界潜山的形成主要受构造运动的控制.燕山期、喜山期拉张应力场控制了古潜山的分布,拉张作用形成的掀斜断块体控制了潜山"山头"的发育.沿凸起二级构造带和沿大断裂是古潜山分布的主要特征,济阳坳陷主要发育北东、北西、东西向的古生界潜山.  相似文献   

2.
周口坳陷古生界潜山的成因及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口坳陷发育有古生界潜山,古生界潜山的形成主要受构造运动的控制,燕山期、喜山期拉张应力场控制了古生界潜山的分布,印支期、燕山期挤压应力场主要使古生界潜山的内幕结构更加复杂化.大断裂控制古生界潜山的分布.周口坳陷主要发育北西和北东向的古生界潜山.  相似文献   

3.
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与形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潜山形成机制为原则,以潜山结构类型为基础,将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分为断块型潜山、块断型潜山、滑脱型潜山、褶皱型潜山、残丘型潜山。从潜山成因及圈闭组合特征出发,在区域上将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划分为6个潜山构造带。认为潜山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断陷盆地的结构单元特征及基底断裂的活动性质,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经历了三叠纪印支期褶皱隆升阶段、燕山期侏罗一白垩纪块断抬升阶段和第三纪喜山期拉张块断改造及覆盖掩埋阶段。  相似文献   

4.
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与形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潜山形成机制为原则,以潜山结构类型为基础,将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分为断块型潜山、块断型潜山、滑脱型潜山、褶皱型潜山、残丘型潜山.从潜山成因及圈闭组合特征出发,在区域上将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划分为6个潜山构造带.认为潜山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断陷盆地的结构单元特征及基底断裂的活动性质,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经历了三叠纪印支期褶皱隆升阶段、燕山期侏罗-白垩纪块断抬升阶段和第三纪喜山期拉张块断改造及覆盖掩埋阶段.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立太古界潜山内幕储层评价标准,综合运用露头、岩心及试油等资料,对济阳坳陷太古界内幕储层的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太古界内幕储层为典型的裂缝性储层,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包括岩石矿物组成、潜山岩石构造与构造变形程度等3项.结果表明:受岩石矿物组成差异控制,混合二长花岗岩脆性系数可达0.84,而英云闪长岩,脆性系数仅为0.64.潜山岩石构造为内幕储层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层状或似层状潜山构造更易于形成裂缝性储层,岩心破碎,取心收获率仅为50%左右,而块状构造岩心较完整,取心收获率通常在80%~100%.受构造改造程度控制,辽河坳陷太古界潜山裂缝发育要好于济阳坳陷,济阳坳陷内部东部要好于西部.通过对主控因素的级别定义和相互匹配,建立了济阳坳陷太古界潜山内幕储层的三端元评价标准,将太古界潜山内幕储层划分为3类,其中Ⅰ类储集性能最好,Ⅱ类次之,Ⅲ类最差.  相似文献   

6.
基于印支-燕山期复杂构造及其叠合过程对深层油气勘探和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的重要性,以黄骅坳陷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三维地震、岩心、薄片和火山岩测年资料,明确了黄骅坳陷印支-燕山期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及其伴生的火山岩特征,认为印支-燕山期黄骅坳陷经历了多方向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叠合演化过程,提出深层油气勘探2个优势区带.研究结果表明:1)挤压构造样式发育于印支期晚期、燕山早期及燕山晚期;走滑构造样式形成于燕山期;伸展构造样式及伴生火山活动(133 Ma到114.8±2.8 Ma)集中于燕山中期.2)盆地演化经历了印支期(T_3)近SN向挤压逆冲,逆冲断裂平均活动速率为-24.4 m/Ma;燕山早期(J_(1+2))中北区近SN向、南区NW向多向挤压逆冲,近EW向和NE向逆冲断层平均活动速率分别为-7.6 m/Ma和-11 m/Ma;燕山中期(K_1)NW-SE向张扭性负反转,断层平均活动速率为22.8 m/Ma;和燕山晚期(K_2)区域挤压抬升4个演化阶段.3)与周边地区对比,印支期黄骅坳陷发育近EW向大型背斜,济阳坳陷发育NW向逆断层;燕山早期黄骅坳陷发育NE向逆冲断层,与燕山褶皱带类似;燕山中期,黄骅坳陷发育NE伸展断层,济阳坳陷发育NW向伸展断层.中、北区"新生-古储型"油气区和南区"古生-古储型"油气区为深层油气勘探的2个优势区带.  相似文献   

7.
W61潜山区块已发现了岩性-古潜山风化带叠合型、岩性与古潜山风化带分离型和单纯的古潜山风化带型三类油气藏。W61潜山由于处在构造高部位,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断层及不整合面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其西南生油洼陷内的流沙港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多沿此运移至潜山成藏。石炭系碳酸盐岩风化壳及其上覆的碎屑岩为主要的储集层,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溶孔、溶洞及原、次生孔隙。区域盖层为流沙港组和角尾组厚层泥、页岩。在本区,古潜山风化带、岩性及断层的分布是决定潜山油气藏类型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8.
渤海A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渤南低凸起潜山带中部,为古潜山裂缝油田,裂缝的发育特征及预测对油田开发意义重大。综合利用岩心、镜下薄片、倾角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分析了A油田潜山裂缝发育特征。分析表明其储层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裂缝明显存在多期作用,裂缝基本上沿北东和北西两个方向展布,这与渤海湾盆地应力场变化相吻合;裂缝多为高角度裂缝,裂缝角度多在45°以上(寒武系凤山组裂缝甚至超过了80°);应用地震资料,以地震属性和反演方法相结合,对A油田下古生界裂缝发育带进行半定量化预测。A油田下古生界上油层组裂缝较为发育,平面上主要发育在油田中南部,下油层组裂缝发育较弱,这为油田后期综合调整指明了方向,也为同类油田的裂缝预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琼北新生代火山作用与构造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南岛北部广泛分布的新生代火山岩,严格受“雷琼坳陷带”边界的控制,其中碱性玄武岩系列的岩石,主要分布在坳陷带边部,形成于上第三纪;拉斑玄武岩系列的岩石,主要分布在坳陷带中心部位,形成于第四纪。玄武岩以富K,P,Rb,Zr,Sr,Ba,Th,Ta,Nb,LREE,贫Y及Y/Nb<1为特征,显示板内大陆裂谷岩浆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下古生界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埕南断层及其派生断层长期不均衡活动的影响,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发育13个下古生界滑脱潜山,具有形成潜山风化壳油藏与潜山内幕油藏的有利条件。但油气分布规律十分复杂。通过区域地质特征、储层特征和含油气特征研究,认为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下古生界的油气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生油洼陷烃源岩的最大埋深控制油藏的含油底界,埕南派生断层控制油藏的平面分布。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控制油藏的垂向分布与富集高产。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临清坳陷东部的油气勘探效率,以构造解析理论和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断裂特征、发育演化,并结合油气成藏要素和成藏条件分析了其对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平面上断层按走向可分为NE向(或NNE向)和NW向(或近EW向)两组;包括正断层和逆断层两种类型,正断层自基底到盖层中均有发育,而逆断层仅发育在侏罗系以下的地层当中,具有基底卷入的特征;断裂活动时期断裂可作为运移通道,对于油气的垂向运移和调整起着控制作用;剧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多种与断层相关的构造类圈闭,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生成时期匹配良好;综合成藏条件的研究结果认为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成气主要存在4种成藏模式。临清坳陷东部断层具有多期发育的特征,并控制着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勘探重点为新生代断陷区,以晚期成藏为主要勘探类型。  相似文献   

12.
结合地层分布、沉积特征、不整合接触关系等地质因素对南八仙油气田构造及演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南八仙油气田发育形成挤压冲断、水平走滑、扭动拉张等构造样式以及2套构造系统,经历路乐河组沉积前断陷、下干柴沟组沉积前断坳过渡、上干柴沟组沉积前坳陷、上下油砂山组沉积期后强烈褶皱回返等构造演化阶段,最终形成现今的断背斜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深潜山内幕天然气成藏多种地质特征的认识,明确其成藏过程,以黄骅坳陷港北潜山为例,采用地球化学分析、包裹体分析、岩心薄片观察和地震构造解析等手段,综合分析烃源岩、储集层、构造活动、断裂、圈闭和储盖组合等地质要素,认为生-储-盖层系的形成演化及天然气的成藏过程主要分为2个阶段——煤系烃源岩建造成藏阶段和煤系烃源岩建造和沙河街组烃源岩建造共同成藏阶段.研究结果表明:港北潜山北段天然气碳同位素为-39.1‰~-36.9‰,南段天然气碳同位素为-43.4‰~-42.2‰,表现天然气类型的差异性,南段为油型气,北段以煤成气为主;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TOC为0.50%~2.29%,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煤层TOC可达到20%~70%.天然气分布在潜山内幕中生界火成岩储层、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岩溶作用主控优质储层,溶蚀孔占总孔隙面积的65%以上;3类断裂系对气藏的保存亦存在两面性;潜山内幕圈闭可分为3大类9种类型;3类储集岩性与泥岩、煤层等盖层相匹配,共有7套储盖组合序列;港北潜山天然气2期充注成藏,晚期成藏为黄骅坳陷潜山天然气大规模充注成藏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14.
结合地层分布、沉积特征、不整合接触关系等地质因素对南八仙油气田构造及演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南八仙油气田发育形成挤压冲断、水平走滑、扭动拉张等构造样式以及2套构造系统,经历路乐河组沉积前断陷、下·干柴沟组沉积前断坳过渡、上干柴沟组沉积前坳陷、上下油砂山组沉积期后强烈褶皱回返等构造演化阶段,最终形成现今的断背斜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5.
鄂西海槽主体位于中扬子西部湘鄂西褶皱带,为晚元古-早古生代一拉张裂陷槽.海槽起始于下震旦统陡山沱期,形成于上震旦统灯影期,消亡于早寒武世晚期,裂陷活动塑造了区内台盆分异的格局,控制着主要烃源层和储盖层的分布.裂陷槽周缘为台盆过渡带,发育台地边缘颗粒滩沉积,为下组合重要的储层类型.台缘带主要分布在利川-彭水以及宜昌-桑植...  相似文献   

16.
东营组作为断陷末期沉积的重要地层,已成为济阳坳陷"十三五"期间重要增储地层,但相对于上下层系,其勘探程度明显偏低。圈闭样式及形成机制不清、成藏规律不明是制约东营组勘探的主要问题。基于东营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构造背景分析,通过东营组成藏静态要素的统计分析及典型油藏的解剖,分析了不同构造岩相带东营组成藏条件,并建立济阳坳陷东营组跨凹陷的油藏分布序列,即盆缘凸起带发育的由不整合控制的地层油藏系列;中部浅凹-斜坡带油源断层、泥岩盖层、复式圈闭控制的构造类油藏系列;北部深凹带由烃源岩及超压体系控制的岩性类油藏系列。东营组油藏的分布序列突破了凹陷的分隔性,形成的是一种跨凹陷的分布序列,对该油藏分布序列的认识对于指导东营组不同类型的油藏勘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井子潜山为北西向古生界残丘山与中生界断块山复合型潜山,主要受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期构造运动的控制与改造,形成现今北西成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其对本区含油气系统的发育与油气分布起制约作用。区内古生界奥陶系及中生界侏罗系均发现工业油流,是八面河地区油气勘探的接替层系之一。  相似文献   

18.
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中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心部位,是渤海湾盆地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和盆地充填都比较独特的地区。本文从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入手,详细探讨了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的独特特征及其对本地区油气运聚的影响,认为坳陷内主要断裂的长期活动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与分布,促进了油气的垂向运移,形成了丰富的圈闭类型,并且对油气的保存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总的来说,断裂带是渤中坳陷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盆地中、古生代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导致潜山油气藏类型复杂多样,以黄骅坳陷为例,对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成藏差异性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认为盆地构造演化、源储发育特征及其配置关系控制了不同类型潜山油气藏的形成及其成藏特征差异.综合考虑潜山形成机理、圈闭构造特征及源储配置关系,潜山油气藏可划分为断块-地貌型、断块-断鼻型、...  相似文献   

20.
针对潜山表层风化壳油藏研究较多,潜山内幕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较少状况.从油源条件、构造活动对储层发育、输导方式和封堵盖层的配置等角度研究了桩西潜山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孤北洼陷和桩东凹陷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油源,储层、盖层、圈闭的发育主要受控于褶皱和断裂构造,由此形成以裂缝为主的复杂圈闭组合.油气沿油源断层和褶皱-断裂-裂缝进入潜山内幕溶蚀带成藏.油气分布主要受控于裂缝发育程度,正断层尤其是油源断层对下古生界储层改造是油气运移指向区,逆断层下盘地层挠曲形成缝洞发育带可形成富集高产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