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在湖州化肥厂10吨/时双床并联运行沸腾锅炉上所进行的“石煤(劣质煤)沸腾燃烧机理及锅炉热效率的提高”的试验研究结果。一、双床并联运行沸腾炉是提高宽筛分燃煤沸腾炉燃烧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我国沸腾炉通常用粒度为0~8毫米的劣质固体燃料,当粗颗粒处于沸腾状态时,小于1或0.5毫米的细颗粒中有很大一部分被烟气流带出炉外,形成较高的飞灰固体未完全燃烧损失。双床并联运行沸腾炉正是为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高效低污染燃烧、煤种适应性好、烟气中有害气体排放符合环保要求、改造超龄锅炉、电厂扩容以及灰渣综合利用等是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发展沸腾燃烧技术十分关注的问题。当前国际上各国发展沸腾燃烧锅炉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飞灰回燃泡床燃烧锅炉; 2、飞灰燃烬床泡床燃烧锅炉;  相似文献   

3.
<正> 自从70年代以来,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促使各国加强了固体燃料的应用研究工作。为了充分利用劣质燃料,近年来我国的沸腾燃烧锅炉在强化燃烧与净化烟气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沸腾燃烧锅炉作为高效劣质煤节能产品,还存在一系列的技术问题。例如,锅炉热效率低,烟尘排放量远远超过国家标准,受热面磨损严重,耗电多等。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我们在沸腾炉炉膛后部加设由固体颗粒组成的过滤床结构,烟气经过过滤床的作用,使飞灰中的碳粒在床上进一步燃尽,提高锅炉的燃烧效率,同时将过滤下来的飞灰在炉内除掉,从而达到了消烟除尘的  相似文献   

4.
沸腾燃烧锅炉飞灰的特点是带出量多而且含碳量高。如何回收这部分可燃物使之送入炉膛再燃烧,是提高锅炉燃烧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这里我们研究了两种新的飞灰回收装置——微沸腾床气力输送槽和喷泉床气力输送方式。一、微沸腾床气力输送槽冷态试验装置是一只冷灰斗,其下部的落灰管与气力输送槽相连接。槽内设有多孔  相似文献   

5.
实际工程表明,采用飞灰复燃技术对锅炉进行改造,可以减少飞灰所带走的燃料损失,提高锅炉效率,但飞灰回收复燃给壁面颗粒沉积状况也带来了影响.采用FLUENT模拟了SZL15-1.25-AⅡ型双筒链条蒸汽锅炉炉内燃烧,对比分析了采用飞灰复燃技术前后炉内壁面颗粒沉积状况.模拟结果表明,飞灰复燃对锅炉顶墙、前墙及后墙的颗粒沉积速率影响较大,其中飞灰复燃提高了顶墙和前墙的颗粒沉积速率,降低了后墙颗粒沉积速率,而对锅炉前后拱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减小飞灰入射质量流量或调整飞灰入射角度为水平偏下,均可以降低颗粒在水冷壁的沉积速率,有利于炉膛与水冷壁间的传热.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影响沸腾锅炉燃烧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了减少沸腾床的飞灰逸出量,降低飞灰固体不完全燃烧损失和提高燃烧效率,我们兴建了一个较完善的低速循环沸腾锅炉热态试验台,采用导流板,改善布风板亘流化质量;合理组织沸腾层和悬浮段燃烧,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沸腾燃烧技术被应用于一些中小型锅炉上。它具有能燃用无烟煤、褐煤、页岩等劣质燃料的优点。但在燃烧无烟煤时燃烧效率不高,由于飞灰造成的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高达25~30%,严重地妨碍着沸腾炉的发展。为了探索提高燃烧效率的途径,我们在前几年设汁、运行沸腾炉的基础上开  相似文献   

8.
利用热天平实验研究了飞灰碳厦其入炉煤的反应性,从理论上分析了飞灰回燃对CFB锅炉燃烧效率的影响,并通过工业试验测试了回燃飞灰量对锅炉返料器运行温度、飞灰的粒度分布及其含碳量、锅炉燃烧效率及其它运行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燃烧福建无烟煤CFB锅炉飞灰碳的反应性高于其对应入炉煤。回燃飞灰的含碳量、回燃飞灰量与入炉煤量的比值等参数对锅炉燃烧效率有重要影响。采取飞灰回燃技术有利于降低飞灰含碳、降低返料器运行温度和提高锅炉燃烧效率,但当回燃飞灰量较大时会影响锅炉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研究链条炉煤炭燃烧过程和煤粒燃烧机理出发,研发了专利技术煤层燃烧器和飞灰η型分离复燃装置,该技术采用强化炉排煤层燃烧、分离飞灰重新送入炉内,以加快煤的燃烧速度、有效延长飞灰颗粒在炉膛内的停留时间,减少灰渣含碳量,提高煤炭燃烧效率.  相似文献   

10.
王奇 《节能技术》1990,(2):39-40
提高沸腾炉燃烧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煤粒中碳的燃尽率,降低飞灰含碳量。一般采取的措施是:①加大悬浮段以延长飞灰在炉膛内逗留的时间;②增设飞灰燃尽床。 我厂的三号炉原为110—13—350型翻转炉排抛煤机炉,1978年改为沸腾炉,1985年和1987年又作了两次改造,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现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叙述YG-35/3.82-M1型抛煤机锅炉强化燃烧消除尘的技改研究。分析了YG-35/3.82-M1型抛煤机锅炉热效率低、飞灰可燃物含量高、燃烧效率低、烟尘排放浓度高的原因。提出了抛煤机锅炉前墙加前拱折焰角、飞灰复燃烧置和合理设计空气二次风的技改措施。改造后试验结果表明:锅炉热效率达82.611%~83.567%,提高了5.946%~6.902%;燃烧效率达95.002%~95.716%,烟尘排放  相似文献   

12.
1.前言 为了适应负荷调节性能的要求,流化床锅炉在设计时所采用的操作风速逐渐增高,这样飞灰带出量也将随之增加。如设法在炉内将飞灰分离下来,则可降低锅炉原始排尘浓度,如果将飞灰再回输到炉内复燃,则可提高燃烧效率。因此,研究飞灰在炉内分离是很有意义的。 对于工业流化床锅炉,利用烟气在炉内作急剧的折转,利用烟气对炉墙和管束的碰撞都能够使飞灰有效的分离。为研究其分离特点,分析了一台双循环流化床锅炉沿烟气流程各部位分离灰的颗粒分布规律,并给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含碳量高的原因及降低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高效、低污染、煤种适应性广等优点,但目前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飞灰含碳量高,锅炉燃烧效率达不到设计值。在对实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煤的热值及煤的粒径、燃烧室水冷度、循环系统运行状况对飞灰含碳量的影响,提出了维持锅炉稳定燃烧,降低飞灰含碳量,提高燃烧效率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4.
降低循环流化床飞灰可燃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高效、低污染、煤种适应性广等优点 ,在我国得到大力发展。但目前国内流化床锅炉普遍存在着飞灰含碳量高 ,锅炉燃烧效率达不到设计值的问题。概述了影响飞灰含碳量的主要因素如煤种、煤的粒径及循环系统运行状况等。在对现有流化床锅炉飞灰含碳量高的原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 ,提出了降低飞灰含碳量 ,提高燃烧效率的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燃煤电厂中,由于锅炉的不完全燃烧,使锅炉的飞灰含碳量增加,进而使锅炉效率降低,经济性降低,发电成本增加。为了提高燃烧的经济性,本论文通过深入研究飞灰含碳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锅炉高效运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10t/h抛煤机链条炉的节能改造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飞翔  田红波  赵钦新 《节能》2009,28(6):25-29
针对SZD10-13-AII型抛煤机锅炉存在的燃烧不强烈、冒黑烟、飞灰含碳量大、热效率低以及燃料消耗量大的问题,提出使用短前拱与二次风组合、长折焰拱及高温飞灰分离及流化复燃技术等的改造方案。使用CFD软件对改造前后的锅炉炉内的速度场和温度场进行模拟计算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改造后的抛煤机链条炉燃烧强烈,烟气充满度高。设计运行结果表明.锅炉的燃烧效率、烟气排放浓度等均达到所需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影响沸腾燃烧效率ηr的主要因素,同时介绍了国内外现有提高燃烧效率的多种方法。此外,还对如何减少沸腾床的飞灰逸出量、降低飞灰未完全燃烧损失和提高燃烧效率的途径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效率的因素分析及改善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申莉  刘德昌  张世红  郭强 《动力工程》2002,22(6):2054-2058
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高效、低污染、煤种适应性广等优点,在我国得到大力发展。但目前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飞灰含碳量高,锅炉燃烧效率达不到设计值。在对实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煤的热值及煤的粒径、燃烧室特点、循环系统运行状况对锅炉燃烧效率的影响。提出了维持锅炉稳定燃烧,降低飞灰含碳量,提高燃烧效率的一些措施,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降低锅炉飞灰、灰渣含碳量的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身 《节能》2007,26(10):25-27
提高二次风与炉膛差压,调整燃烧器上部二次风量,采用">"型燃烧技术,采用"对冲"型燃烧技术,有利于保证锅炉燃烧稳定,使煤粉燃烧充分,进而降低锅炉飞灰、灰渣含碳量,提高锅炉效率。  相似文献   

20.
叙述YG-35/3.82-M1型抛煤机锅炉强化燃烧消除尘的技改研究。分析了YG-35/3.82-M1型抛煤机锅炉热效率低、飞灰可燃物含量高、燃烧效率低、烟尘排放浓度高的原因。提出了抛煤机锅炉前墙加前拱折焰角、飞灰复燃装置和合理设计空气二次风的技改措施。改造后试验结果表明:锅炉热效率达82.611%~83.567%,提高了5.946%~6.902%;燃烧效率达95.002%~95.716%,烟尘排放浓度由改前的1743-2081mg/Nm^2降低到317.2~401.7mg/Nm^2烟气黑度降到林格曼1级以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