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生态价值优化与游憩服务提升作为城市绿地的两个重要生态系统服务,业已成为城市双修和转型发展过程中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两种典型情景。以太原市为例,基于GIS“吸引- 阻力”分析模型,分别构建两种目标导向下的绿地生态网络,通过情景比较与分析,试图回答“中心城区尺度下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如何同时兼顾生态价值优化与游憩服务提升”的问题。研究通过具体比较分析两种情景下源地识别、阻力构建、绿廊选线与网络格局的差异与联系,综合两种情景形成“社会- 生态”功能复合的绿地生态网络,并从复合源地选取、复合阻力构建、复合绿廊选线初步提出情景综合下的基于生态安全与社会服务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多功能耦合技术框架,旨在协调多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实现稀缺性城市绿地空间资源在不同利用目的之间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2.
科学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对区域生态安全、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HP法和GIS技术,定量分析厦门市自然生态本底,选取重要生态斑块和廊道,采用最小费用路径法模拟潜在廊道,综合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并提出绿地生态网络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AHP法可整合区域生态、经济、人文和社会等资源,全面客观评价现状生态斑块和廊道的重要程度;最小费用路径法可根据生境分布特征科学模拟连通各斑块之间的潜在廊道;2)厦门市西北部的生态基底适宜性、生态源地及廊道重要性、斑块之间有效连通性均高于东北部及中部平原区;岛内斑块面积小且分散,南北部存在断层现象,应适度增加踏脚石和连通廊道;3)结合城市生态发展需求,提出构建"一片、一环、三带、多廊道、多节点"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结果可为厦门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绿地生态网络的研究现状入手,梳理近年来生态源地识别,生态网络构建、评价及优化的常用方法,发现现状生态网络规划方法存在源地提取主观性较强、忽略结构性景观要素、连通性的分析方法存在局限性、阻力面构建依据不够科学等问题。而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路径法的生态网络构建框架综合了现有结构性景观要素识别、连通性分析以及潜在廊道网络构建等方法,以连通性水平作为网络构建的主要依据,为景观格局分析、生态源地的识别与结构性廊道的提取、斑块廊道重要性的定量分析及阻力面构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MSPA的生态规划的研究方向,包括MSPA对于尺度敏感性问题的研究、边缘宽度值的设定对于不同物种生态规划的意义、基于MSPA和连通性分析的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评估及基于MSPA的生态网络规划对于不同绿地类型生态建设的差异性指导及可操作性探讨,为基于MSPA的生态网络规划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李鹏  冯国芳 《中外建筑》2013,(11):72-74
由于城市绿地指标(绿地率和人均绿地指标等)受城市边界的主观性和可变性以及城市中绿地空间分布的影响而有重大差异,这些指标不足以衡量城市绿地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在绿地系统规划中,规划人员往往根据主观意见、服务半径分析等简单方法确定现状城市绿地分布存在的问题,缺乏对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规划研究缺乏数理研究方法的支撑,缺乏理性判断依据。为此,笔者提出利用景观生态学廊道网络指数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在规划前期研究和方案对比工作中特点突出,增强了规划方案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生态廊道是指连接斑块的带状空间,能确保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有利于维持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不利影响,可兼顾环生态、景观和人文等层面,极大增强新城的吸引力。本文以南京仙林新城为研究对象,首先调查分析仙林新城绿色基础设施状况,总结仙林绿地发展现状与问题,基于GIS平台,采用最小路径(LCP)方法,确定潜在生态廊道;并通过重力模型的计算,提取重要生态廊道,构建新城的生态廊道网络,并对廊道网络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再结合各片区的具体绿地规划的要求与特点,构建新城绿地多层级、多元功能要求的综合绿地生态网络;最终总结并提出新城绿地生态网络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作为城市关键的景观结构要素,绿色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它将离散的生境斑块进行连通,实现生态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对于维护和构建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以南昌市为例,运用"源-汇"理论,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规划构建城市绿色廊道系统,以引力模型进行优化,确定南昌市廊道建设尺度,并进行安全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绿色廊道系统以林地、耕地为主,形成城乡生态安全屏障,廊道安全宽度应达100m,其连接度、闭合度、点线率高,建设成本比低。该结论能为城市生态建设实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对于优化城市生态、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武汉市与其他城市的绿地生态网络状况,提出由绿源、一级绿廊、二级绿廊及水廊道构成市域生态网络.在形成总体绿地生态网络的基础上,对以城市绿道为代表的生态廊道及以重点生态用地、公园绿地为代表的生态斑块的规划建设进行探讨,以期实现生态优美、绿色发展的武汉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基于遗产廊道构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遗产廊道具有自然和历史文化的特性,其存在的形式和保护手段与城市绿地系统有着必然的联系。针对自然条件优越和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城市,提出将遗产廊道规划思想引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从遗产保护、城市绿地廊道网络体系健全、丰富城市游憩体系等几方面出发思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新思路。研究以遗产廊道作为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主要因素,探讨基于遗产廊道构建的绿地系统布局模式,并提出遗产廊道中不同类型绿地的一些建设方式,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思路注入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9.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而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取决于绿地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合肥市为例,在分析城市绿地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优化进行了探讨。基于景观生态规划最优化原则,立足于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基本构型,提出保护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绿色廊道网络和增加绿地斑块的景观格局优化途径。文章旨在探讨合肥这一园林绿化质量层次较高的城市,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作为国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是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景观生态学"过程-格局-功能"研究框架,将生态结构系统、生态过程完整、生态功能稳定作为生态服务高效的目标导向,构建了"源地识别-廊道优化-节点选取-网络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网络构建途径。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对泰山区域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等模型方法,识别与优化了泰山区域的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泰山区域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构建合理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是提升城市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源-汇"理论作为景观生态学中定量探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动态平衡的理论,在城市空间格局规划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作者通过梳理国内外绿地空间格局的相关研究,发现绿地空间格局的作用机制与"源-汇"理论的基本概念存在一定关联性。因此,本文尝试将"源-汇"理论应用于绿地空间格局的构建和优化研究中,首先,对绿地空间格局语义下"源-汇"理论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依据"源-汇"理论的相关原理,划分"源""汇"景观,构建最小累计阻力模型,以识别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并分别作为基质、廊道和斑块,从而构建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最后,结合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分析方法与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对研究区绿地空间格局进行修正,形成优化后的北京市中心城区绿地空间格局。研究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静文 《华中建筑》2014,(5):101-104
在全球变暖,环境危机加剧的今天,低碳城市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的途径除了通过技术手段的节能减排外即是增加碳汇,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即是实现这一途径的最有效的方法。该文以城市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从低碳城市理念视角出发,归纳绿地系统之于低碳城市的碳汇与减排效应,总结基于低碳城市理念的绿地系统优化策略,之后以岳阳城市为例,分析其现状绿地系统固碳释氧功能与存在问题,并分别从强化绿道和生态廊道、构建绿色网络布局模式、发展城市立体绿化及采用多元低碳措施等方面探讨低碳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城市绿地系统优化策略,以期对我国绿地规划建设有所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生态健康游憩体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当前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着片面追求绿地数量、绿地指标,而缺乏对城市绿色骨架的构建,增加绿地间有机联系等现象的分析,在绿地系统规划中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健康游憩体系的概念.在规划中贯彻生态学廊道一斑块的理念,建设具有生态、游憩、交通、健身、文化等多种功能的康体绿道,实现城市绿地功能的综合发展.对如何形成完善的城市绿色体系,人与自然、城市的和谐发展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绿道网络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手段和生态基础设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针对海南大学校园内绿地系统破碎化而失去整体感等问题,把绿道引入到校园绿地规划中,通过分析校园绿地布局,时如何构建校园绿道网络,实现生态、游憩及文化等功能的有机结合,做了有益的探讨,并提出可行性的绿道概念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5.
李晖  王聪聪  许庆  汪俊志  黄伊琳  刘彦 《园林》2022,(12):19-27
区域生态—文化网络构建有助于生态环境和生态过程完整性的保护,连续并完整的生态系统作为文化遗产资源的基底,对保护遗产廊道区域生态环境及沿线的历史传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适宜性分析方法并运用最小累计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空间结构及层次,确定“源”和阻力面,运用GIS的成本加权距离模块,分析其空间的通达性及适宜性,构建生态网络并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把廊道网络抽象成节点和廊道连接而成的网络。运用生态学中的斑块—基质—廊道的原理及α、β、γ,三个结构指数对网络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优化的生态—文化复合型遗产廊道网络。研究表明:单纯依托物质文化遗产或者选取自然要素而构建的遗产廊道网络会导致连通性不高,或连通性较高但回路较少等网络连通性问题。基于生态—文化廊道网络的评价分析可知,双要素廊道网络优于单个要素的廊道网络,具有网络连线数量较多、连接性较好,节点之间彼此形成了一个较稠密的通道网络等优势,能够促进遗产廊道网络的构建并有利于遗产的保护。有助于实现遗产廊道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目标,并为今后类似大型生态—文化网络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敏  潘文钰 《园林》2024,(1):28-37
越来越多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设进入存量更新和结构性优化并存发展的阶段,生态安全优先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风景园林实践研究的重要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多发导致的人居环境宜居性下降问题,目前基于气候适应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关注促进自然通风以缓解夏季热岛效应,尚忽视了其冬季可能带来的负效应。从气候调节视角切入,探讨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在协同冬夏季小气候环境中的低效空间识别与精准修复技术方法。以江苏省昆山市密集城区的189个街区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反演的方法对其冬、夏季小气候环境进行分析,聚类获得7类小气候特征街区。之后,叠加现状绿地生态网络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风环境结果,提取现状适于通风的生态廊道,从宽度、方向、类型等方面分析其潜在通风效能,耦合街区冬夏小气候环境特征,识别研判现状绿地生态网络在冬夏温湿环境调节上存在的低效问题,并提出冬夏协同的精准修复策略,为优化人居环境宜居性、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能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绿地生态网络能确保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有利于维持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不利影响,并兼顾环境、生态、人文等层面。该文以新城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绿地生态网络的原理,探索新城绿地网络的构建。并基于构建的网络成果,对南京仙林新城绿地空间的优化策略进行研究。首先调查分析仙林新城绿色基础设施状况,基于GIS平台,采用最小路径(LCP)方法,确定了潜在生态廊道,并通过重力模型的计算,提取了重要生态廊道,构建新城的绿地生态网络;再结合仙林新城的具体规划要求构建了生态型网络、防护型网络和游憩型网络的子系统,叠加得到综合绿地网络;最终总结并提出新城绿地网络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生态空间网络是促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协同与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途径,但当前相关研究和实践很少 同时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的供应和需求,难以充分发挥生态空 间网络的生态与社会效益。以上海大都市区为例,测度生态 系统服务的供需水平,通过热点分析识别生态源地和供需失 配区,运用最小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形成面向生态系统 服务供需协同的生态空间网络。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 出分级分类规划管控指引,以期为大都市区生态空间的规划 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浪 《园林》2024,(1):2-3
<正>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在其概念范畴下,形成了城市生态网络、城市蓝绿空间生态网络、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等。其中,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在城市及其影响范围内,以提供生态与社会双重服务功能为目的,以城市建设用地内的城市绿地及城市建设用地外影响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林地、湿地等生态空间为要素,以连续性生态廊道为联结,所形成的网状空间系统。在用地紧张的城市化区域,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提高用地复合效能的主要途径,其组分构成决定了其是城市生态系统组分主体之一,是与人居环境关系最密切、最可调、且投资相对低的生态空间载体。与传统城市绿地系统不同,  相似文献   

20.
《园林》2019,(9)
构建城市生态网络是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对当下城市生态网络构建方法与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以鸟类为对象,进一步探讨城市生态网络构建过程中在斑块质量评价、廊道阻力判断以及研究视角选定等方面存在的科学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方法与策略,同时亦为城市生态网络的科学构建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