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安徽省淮河流域易涝多灾,易涝面积达3.0万km2,耕地2800万亩。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安徽省淮河流域历年实际发生的洪涝灾情研究,分析了洪涝灾害中涝灾所占的比重、不同涝灾面积发生的机率,以及涝灾的分布和变化发展趋势。选取典型区调查涝灾损失,定量分析了洪涝损失,以及洪涝损失与洪水频率之间的关系,为淮河流域易涝洼地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淮河中游易涝洼地涝灾特性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中游实际发生的洪涝灾害,从分布范围、发生频率、淹没水深、持续时间、洪灾与涝灾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研究了涝水及涝灾特性,并且从降雨、自然地理、土壤条件、洪涝关系、滞涝区面积、排水体系、管理等方面对淮河中游地区致涝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归纳了涝灾成因,旨在为淮河流域易涝洼地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沅江市地处洞庭湖腹地,大多为堤防保护区域,每遇汛期在外河水位较高、本地出现暴雨的情况下,涝水需要通过泵站提排入外江外湖,本地涝灾也时有发生甚至非常严重。文章在分析沅江市暴雨和外河水位特性的基础上,对沅江市的涝灾特点以及涝灾损失值与时段暴雨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得出涝灾损失值与最大3日暴雨关系最为密切的结论。研究成果对于加快洞庭湖区的治涝工程建设和排涝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北京地铁与浅层地下水相互影响程度,考虑区域内包含的地铁线路长度、地下水位埋深、浅层含水层厚度和含水层岩性这4个影响因素,基于ArcGIS采用加权线性综合法建立指数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相互影响程度的高值集中分布在多条地铁交汇处,较高值主要分布在地铁沿线200 m范围内,中等值主要分布在北京丰台区西南部、朝阳区及通州区地铁6号线附近,其他地区均为较低值或低值。研究成果对优化地铁线路建设规划和地下水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GIS平台以及ArcGISServer的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Web服务应用实例展示了基于GIS平台的水资源管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对韶山灌区30年来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作者发现灌溉与水稻的产量,病虫害关系密切,为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对韶山灌区建灌区前后对水稻的影响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分析,研究成果对国内灌区,尤其对已建南方灌区对农作物的影响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格网模型的洪水淹没分析方法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丁志雄  李纪人  李琳 《水利学报》2004,35(6):0056-0060
在遥感与GIS技术的基础上,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生成的格网模型进行洪水的淹没分析。在给定洪水水位和洪量两种条件下,对基于三角形格网模型和任意多边形格网模型,分别得出洪水淹没结果。并对洪水遥感监测获得的淹没范围,利用格网模型进行水深分布计算。结果表明,以GIS技术为支持,采用平面模拟方法进行洪水淹没范围和水深分布的模拟是可行的,使遥感监测与一般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比较好地结合,得出更准确的灾情损失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0年和2010年2期拉萨地区的遥感数据,在erdas平台上将该区域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6类土地,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得出这2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利用马尔科夫模型对2020年、2030年、204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以此为基础,计算出该地区标准年中每1 a的碳排放量,及预测每10 a碳排放量。结果显示:生态用地结构改变、林地面积增加是碳吸收的主要原因;过度放牧、畜牧业消费需求的增加、旅游业的开发是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建议: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限制过度放牧、低碳旅游, 可以有效抑制生态用地的减少和控制碳排放总量。  相似文献   

9.
目前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一改以往以种植水稻为主,转变为以大农业和“城市菜篮子工程”,或以“三高”创汇渔业为主的结构,经济效益明显增加。而城市化也给农业治涝区带来一定程度的城市化水文效应,从而对农业治涝标准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对三个典型农业治涝区农业治涝标准的经济评价,提出珠江三角洲大农业治涝宜采用10年一遇最大24 h暴雨所产生的径流量 2天排完的治涝标准;对农业经济价值相对较高的农业治涝区,宜采用10年一遇最大24 h暴雨 1天排完的治涝标准。  相似文献   

10.
考虑多种致灾因子条件下的平原河网地区涝灾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华  罗强  黄介生 《水利学报》2012,43(8):935-940
涝灾的发生往往是多种水文致灾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传统的排涝标准以超过某一量级暴雨的重现期作为排涝标准,实质上只考虑了涝灾的一个致灾因子——暴雨。这种考虑单一致灾因子的重现期标准没有反映出多种致灾因子对涝灾的共同影响,不能正确衡量涝灾发生的概率。本文以平原河网地区的排涝问题为例,采用Gumbel-Hougard Copula函数建立了暴雨和外江水位的联合概率分布模型,研究了在暴雨和外江水位共同作用下的涝灾概率、以及不同量级的暴雨和外江水位组合下的联合分布概率和条件概率。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多种致灾因子共同作用下的涝灾概率更能真实地反映涝灾实际发生的概率,基于Copula函数构建的多变量联合概率模型,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多种致灾因子的各种量级组合下灾害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都江堰灌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都江堰灌区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论述了GIS平台建立的关键技术,阐述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目标,建立了空间信息数据库,并通过ArcSDE(空间数据引擎)在ORACLE数据库平台上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利用AO(ArcObjects)组件技术使得该系统更加灵活完善,并可根据要求,设计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  相似文献   

12.
曹立军 《治淮》2023,(4):13-14+23
以周口市28个降水站点2009—2020年共12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为依据,采用经典统计学分析方法,并结合Arc GIS的空间插值法,研究河南省周口市月降水量及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从2009—2020年,周口市全域年均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位于471~958mm之间,其中2019年降水量最少,2020年降水量最多;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夏季多冬季少,月降水量峰值通常发生在6—9月;过去12年周口市年平均降水量位于636.52~813.01mm之间,且在空间上分布差异明显,呈现南部多和西北和东部少的特点;每年的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变化明显,降水量的高值区表现出从北部逐渐向南部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贺巧宁  丁贤荣 《人民长江》2008,39(24):99-100
水流与河床、河岸以及涉水工程建筑物相互作用,引起河床演变。传统的河道地形变化分析是手工描绘不同时期地形等深线,人工切割断面进行计算,通过对比分析来研究河床的冲淤演变。这种方法工作量大,精度也难以保证,GIS技术为河床演变断面分析提供了快捷、准确的方法。介绍了GIS在河道断面分析及河势变化分析方面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GIS技术十分有利于进行河床演变分析。  相似文献   

14.
采用数字高程模型法进行冲淤计算已成为冲淤计算的主流方法。首先建立符合精度要求的河道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冲淤计算,构建冲淤分析的系统化平台。然后提出一种新的存储栅格数据的表结构,对河道的冲淤预测方法进行了初步地探讨,为快速有效地分析河道冲淤规律奠定了基础。同时,提出利用冲淤空间分布图进行冲淤规律定量分析,为河道冲淤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5.
王伟  白亮  李圣伟 《人民长江》2006,37(12):3-4
基于GIS的河道演变与可视化分析是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研制开发的长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对数字高程模型和河道地形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系统性的说明,然后根据GIS分析方法对河道槽蓄量、冲淤量、冲淤厚度以及断面的任意切割计算方法和可视化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和研究.研究成果在许多工程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湖泊型水生态功能分区是以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底图,通过水文分析划分出目标流域的自然水文单元和水系,借助流域综合调查资料确定水生态功能分区,也是地学分区面向生态环境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基于GIS技术,将研究区7大主要河流水系图、DEM、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图、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图、土地利用类型图等进行统一处理为栅格单元相同的栅格图,使用GS+软件计算各指标要素的空间自相关距离,从而得到各因子之间的空间自相关距离,确定青海湖流域水生态功能一二级分区主导指标和影响指标,运用ArcGIS 10.0软件中的空间叠加法对选定的指标栅格图进行模糊叠加,修正分区边界,确定青海湖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为8个。以青海湖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图为底图,在一级分区的基础上确定青海湖流域水生态功能二级分区为27个。青海湖流域水生态功能一、二级分区有助于丰富青海湖流域分异规律研究,为青海湖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7.
徐昌荣  刘烜 《中国水利》2006,(12):68-68
传统的湿地保护办法存在很大缺陷,如湿地普查或统计数据误差大,数据不统一,管理方法落后等,致使传统方法很难为湿地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利用GIS分析湿地演变规律,预测发展趋势,结合生态学原理等宏观技术手段可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江西理工大学应用GIS技术,通过ArcGIS建立了青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估不同时期供水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作物生长模型,以老挝湄公河流域为研究区,综合考虑气象条件、土壤条件、作物因素,构建了供水量与作物产量的动态关系。对研究区水稻实际产量和潜在产量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作物生长模型对研究区水稻产量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三季水稻潜在产量均大于已有供水模式下的实际产量。  相似文献   

19.
洪灾损失评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洪灾损失进行评估 ,是防洪减灾工作的理论基础。本文对洪灾损失评估指标、计算模型与参数进行了较全面的回顾 ,对每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作了一个简要介绍 ,概括了各种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优缺点 ,同时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主要农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中参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以Jensen模型为基础,采用山西省近年来冬小麦、玉米、棉花3种作物坑测试验资料求出了模型参数,用全省23个灌溉试验站历年来试验的田测资料进行了检验评价.其模型计算产量与坑测试验产量相对误差,冬小麦、玉米、棉花3种作物依次是5%,01%,15%.模型计算产量与田测试验产量的相对误差小于15%的试验组数占总试验组数的百分数,冬小麦、玉米、棉花3种作物依次是75%、79%和85%,表明这些参数是可用的.其次,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模型参数的几个问题做了简要评述,认为水分敏感指数λ小于零不合理、λ的累加划分不合理,λ随时间变化连续曲线描述不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