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我国城镇化转向注重质量发展背景下,传统公服设施配置思路已难以适应居民多元化需求,尤其在用地紧张的老城区,公服设施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以广州越秀老城区为例,基于公服设施POI数据和步行轨迹大数据解析老城区现有公服设施存在问题,同时结合对越秀区梅花街道86位居民的访谈调研,以不同人群活动特征为出发点,通过测度设施布局与人群活动轨迹特征,提出有别于新区的老城公服设施优化策略。研究表明:现有相关设施配置标准更多是解决“有”与“无”的问题,而忽视设施实际设施使用效果;老城区设施规划应区别新区集中式设施服务中心,结合不同人群生活需求和出行特征,以点状分散、路径串联的模式优化设施布局,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老城区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鲜活遗产,蕴含深厚的历史信息和多样的文化景观。面对目前6819个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如何避免零碎化保护、格式化发展,是当前紧迫的问题。利用ArcGIS10.2在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特征解析的基础上,引入以区域统筹为统领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理念,针对传统村落集群分布的地区,提出资源要素的整合与融合,进行“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协作集群发展”“改善提升人居环境”的保护利用路径探索。以渭南市传统村落为例,在区域统筹视角下,探索区域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法和路径,为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但坐落于都市近郊区的传统村落面临着自身保护发展与都市人文、经济等辐射影响之间的博弈。本文将"共生"理念引入,探讨城乡"共生"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并以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六家畈村为例,从历史文化"共扬"、人居环境"共宜"、公服设施"共享"和产业经济"共兴"四个方面,提出城乡"共生"下六家畈村保护发展路径,以期对都市近郊型历史古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针对旅游型乡村中村民和游客对空间利用的兼容与互斥问题,通过“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观察主客的聚集或停留行为,归纳空间偏好的特征与异同点,探究兼容与互斥空间的形成机制。发现兼容空间受到功能定位、经营主体、文化观念、设施配备和社交距离的影响,形成同时混用、分时利用、同类异点利用三种模式;互斥空间则因隐私需求、功能商业化、共享失效和利益分配不均形成公私边界型、功能占用型、共享失效型和心理互斥型四种类型。为提高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主客共享程度提供优化兼容空间、限定或转化互斥空间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5.
田艾柠  李凌 《城市建筑》2023,(2):138-140
传统村落作为区域内重要的文化和历史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与演变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村落的形成、发展和传承。本文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以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联合村为例,建立量化研究模型,对传统村落参数进行空间解析。以联合村空间结构的可视化表达和自组织发展规律,依据科学性数据分析对未来村落空间结构进行合理化设计研究、理性开发与实际应用,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村落的原有肌理特征,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村落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载体,传统村落是乡村发展的典型性代表,其空间分异受到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等多种因素影响。为进一步挖掘潜在的传统村落,加快传统村落评定和保护,本文以辽宁省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2技术平台,综合多种数据来源,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辽宁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辽宁省现有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辽西聚集,辽东分散”的不均衡性,地形、气候、中心城市距离等因素对传统村落的聚集性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村落梳理、文明传承、制度建设等传统村落相关工作开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江苏以省级传统村落作为重要抓手,探索适应本省实际的保护发展实践工作。文章基于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地方实践,以宜兴市太华镇为例,从村落分布、选址与格局以及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三个方面阐释其境内分布的传统村落特征,并针对目前存在的“管报不管保”“单个村落保护弊端”以及“保护与发展矛盾”等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鲜活体现,不仅蕴含浓郁的乡愁情怀,其空间形态也独具特色。本文以老牛湾村落为例,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对该村落进行建模分析,选取可理解度、标准化选择度、标准化整合度等指标解读该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探讨其隐含的文化和村落规划思想,最后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对老牛湾村落的空间形态结构提出保护与传承的优化策略,以期对此类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主流规划设计手段缺乏有效“认知”和“延续”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的技术方法,导致传统村落的空间肌理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迅速消亡或变异的问题,本文尝试将参数化技术引入村落空间肌理分析:首先将传统村落空间肌理分解成道路、地块和建筑三大类要素;其次,为不同要素构建了能够表征对象特征的参数集,即将肌理特征解析成若干个可度量的参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不同要素的参数化重构方法,以获得与原始村落相似的空间肌理。本研究从定量化的视角解析并反演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的特征,旨在为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目前陕南秦巴山区的传统村落因为地形限制、缺乏规划、保护不当等原因,难以发展。文章基于对陕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活力现存问题的分析,从三生空间入手,对产业振兴、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提出更新优化意见,细化制定具体的优化策略。在对村落的文化价值最大保护的条件下,促进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激活村落空间的活力,从而带动传统村落转型,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是城市规划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对一定单元内部基本公服设施供给的多样性配置重视不足且分析的空间粒度不够.在考虑实际人口分布的基本公服设施均等化原则指导下,认为其空间配置应当注重服务单元内的基本公服设施的种类多样和数量的平衡性以满足相应数量的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以武汉市为例,本文以GIS技术、POI数据和宜出行数据为支撑,研究基本公服设施的数量供给和多样性供给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其数量空间配置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格局,而人均数量配置呈现出“三明治”结构;在多样性配置上同样呈现核心—边缘差异,多样性水平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整体相关但不完全受到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是城市规划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对一定单元内部基本公服设施供给的多样性配置重视不足且分析的空间粒度不够.在考虑实际人口分布的基本公服设施均等化原则指导下,认为其空间配置应当注重服务单元内的基本公服设施的种类多样和数量的平衡性以满足相应数量的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以武汉市为例,本文以GIS技术、POI数据和宜出行数据为支撑,研究基本公服设施的数量供给和多样性供给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其数量空间配置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格局,而人均数量配置呈现出“三明治”结构;在多样性配置上同样呈现核心—边缘差异,多样性水平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整体相关但不完全受到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魏冉 《重庆建筑》2023,(10):10-12
旅游介入古村落从而推动实现活化更新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方向。以广州黄埔古村为例,分析村落特征及保护更新价值,梳理当前旅游语境下的黄埔古村的建筑、景观设施、活力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村落物质空间优化及非物质文化传承两方面提出黄埔古村活化更新要素,总结出延续“港村一体”的历史村落风貌、优化激活村落特色空间及引导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更新活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文化复兴和美丽中国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背景下,针对当前传统村落凝冻式、碎片化、文脉断裂的保护现状,亟待探索基于“整体性”的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路径。传统村落山水人文空间格局作为中华优秀的村落营建经验“一举而百善”,是物质空间关联形成的整体景观、生活方式与情感凝结的文化网络,蕴含了自然山水环境下的人地共生理念。传统村落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的保护利用应按照在地原真保护、民本活态利用、区域统筹协调的原则,围绕阐明核心价值与要素、构建分级分类保护体系、协同多维传承体系和完善配套支撑措施的内容,据此,本文提出集中连片区划定集群保护、历史格局修复、新旧协同格局传承、土地利用管控、动力培育与活力提升的路径。这对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和弘扬文化现代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逐渐成为我国城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传统村落的振兴要综合村落历史文化特色和物质空间环境两方面进行保护。文章选取黑龙江省三家子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与深入访谈,总结出村落现状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依据村落既有资源条件构建村落建设与发展资源的评估指标体系,深入挖掘村落现状优势资源,进而从文化历史资源传承与保护、村落空间整治与保护两方面提出村落保护和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机遇下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新时代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规划领域的重大变革,乡村规划是其中的基础和关键,而传统村落是乡村规划中传承自然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需从生态文明和地方性的视角进行科学规划。以浙江省传统村落为例,运用ArcGIS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及与山、水、林、田、海等自然要素的关联特征,从聚落与自然的格局关系视角,发现了浙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数量与自然要素丰度双聚集、山形水势结构清晰、自然要素叠加关系明显等地方性空间特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传统村落全域全要素的保护理念和以地方性为依据的“重点连片、次类带状、单一点状”的分类规划路径,探索集中连片保护理念下进一步提升传统村落自然风貌特色的规划方法,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不仅可供村民们日常生产生活所用,而且还是外来游客观光休闲的行为空间。作为主客共享的重要场所,乡村公共空间愈发受到学界的重视。文章基于乡村主客共享公共空间概念的界定与用地类型的梳理,从旅游发展视角出发,以徐州市汉王村和南京市傅家边村作为研究案例地,通过网络数据搜集、实地考察调研和空间数据解译的方法,对两地拥有的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类型及其时空演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两村的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类型丰富,表现各有千秋;(2)乡村主客共享公共空间的规模在两村均有所增加,并且旅游介入背景下汉王村的表现更为突出;(3)汉王村和傅家边村的耕地和居住用地面积占比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随之增加的是公共用地。文章在乡村公共空间分类体系中提出“主客共享公共空间”概念及其分类标准,旨在丰富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同时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选取晋南地区的旅游型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文化内涵、艺术传承以及保护价值,认为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应该结合村落的生态理念、人居环境、艺术传承、文化旅游等方面进行有机协调发展。晋南地区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要突出地域文化特征,要坚持以人为本,守好地方传统文化的根脉。  相似文献   

19.
谢晓玲  李亚红 《华中建筑》2022,40(4):160-165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地区的盲目收缩现象开始凸显,乡村固有的特征急剧弱化,传统村落的文脉信息逐渐模糊.该文基于文化生态学,以甘肃省天水市街亭村为例,探讨村落空间形态与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等要素的相互演进关系,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整体保护研究、规划发展及文脉传承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村落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问题。文章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以安徽传统村落查济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空间组构特征及商业分布的把握,探讨旅游开发背景下的商业业态和空间特征的关系,最终提出村落空间结构改善和商业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