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洞天福地作为中国名山风景的经典类型之一,在宗教山岳景观中占据独特地位。浙东天台山水神秀,历代高道以入山隐修为主要目的,形成了道教在区域山林的景观文化基础。从天台山“神仙之乡”的文化背景出发,从“想象与实践”的视角切入,梳理了天台山洞天福地的景观流变:分析其“不死之福庭”地域性景观的形成经历了“赤城→桐柏”的信仰转移过程;以天台山为坐标,洞天福地格局打破了区域“层级”分布特征,而呈现大范围“州郡”空间格局。作为“联结点”的天台山,洞天世界沟通了宇宙、山、人3个基本场域,由此衍生出“洞宫”式和“周回”式山岳空间营建典范。旨在挖掘洞天福地中典型案例的价值,为中国洞天福地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周燧 《中国园林》1995,11(2):27-31
全国各风景名胜多因特有的景色而驰名,名山的形象古人尝以一字加以概括,如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媚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等。或因长期的封建统治,受帝王封禅的名山如“五岳、四渎”,从而使会稽山、碣石山等因而得名。更多的是宗教浸染,自唐代以来“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形势早已形成、加上文人、墨客、画家、雕刻师的精心渲染,自然风景、宗教活动、文人的描绘等结为一体,许多山得以闻名。唯独绝少以保卫祖国、抗争外敌入侵、以当时简单的武器雄据要津而取胜的要塞名山尚鲜为人知,浙江镇海的招宝山风景区可算是近代我国沿海一个独具这种特色的风景胜地了。  相似文献   

3.
从感知和体验的视角出发,引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揭示城市建筑景观审美活动的内涵。以英国伦敦作为实证案例,对游记文本数据进行质性分析,并通过建构城市建筑景观审美认知地图的方式,探析深层认知图式的表征和结构。识别出与审美感知紧密相关的8个城市建筑景观维度及相应的21个图式表征,以此揭示人们审视城市建筑景观的途径,为我国的相关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凤仪 《风景园林》2020,27(10):135-140
传统理想景观模式表现了古人对仙境神域的独特认知,为研究佛教名山五台山所表现的理想景观模式及其形成的景观意境,通过历史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及地形空间建模的研究方法,从中国传统理想景观模式、佛教理想景观模式2个方面探讨五台山所呈现出的理想景观模式及其特征。研究发现五台山山岳格局映射了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中的圣山模式、堪舆理想空间模式、“清凉胜境”模式、“五方布局”模式。其中,“五方布局”山岳空间和文殊信仰空间成为五台山独特的佛教理想景观特征,并影响到海内外,实现了五台山景观模式的异地重建。五台山理想景观模式的传播转译是中国古代风景文化输出的代表,为中国名山风景名胜理想景观模式的研究和当代风景遗产的保护和文化输出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鑫  唐孝祥  徐应锦  白颖 《室内设计》2023,38(3):127-133
为保护中国山岳景观的地域性、独特 性和多样性。选取粤中地区五处典型名山风景 区道观园林为研究对象,依据景观特征的层级 结构理论,通过民族志、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 等方法,总结出粤中名山风景区道观园林通过 组合自然景观要素和道文化、广府文化景观要 素,构建出“云山仙境”的格局特征、“均衡守 序”的序列特征、“自然向道”的意境特征。有利 于展现名山风景区道观园林的审美文化特色, 推动中国名山风景区的建设发展和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6.
段建强 《风景园林》2023,30(6):54-60
【目的】尽管后工业景观的价值维度和保护理念在当前研究和实践中被不断深化,但后工业景观在城市更新中所蕴含的历史观念,亟须在理论层面深入探讨。【分析】基于20多年来有关后工业景观的设计实践,就其中蕴含的历史观念进行总结。以雅克·朗西埃3种历史“诗学”的表现形式为基点,解析出“对象物”“整体形象”“即临景观”3种历史观念,在后工业景观设计实践中,通过具体景观实践分别以“符号生成”“现实增强”“场所氛围”的方式实现对当代历史的景观建构。【结论】这3种历史观念伴随后现代景观的形成而产生,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历史阐释和价值建构范式,对后工业景观的设计实践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思英  王国光 《华中建筑》2022,(11):158-162
永州八景作为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湖湘地区八景景观美学特点,具有重要的风景园林美学意义。通过运用91卫图助手工具,分别定位永州八景经纬度坐标点,测量八景高程数值。从山水格局、纵向高程、空间组合和关联意境等四个方面分析永州八景大尺度城市景观空间审美特征,归纳以古城为中心的永州山水地貌格局,阐述潇水沿岸八景纵向空间序列,梳理“山—水—城—山”的城市组合空间构成,剖析多元素运用下八景景观审美偏好,定性定量挖掘永州八景审美文化内涵,以期为八景景观集称文化与当代特色城市建设提供多角度思考。  相似文献   

8.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性文化符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有意味的形式"艺术理论出发,结合符号学理论分析景观设计中地域性文化符号的意义与特征,对地域性文化元素符号化进行探讨,提出在景观形态结构中进行地域性设计、将地域文化符号化并注入到景观形象中去,总结出基于地域性文化的符号建构途径,注重景观的文脉设计,从而为人们营建出具有精神归属感与可识别性的意义景观。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景观概念与景观生态学理论,论述了山地城镇的号观敏感性特点.以杭州、三门等典型山地城镇的传统建筑、街区与自然山水相协调的号观特征为例,采用空间结构模拟的方式,分析研究了山地景观保护的协调性设计手法,强调了我国风水学中“天人合一”的景观和谐理念。从地域景观特征保护的角度,提出了山地城镇景观可持续规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王竹  王珂  陈潇玮  郑媛 《风景园林》2020,27(4):69-73
针对当前中国浙北乡村经济发达地区半城市化乡村的乡村景观营建同质化、偏重外观审美、忽略内生动力等问题,基于乡村“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单元系统”理论,建立乡村“人地共生”景观单元的认知框架,提出以村域为景观生成与演变的单元。通过“单元系统—单元自成”程序的调控,明确村域景观特征在人地互动作用下的空间生成与演变机制,并建构了乡村景观营建在村域尺度上的基本模式。首次从较小的村域尺度和人地互动的内生动力视角研究乡村景观的生成与演变机制。  相似文献   

11.
“凡画山水 ,意在笔先”.园林艺术创作同样如此 ,不先立意谈不上园林创作 .立意不是凭空乱想 ,随心所欲 ,而是根据人们的审美趣味、自然条件、使用功能等进行构思 ,并通过园林空间景观艺术形象的组织 ,典型环境的利用 ,叠山理水 ,经营建筑绿化 ,依山取山景 ,而得山林意境 ;傍水得水景 ,而得看水意境 .意因境存 ,境因意活 ,相辅相成 ,方能创造出美好的园林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2.
运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重庆主城区组团隔离带现状绿地斑块进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分析,发现:(1)两山以外城市新区组团隔离带连接度高,但农业用地占比大、绿地类型单一、景观多样性差;(2)两山之间密集建成区组团隔离带连接度较低,破坏和侵占现象严重,但绿地类型丰富,异质性高;(3)山水之间生态连接弱,组团隔离带面积小,聚集度较高。组团隔离带规划及建设优化,首先应转变从单纯绿化隔离带到复合型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认知;其次从“类型、数量、结构”三方面入手,优化总体景观格局,建构结构突显、绿色生态、功能多样的复合城市生态廊道系统。  相似文献   

13.
“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理景手法,其在景 物选择、景观营造、意境烘托等方面均受中国传统美学价值 观的浸染。“远”本义为一种空间距离,受道家无为思想等影 响,逐步演变为一种审美意境。伴随着中国古典美学发展与古 代山水审美活动的兴起,远借造景成为景观与“远”结合的产 物。通过总结远借的美学思想和造景手法,分析远借造景与山 林景观营造的天然耦合性,概括其在城市山林景观设计中的延 续与发展方式。以杭州玉皇山为例,分析其远借空间结构的特 质与现状矛盾,运用“梳、移、补、添”的景观生态设计途径 优化其远借透景线,并总结玉皇山远借造景理法:山水为先、 内因外借、激发审美联想。以期为西湖山水保护利用提供借 鉴,为现代城市山林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阆中古城地理环境及景观意向解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曦 《四川建筑》2006,26(2):33-34,37
以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的“地理四科”即“龙”、“砂”、“水”、“穴”诸说,结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的五点要素来分析探讨四川盆地北缘的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以山、水、城三者共生为特点的城市景观系统的构成要素,并结合阆中古城保护开发以及城市发展的现状,从城市景观建设的角度拓展传统风水理论更广泛的实践价值,并以此来作为现代山水城市景观营建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8)
文章区别于传统文本语篇分析研究,从集文字、图片、色彩、空间等符号系统于一体的多模态语篇出发,立足认知语言学的多模态隐喻视角,探究电影海报作为多模态语篇,如何通过文字与图像的结合来建构概念隐喻从而传达影片的艺术审美和价值取向,进而探讨多模态语篇的认知本质。  相似文献   

16.
永宁河—下分水河段是台州市主要河流水系"两环十三纵九横"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联了台州市各景观要素,既是台州市"山水格局"的中心轴线和心脉所在,又是台州市打造"山水城市"的重要载体和轴线。台州市永宁河—下分水沿岸空间规划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的特点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认知滨水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结合地域性景观类型的特征,提炼出主要的设计元素,构成景观的空间结构,将滨水空间的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台州城市未来的空间形态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广东肇庆山水城市空间景观格局的历史形成过程,分析其在六个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和自然景观变迁之间的相互联系,总结其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肇庆山水城市空间景观格局现状,从“山”“水”“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肇庆市的具体景观格局,分析其空间特点、视觉联系、生态影响和现状问题,从而提出在当前城市化背景下肇庆山水城市所面临的挑战,为今后肇庆市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肇庆山水城市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江山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钱塘江的上游,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江山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织,独具一格。以“奇”著称的江郎山是“全国丹霞第一峰”;以“古”著称的仙霞古道是黄巢起义砍山伐道七百里京都通往福建沿海惟一的陆路通道,为我国古代名关之一;以“秀”著称的峡里湖、月亮湖水质清澈,群山环抱是盛夏避暑度假的胜地。须江穿城而过,它既是江山的母亲河,也是构成江山山水城的景观带。传承了江山文化记载了江山自然演变。因此,对江滨景观改造既是江山文化进一步提升,也是人和自然和协相处的进一步体现…  相似文献   

19.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典范,其休闲理想和造景经验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苏轼贬谪黄州前多游历山水名园,具有丰富的眼界与阅历。“乌台诗案”作为苏轼人生境遇的转折点,贬谪后开始寻觅精神家园,构筑理想景观。黄州时期也是他文学创作与园林营造的成熟期。聚焦于苏轼的黄州作品,观察他如何言说、诠释自己的造园与居游体验,探寻苏轼如何在宦途失意后经营东坡景观并完成诗意栖居的理想景观建构,进一步揭示其在中国文人园林史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典范,其休闲理想和造景经验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苏轼贬谪黄州前多游历山水名园,具有丰富的眼界与阅历。“乌台诗案”作为苏轼人生境遇的转折点,贬谪后开始寻觅精神家园,构筑理想景观。黄州时期也是他文学创作与园林营造的成熟期。聚焦于苏轼的黄州作品,观察他如何言说、诠释自己的造园与居游体验,探寻苏轼如何在宦途失意后经营东坡景观并完成诗意栖居的理想景观建构,进一步揭示其在中国文人园林史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