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玮 《西部皮革》2012,(13):7-9
伦敦奥运会对正处于调整期中国运动鞋企意义重大,在这块奥运的大蛋糕中能分到几杯羹,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运动鞋品牌市场格局。相较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鞋企征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而如何利用奥运背景来激发消费者的激情,将成为企业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2.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盛宴过后,泪流满面。奥运来了,又去了。金牌尘埃落定,奥运营销落幕。17天的奥运,千万张面孔,精彩纷呈的比赛场景,复杂的观赛心情,以及众多商家角逐奥运营销的情形都成为我们的奥运记忆。不少读者或许会对这个画面感到不解甚至困惑,他们或身披李宁,或身着耐克,或穿着阿迪达斯、361度等等,他们活跃于水上、田...  相似文献   

3.
2012年7月27日,伦敦,第30届夏季奥运会开幕。这时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已从高速成长落入平缓的调整期。2008年的北京奥运。彼时,世界排名第二的体育用品厂商阿迪达斯豪情满怀,欲借北京奥运之机超过耐克,成为中国市场的老大;2008年8月8日这天,李宁体育董事长李宁点燃了北京奥运的主火炬,全球亿万观众记住的是  相似文献   

4.
聚焦全球目光的伦敦奥运会于北京时间8月13日凌晨落下帷幕。伴随着中国奥运代表团以38金27银22铜的成绩居奖牌榜第二,孙杨、叶诗文等中国健儿以出色的表现刷新奥运纪录,赢得世界赞赏,载入奥运史册;安踏、李宁、鸿星尔克等众多中国品牌组成的组合团,也以总数71金、48银、54铜的成绩,成为奥运赛场上的另类赢家,伦敦奥运俨然成为一场中国品牌的盛典。隐形冠军轮番亮相"伦敦碗"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此次中国服饰品牌军团奖牌榜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对于每一个与服装行业相关的人来说,四大国际时装周在心里的地位不言而喻。倘若能有一个机会,亲自到秀场上走上一趟,收获的又岂是一个虚名而已。2012年的春节,当很多人都与家人齐坐一堂欢度佳节的时候,夏华却带着她的依文走到了伦敦,在伦敦国际时装周上大放光彩。从北京到伦敦,地理上的距离或许遥远,但在服装界,我们其实并不远。还记得在网上刚得知依文出征伦敦时装周的消息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那不仅是欣喜,更有一种期待以及好奇。对于依文,我们已经了解了太多,可是依旧难以想像,伦敦时装周上的它又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6.
如火如荼的伦敦奥运会于8月13日落幕,中国军团以38金的成绩继续着坐二望一的地位,多年来稳居金牌榜第一集团。虽说媒体多次提倡公众,要不以金牌论英雄,但那每一枚沉甸甸的金牌的确都代表了13亿人的感动与笑容。金牌的背后是无数的付出与汗水,凝聚成了那一刻的激情。与场内你争我夺相映成趣的是,一场硝烟弥漫的体育营销大战在场外一样精彩。据统计,有71位金牌得主是穿着中国制造的服装登上领奖台的,国产品牌在伦敦可谓是出尽了风头。  相似文献   

7.
曹慧 《中国皮革》2012,(18):24-25
又到一届奥运时。从北京到伦敦,随着奥运主场的转移,今年的伦敦奥运赞助商中的中国企业阵容也随之改变。运动鞋服行业中,除了安踏成为了中国奥委会最高级别的"战略合作伙伴",其他品牌相对保守,仅在个别项目中实施重点部署。相比北京奥运的赞助热情,此届伦敦奥运会各大品牌的营销策略都相对简化。奥运营销——押宝之战由于伦敦与北京的约7小时的时差(注:英国夏季实行夏时制),在国内,2012伦敦奥运会的收视比2008北京奥运大幅下滑。除了时差问题,中国观众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衣》2012,(8):91
1992年,"李宁牌"运动服在巴塞罗那结束了中国运动员穿国外运动装备领奖的历史。在随后的12年间,李宁品牌持续同中国奥委会进行合作,成为首家连续四届支持中国奥运代表团的体育用品品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夺得了51枚金牌,其中李宁品牌支持的4支国家队获得27枚,占金牌总数的53%。2012伦敦奥运,李宁通过为5支金牌队提供专业的比赛装备,继续助力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奥运征程。  相似文献   

9.
<正>这是一个商业的时代,这是一个体育创造价值的时代。尽管国际奥委会没有透露门槛最高的TOP赞助商具体价格,但多位业内人士表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TOP赞助商门槛约为6000万美元,伦敦奥运会TOP赞助商赞助费用最低已经涨到8000万美元。至今没有体育品牌问津这一级别,阿迪达斯虽是两届奥运会唯一的体育品牌赞助商,但离TOP级还有距离。有数据显示,加入奥运赞助计划,企业在后期的投入是赞助费用的3~6倍,这就对有意参与奥运宣传自己品牌的企业的  相似文献   

10.
话题:奥运能否成为纺织服装企业回春的转机?奥运之年,中国经济由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的高歌猛进转为多变之秋。为防范经济转向过热、缓解CPI攀升压力,中国政府一改已经实施近十年的稳健货币政策,正式推行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