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相地层水文地球化学与油气保存条件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和油气藏破坏严重的问题,提出评价油气保存条件的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基于大气水下渗对油气藏保存具有破坏作用并淡化了地层水的原理,通过分析松潘-阿坝地区和十万大山盆地现今地下水动力特征, 利用温泉和方解石脉稳定同位素资料,分别计算了现今和古大气水下渗深度.在分析中国典型海相盆地和南方海相地层水化学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比地表水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总结了一套评价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的水文地球化学综合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总体较差,现今和古大气水下渗强烈.不同时代地层水被下渗大气水下渗淡化明显. 相似文献
2.
油气保存条件是影响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决策的关键因素.研究了南盘江坳陷油气保存条件的基本特点,在整体不利的区域地质背景下,依据断裂带的流体化学一动力学响应特征、泥岩盖层封闭性、剥蚀作用的破坏影响及现今地下水动力场特征与水文地质开启程度,排除高风险区,分析对比筛选出相对有利勘探区块.结果表明:南盘江断裂带、右江断裂带的开启程度高,现今大气水下渗循环深度大,不利于油气保存;南盘江坳陷的坝林构造有中温温泉出露,不利于天然气的保存;在中三叠统泥岩、粉砂质泥岩现今残存覆盖的秧坝区块,断裂破碎作用较弱,油气藏可能得到继续保存,是较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块;南盘江坳陷分别在三叠纪末印支运动和白垩纪后的燕山~喜山运动期间经历了抬升剥蚀作用.印支运动使得印支期形成的油气藏遭受了一定的破坏,但破坏作用相对较弱.燕山一喜山运动使得沉积盖层遭受了强烈的挤压、抬升剥蚀作用,对南盘江地区油气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中,影响最强烈的地区主要为二叠系或其以下地层直接出露地表的地区,而三叠系覆盖区残留的二叠系、石炭系和泥盆系地层仍有勘探希望. 相似文献
3.
有效保存单元评价对沉湖地区海相油气勘探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湖地区是江汉平原海相油气勘探突破的现实地区 ,但至今仍未获得工业油气流 ,关键原因之一在于油气保存条件不理想。通过应用有效保存单元(整体封闭系统)划分及评价方法 ,指出红丰~牌洲、胡场~珂理两个系统分别是勘探早期、晚期油气藏的最有利及有利地区 ,对该区下一步勘探部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志留系在中扬子地区广泛分布,多期海平面升降形成的海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控制砂泥岩纵横向展布,为各类地层岩性圈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具有"满坳含烃"的地质特征。多期油气充注、运移和聚集形成志留系普遍含烃,但丰度不均衡。所以,要突破构造控烃的局限性,把扬子地区的鄂西渝东区和江汉平原区作为今后志留系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6.
利用地震、测井和地质录井等资料,从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出发,综合分析研究了渤海湾盆地林樊家地区馆陶组底部河漫滩沉积砂体的油气成藏特征,以及主要的生储盖组合特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作用过程,对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川东北地区二叠-侏罗系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川东北地区二叠系-侏罗系地层水研究发现,其具有浓度大、正变质作用强的特点,成因属于沉积变质水.川东北油气保存的水文地质条件总体上较好,矿化度、变质系数和脱硫系数等有着很好的一致性.提出有利于油气保存的矿化度的下限值为35g/l,变质系数rNa /rCl-为1,脱硫系数rSO2-4-×102/rCl-为5,水型一般为CaCl2型,在膏岩区为Na2SO4型. 相似文献
9.
赛汉塔拉凹陷已经有约二十年的油气勘探历史,应用地质、地震和储层物性资料,结合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对赛汉塔拉凹陷白垩系油气勘探目的层进行综合研究和储层评价,提出凹陷内油气勘探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
梁文华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0,23(2):10-13
在剖析了八面河地区孔店组的地层和沉积特征及其油源、储层、储盖组合条件等油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认为研究区西北部为有利勘探区带,东北部为较有利勘探区带,南部为潜在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渤中凹陷西斜坡新近系油气勘探相继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深入挖潜的重要区带。在对渤中凹陷西斜坡新近系油气分布和油源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该斜坡新近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源岩发育特征?断裂展布特征以及圈闭类型主控了油气分布;研究区西部多洼共生,沙河街组烃源岩发育,并且被长期活动性油源断裂深切洼陷,为新近系浅层油气成藏提供了优越条件;研究区南部由于缺乏深切沙河街组烃源岩的大断裂,难以将油气运移至浅层,不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因此,渤中凹陷西斜坡应该遵循“环洼选区、主断控带”的勘探理念,重视次洼周边的勘探,以寻找生烃次洼周边有效的运移断层为工作重点,研究区西北部为新近系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已发现油气与有利沉积相带、局部构造、断裂及裂缝分布等关系的分析,结合试油资料与储层厚度、储层物性与录井显示关系的统计分析以及成藏要素匹配关系,开展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成藏条件及其与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提出本区下古生界油气富集三元主控的地质新认识:有利相带、局部构造背景、断裂及裂缝共同控制油气富集,指出须家河组下步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是潜在的新勘探层系,勘探研究程度极低。在野外露头观测、岩芯观察、测井数据解释和显微薄片鉴定的基础上,通过古流向分析和古地貌恢复,确定古水系分布; 在古地貌和古水系的约束下,基于500余口钻井的测井解释结果,确定8个亚段的砂体宏观分散体系和沉积相分布。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物源主要来自西南侧的西秦岭造山带; 早期物源较强,沉积环境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形成了灰色厚层砂岩夹泥岩; 晚期物源较弱,沉积环境转变为曲流河三角洲,以发育紫红色泥岩与砂岩互层为特征; 直罗组砂岩储层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溶蚀孔次之,孔隙度为0.87%~31.20%(平均值为16.34%),渗透率为(0.13~53.70)×10-3 μm2(平均值为17.83×10-3 μm2),有效储层的孔隙度下限高于15%; 直罗组沉积初期古地貌既控制了砂体的发育分布,又制约了有利储集砂体发育的优势部位及后来的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 潜在的油藏勘探目标包括古河道上游高地、中游汇水坡咀和下游河间丘等3种古地貌聚砂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4.
姜波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2,21(1):43-50
通过本文研究,认为下扬子区推覆构造可分为NE、NNE及近EW走向三组。其主要类型有席状逆冲构造、侏罗山式褶皱推覆构造、楔状推覆构造及剪切褶皱逆冲构造等。推覆构造于印支末-燕山早期开始发育,一直可延续到喜山期,形成推覆构造的动力来源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对中国东部大陆的作用及其作用方式的改变以及郯庐断裂系的构造运动所施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及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松辽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构造演化,不同地区烃源岩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烃史不相同。通过对收集的资料和采集的上古生界烃源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松辽盆地不同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演化特征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有机质类型较差(主要为Ⅲ型和Ⅱ2型),现今热演化程度高(已达到成熟和过成熟阶段),后期生烃潜力有限,但不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生烃贡献小;肇源、长岭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为后期深埋藏型,存在二次生烃,为上古生界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区,对天然气资源有贡献;杜尔伯特地区由于受周边侵入岩烘烤、后期浅埋深等因素的影响,古地温远高于现今地温,不能发生二次生烃,烃源岩基本无效。因此,松辽盆地肇源、长岭地区为上古生界烃源岩有利生气区。 相似文献
16.
基于野外露头和钻井岩芯采样分析,对上扬子地台北缘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含气性特征及顶底板条件等进行系统研究,并与中国南方地区下寒武统海相页岩展开对比分析,明确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和勘探潜力。结果表明:上扬子地台北缘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发育且厚度大,具有“四高一中”特点,即高脆性、高总有机碳、高孔隙度、高含气量、适中热演化程度,显示良好的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 相比中国南方地区下寒武统海相页岩,上扬子地台北缘牛蹄塘组页岩具备足够的生烃物质基础和较高的脆性,并且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大,热演化程度低,孔隙度和含气量高,勘探效果较好; 综合考虑优质页岩的厚度、埋深、保存等条件,认为回军坝—麻柳镇一带是上扬子地台北缘牛蹄塘组海相页岩气下一步勘探的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研究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不同储层间特征的对比及各储层在平面上的变化特征,通过收集和整理各单井储层岩心孔渗测试、平面沉积相、断裂分布、薄片分析和油气藏特征等资料,详细地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3套油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分析表明:裂缝型储层是塔中地区主要的储层类型,各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均不存在线性关系,储层渗透率变化区间较大,裂缝发育控制了该区渗透率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目前比较关注的几个与油气聚集有关的储层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物性高值区均沿I号坡折带分布;沉积相是控制这些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分布与储层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弄清楚长江三角洲土壤-水稻系统中Cd污染和迁移制约因素,采集了典型地区的水稻土壤、秸秆、籽实等样品共66组,测试了这些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和常量元素的含量、土壤pH值和总有机碳含量等参数指标,并对这些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估水稻土壤与籽实中的Cd污染,探讨Cd空间分布,讨论土壤中pH值和有机质以及其他金属元素对Cd在水稻中积累的制约作用。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水稻土壤和籽实都存在Cd含量超标现象,土壤样品中Cd质量分数为(81.39~1441.00)×10-9,平均值277.40×10-9,而水稻籽实样品中Cd质量分数为(10.44~692.40)×10-9,平均值55.63×10-9;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二级标准,水稻土壤超标率为9.09%,超标样品主要分布在苏州、镇江和常州;根据食品中污染物的限量标准(GB2762—2005),水稻籽实Cd含量超标率为4.55%,超标样品集中在苏州和无锡;影响水稻积累Cd的因素有土壤中总有机碳、CaO、MgO、P的含量和pH值;水稻中S和Se含量与Cd含量关系密切,Cd与Zn表现为协同作用,土壤中S、Se和Zn的含量对水稻积累Cd无明显影响;提高土壤中pH值以及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能适当降低水稻中Cd的积累,适当增加土壤中Ca、Mg和P的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稻对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特征分析的手段,结合与前龙门山构造带、碧口地块、米仓山构造带和汉南地块的沉积特征对比,探讨后龙门山构造带南华纪—早古生代的沉积环境,查明其形成环境。结果表明:在南华纪—早古生代后龙门山构造带沉积环境可分为南华纪—震旦纪裂解-稳定沉积和早古生代伸展裂陷沉积两个阶段,其中在早古生代伸展裂陷阶段后龙门山构造带经历了裂解→抬升→局部裂解→抬升→裂解的反复过程,最终形成了志留系茂县群裂陷槽沉积,主要沉积了一套代表伸展裂陷环境的沉积岩系,并有少量的陆内火山岩系。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龙门山构造带在南华纪—早古生代总体是一个陆内裂谷带,不发育与古缝合线相关的构造混杂岩和蛇绿混杂岩带,是在陆内裂谷的基础上于印支期—燕山期形成的陆内造山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