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的背景下,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 的热点。如何准确测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合 理评价城市人居环境现状,并采取相应对策, 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是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关 键课题。论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 一步优化数据来源,采用2019年徐州市的房产 网站和高德地图开放平台数据,构建以居住与 环境、交通与通信、教育与文化、生活与休闲、 医疗与健康为准则层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并对徐州市主城区进行综合评价。研 究发现:徐州市主城区人居环境呈中间高、四周 低的空间格局,形成明显的高质量与低质量集聚 区;高质量集聚区包括老城中心、新城中心、铜 山副中心、云龙副中心、响山社区;低质量集聚 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可分为老旧小区、安置 房小区、工业区配套小区、新开发居住区四种类型;高质量集聚区仍存在居住与环境质量低的短板,是规划提升的主要方向;低质量集聚区的规 划提升路径主要包括完善休闲、教育、文化、医疗、交通等公共与生活服务设施。论文创新评价了 徐州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促进人居环境评价精细化发展,丰富了中国现有城市对人居环境质 量的评估维度和评判方式,能够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起到一定理论引导和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塑造对城市结构的清晰认知是城市中心体系研究展开的基础,但目前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方法却仍存在精度差、成本高、维度单一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梳理中心体系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城市中心体系主要存在人、地、业三种形式的表征。运用大数据的空间辅助分析技术洞悉三要素的实际分布情况,能更准确地识别城市中心体系的分布状态,并根据三要素的分布及强度分级情况,针对中心体系的局部板块进行精细化的剖析研究,多角度阐述了中心体系不仅仅是单一维度的中心,而是由多种要素共同支撑的有机整体。尝试构建了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中心体系测度的理论及技术方法框架,并以南京为例探讨技术方法的可行性,使其在面向不断创新发展的城市中心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时,可以进一步拓展和调整,以适应不同情境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评估建筑安全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基础环节,既往的建筑预警评估体系存在准确性低、主观性强、测度尺度有限的问题。以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为对象,应用PS-InSAR技术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测度建筑自身风险,划定高风险建筑集聚区;基于多源数据构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实现多维度建筑风险评估,为城市开发建设提供量化分析路径。得出结论:PS-InSAR技术结合机器学习所得到的建筑自身风险符合实际情况,其结果可进一步快速、科学测定高风险建筑集聚区;综合社会经济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结合实地调研,可分析不同风险区发展前景及更新次序,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更新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城市街道空间品质对市民的身心健康与出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对影响街道空间品质的因素进行分析梳理,基于街景、POI等多源数据,从安居、乐业、畅行、趣游四个维度构建街道空间品质指标体系,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评价;进而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厦门火车站片区和杏林湾片区的街道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两个片区在不同指标维度上表现差异的影响因素与主客观结合测算得到的街道空间品质得分情况;对比发现街道空间品质影响最显著的为“安居”系列指标,为未来打造高品质街道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5.
存量时代下,旧城更新成为城市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发展质量的着力点。文章结合武汉旧城更新实践工作内容,从城市空间、社会效应、经济效应三方面构建基于多源数据的旧城更新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发现武汉市旧城在更新模式转型、空间品质提升、功能升级方面的经验,以及在人口分异、空间极化、公共资源失配等方面的问题,为未来旧城更新的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摘要 塑造对城市结构的清晰认知是城市中心体系研究展开的基础,但目前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方法却仍存在精度差、成本高、维度单一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梳理中心体系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城市中心体系主要存在人、地、业三种形式的表征。运用大数据的空间辅助分析技术洞悉三要素的实际分布情况,能更准确地识别城市中心体系的分布状态,并根据三要素的分布及强度分级情况,针对中心体系的局部板块进行精细化的剖析研究,多角度阐述了中心体系不仅仅是单一维度的中心,而是由多种要素共同支撑的有机整体。尝试构建了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中心体系测度的理论及技术方法框架,并以南京为例探讨技术方法的可行性,使其在面向不断创新发展的城市中心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时,可以进一步拓展和调整,以适应不同情境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社区更新是提升社区场所活力、优化居住生活品质和整合空间结构的有效手段。当下关于社区活力的测度主要根据社区要素进行评测,较少构建基于人本视角下的社区活力测度体系。基于社会可持续理论,构建包括社会公平、社会资本和居民基本需求在内的3个目标层共计14项测量指标的社区活力测度方法,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指标的影响权重进行赋值,进而构建评价体系,旨在从居民需求出发,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对社区更新规划策略做出优化调整。结合地理空间数据、POI数据和微博签到数等数据,对苏州中心区内2 311个社区的社区活力进行测度。研究发现,社区活力测度结果将苏州中心城区内社区分为五级,其中五级社区342个,基础设施老旧不完善,亟需更新。基于社会可持续理论的社区活力测度体系可助力对城市社区进行量化研究,为城市老旧小区更新选择提供数据支持并优化更新决策,进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多源数据的运用能够提升对城市现状问题剖析的精准度,更好促进城市功能布局优化。本文构建了由"面"到"点"的城市功能布局的现状评估体系,聚焦功能分区、土地使用、公共中心和企业分布四大方面,建立了一套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功能布局优化研究的方法框架,即合理采用特定功能要素的空间集聚特征分析、协同功能要素的空间匹配分析和规划功能要素的绩效评价三条分析路径,结合城市发展条件提出功能布局综合优化建议。以上海宝山区为例,期望为相关规划实践提供一定基础与经验。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进步,数据种类、来源日趋多样化,以手机信令数据为主的多源数据已成为分析城市交通发展及规划的重要手段。利用新型数据对现代有轨电车线网进行评价,并提出基于有轨电车线网规划所需的多源数据类别、提纯方法及信息化流程。在分析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与方法步骤。以上海市松江区有轨电车线网规划方案为例,对T1/T2线进行分析评价,为未来有轨电车线网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提供依据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叶宇  张塨  韩赟 《风景园林》2022,29(9):55-61
近年来多源数据与具身循证技术的涌现,使得基于大、小数据相结合的精准建成环境审计正逐渐成为可能。以上海临港新城滴水湖站点广场为例,针对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品质、场所活力、城市可意向性等方面的问题与需求,创新性地建构了以人为本的系统性技术框架,从访客画像、行为活动及空间感知3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域的建成环境审计:基于位置服务(LBS)、公交刷卡、兴趣点(POI)及美团数据,开展访客特征与功能需求研判;基于无人机航拍影像和空间句法分析,了解人群如何使用场所空间;基于眼动追踪技术与可穿戴传感器,对人体生理信息进行动态监控,最终从功能要素、空间形态要素、人本尺度景观要素3个方面提出新城更新的设计介入策略。这一技术框架有望为建成环境品质的精准提升与设计导控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南京市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所需要的GIS数据来源,根据多源GIS数据特点和项目实际需求,制定数据集成方法和路线,最后完成多源GIS数据集成目标,结果表明该方法所集成的GIS数据满足民用建筑能耗统计需求。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基于多源数据,采用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搭建了评价城市老年服务设施的供需空间匹配的分析框架,并对南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南京中心城区内的各类老年服务设施中,医疗卫生设施的供需空间关系已较为合理,社区养老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和公共活动开敞空间仍有明显的供需失配现象。基于评价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各类老年服务设施供需匹配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3.
徐燕青 《华中建筑》2023,(9):168-173
要“健康中国”的战略已经明确了乡村社区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对乡村社区的人居环境的健康性评判仍缺乏一套基于健康角度出发的科学完整的标准。因此,该文基于美国IWBI开发的WELL社区标准,采用模糊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提出了一套适用于中国乡村社区的人居环境健康化评价体系,并以扬州四庄村为例,分析影响其健康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及其形成原因。研究成果可为乡村社区人居环境更新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名城活力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品质的重要描述向度,历史文化名城活力的提升是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关键手段,存续其内外在的活力能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传统的调查方法受到成本高、样本量少、偏差较大的限制,很难对大规模的历史空间或大尺度的历史区域进行高精度评价研究。文章以舟山市定海古城为研究对象,以POI数据、宜出行数据、大众点评数据与公交数据等多源数据为基础,将历史文化名城活力分为空间活力、经济活力和文化活力等6类活力要素,构建了历史文化名城活力评价体系;并引入空间分析方法将其图谱化,探究历史文化名城综合活力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着重解析文化活力与历史资源点的耦合程度。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开展全样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活力焕新的空间格局和差异化的活化路径,为新一轮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傅彬  叶宇  林中杰 《室内设计》2022,(5):123-128
随着中国城镇化步入“下半程”,从增 “量”向提“质”的转型需要更为紧凑、更为健 康的城市空间形态。针对这一需求,本研究基于 多源城市数据,一方面构建城市街区紧凑度测 度,另一方面抓取共享单车使用数据作为骑行 活动指征,构建城市街区紧凑度指标与共享单 车使用之间的关联性模型。针对多元线性回归结 果中五个显著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对比分 析,提出苏州骑行环境、共享单车租赁点布置等 方面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旨 在通过紧凑城市理念来研究城市结构形态、空 间模式和社会活动的环境要素与城市居民身体 活动的相关性,为紧凑城市与健康城市的发展 提供导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颂  赖思琪 《风景园林》2021,28(3):75-81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其活力是城市空间品质的外在体现.首先,以上海黄浦江滨水区为例,通过建立基于多源数据的公共空间活力的定量测度方法,发现黄浦江滨水空间活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各类环境影响因素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程度,继而确定主导的环境影响因素.其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绿地率、公共服...  相似文献   

17.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其使用会受到公园自身及其所处城市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手机大数据,通过对城市个体活动轨迹的识别,提取人们到访城市公园的交通出行方式,从而探寻公园出行的时空差异性.同时,通过对网络开源数据的获取,将公园的城市区位、周边环境、业态布局、自身条件和交通可达性等特征进行量化处理,并构建一...  相似文献   

18.
强丹  李恒佳  周子皓  叶宇 《新建筑》2023,(1):112-117
推动新城空间的成熟化、品质化转型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趋势,但目前尚缺乏可以精准、定量开展新城空间形态成熟度评价的方法。研究立足量化城市形态学,在经典城市形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加入街景大数据和新分析技术,同时结合中国建成环境特征开展在地化指标调整,尝试构建适宜本土的城市形态成熟度的定量评价体系。以上海五大新城为例,对城市形态成熟度开展测度分析;并统计专家共识与分析结果相校核,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设计导则,为城市更新提供精准支持。此外,由于该方法主要基于开放易得的多源数据开展分析,后续可进一步支持更大范围的城市空间评估,为新城空间形态品质提升提供兼具全局视野和细节图景的研判支持。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快速城镇化与机动化,不断完善与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意义重大。面对复杂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供需关系,需对公交系统进行针对性、分阶段的重点改善。以公交系统的供需矛盾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手机信令数据、居民出行调查数据、API数据等多源数据的融合,寻找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锁定优化对象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公交评价指数模型及相关算法,确定公交系统改善的具体方向与排序。通过案例分析,对基于数据融合的模型及算法的可行性进行检验,同时对实际城市(四川乐山)的公共交通系统的改善需求选择、优先等级排序等问题展开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准确评价森林资源碳储量,对助力碳中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论文联合多光谱和雷达遥感数据,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多重共线性检验和相关分析,选取用于评价森林碳储量的遥感因子。采用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别构建了森林资源碳储量评价模型FCSEMGWR和FCSEMOLS。研究结果表明:红边植被指数和树高因子均与碳储量显著相关,是估算森林碳储量的关键变量;FCSEMGWR的拟合效果(R2=0.65)优于FCSEMOLS,表现出较好的空间非平稳性(Moran’s I=-0.0023,p=0.4291);梅州市森林资源碳储量集中于[35, 50] t/hm2,总体呈现盆地低、山区高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