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故乡的醉枣     
朱静 《当代矿工》2007,(5):33-33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之所以能够记住这一天,并不是因两千多年前楚国那个叫屈原的诗人,而是因为粽子.自我记事起,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母亲总是把这一天料理得浓郁香甜.  相似文献   

2.
粽香浓郁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之所以能够记住这一天,并不是因两千多年前楚国那个叫屈原的诗人,而是因为粽子.自我记事起,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母亲总是把这一天料理得浓郁香甜.  相似文献   

3.
刘金焕 《当代矿工》2010,(10):33-33
翻开日记,一张和母亲的合影滑落下来。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四年多了。每每想到母亲,我的心总是纠结着,点点滴滴的往事就会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4.
在泛绿的麦浪和飘香的稻花紧紧依偎的土地,总是那么的默默无语的日子里,我终感受到,我们兄弟姊妹紧紧依偎的可爱的母亲,也总是那么地默默无语。 母亲总是默默无语的。默默无语地劳作,默默无语地生活;默默无语地生下我们,默默无语地将我们养育。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目光     
无论我走到哪,眼里总是闪烁着母亲的目光.她是那样祥和,那样温存,那样深情. 在母亲的眼里,儿子总是长不大的.不管你读了多少书,当了多大的官,见过多少世面,你只要是她的儿子,那你就一定还是个孩子.母亲的目光能够穿越千山万水,也可以超越时空的阻隔,时时如温暖的太阳,照耀着儿子.  相似文献   

6.
母爱的温暖     
母亲跟我一样,都不善言辞,从不将爱挂在嘴上,但是都明白,爱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生活中的彼此关怀,小时候,我没有给母亲洗过脚,长大后,也没给过母亲一个温情地拥抱,但是我把对母亲的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记得上学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每到冬天母亲总是为家里没有新鲜蔬菜发愁,于是她总是在冬季来临前就腌好酸菜,全家人每天早晚都吃酸菜过冬。  相似文献   

7.
养儿方知父母恩,当我的儿子呱呱坠地,并在妻子的怀抱中茁壮成长时,我想起了往昔的日子,想起了慈母,想起她养育我们成长的艰难岁月。 记得我八岁那年,不满两岁的小弟正在母亲的怀抱中嗷嗷待哺。这时母亲得了一种病,乳房上长出一个瘤子来,瘤子愈长愈大,  相似文献   

8.
金启 《当代矿工》2008,(2):31-31
2007年清明,我回家了,去看母亲。母亲离开我已经4年了。2003年的暮春,在“非典”肆虐的时候,我接到三姐打来的电话,说母亲突然病了。母亲那年75岁。当天我正在参加一个同事的儿子的婚礼。我对母亲的病并没有在意,我知道,母亲的身体一直很硬朗,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是很少生病的。三姐在电话里说,母亲早晨醒来突然言语不清了,我以为是脑中风什么的,叮嘱三姐速把母亲送到医院。因为工作,因为“非典”,我没有及时回家看望母亲。我想等有了空再回家。  相似文献   

9.
母亲     
顾成常 《当代矿工》2013,(11):57-57
小时候,对母亲是一种依赖,每当见不到她,我就像在茫茫大海上失去了指南针,不知所往。如今,我懂了这种爱,它超越一切。年龄越大越能体味这种感情,对母亲有了一种深度的理解,深刻的爱。"你别管我,烦死了",甚至任性的我有时候出言不逊,伤害了母亲,但她总是笑笑,沉默不语,默默地打扫卫生,为我洗换下来的衣物。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短信     
大学毕业后,一个人在外漂泊很多年,和父亲交流机会很少,有时在家也难得和父亲说上几句话,每每和父亲坐在一起,我不知道该如何与父亲沟通,或者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那种父子之间的亲情。从小到大,父亲对我的爱总是默默的,他的一举一动,都让我感受着父爱的伟大。自从我毕业在外工作,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少了很多,无形之中多了些陌生。但每次回家,母亲总是告诉我:"你爸很是想你啊,你的小名常常挂在他嘴边,有时我让他给你打电话,他总是不愿意,你爸怕给你打电话打扰你工作。"听了母亲的话,我无言,我唯能做  相似文献   

11.
母亲     
我爱我的母亲。每当我回到家乡的时侯,村里的老人们总是笑着对我说:“明香,你这捡回来的娃儿,咋又回来啦?”我知道她们又在“笑话”我的出生了,她们是想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让我永远不要忘了母亲的养育之恩。 我的确是个捡回来的孩子。那还是在母亲怀着我的时候,一天,母亲到几十里的大山外去看望我的外婆,那个年代,我  相似文献   

12.
故园情     
像树木稼禾本能地眷恋着土地,我对故乡怀有天然的眷恋之情。在故园生命的摇篮和襁褓中,吸吮了故乡山川菁华和大地母亲的乳汁,我生命的根系便深深地攫住了这片深情的土地。 定格在三十多年前的记忆里,故乡的山总是那么青,水总是那么碧,天总是那么蓝,月总是那么圆,连柴扉的积雪上都沾满了情愫,连碾砣的滚动声都吱嘎成悦耳的音乐。我常在曾经长满青草与开满小  相似文献   

13.
尚书堂从河北老家初到抚顺那会儿,正是在老虎台矿采煤三区工作的父亲最忙的时候.每天,只有早上这一个时间段可以见到父亲,却总是因为自己要急着去上学,和父亲也说不上几句话.有那么几次,尚书堂就要说出心里话了,不曾想被母亲找各种理由拦下了话头.他只好背起书包,悻悻地走出家门去上学.  相似文献   

14.
我咿呀学语时就跟着南方的外婆生活,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才回到了在东北的父母身边。敏感而又多疑的我总认为母亲偏心妹妹。我很倔强,母亲也很刚毅,针尖对麦芒,到了我的青春期时,我们母女之间的关系已紧张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母亲曾气恼地指着我的鼻子说:“你说我偏心,我就是要偏心给你看!气死你!”在这之后,我很长时间都不再叫她一声“妈”。吵过,哭过,闹过,我一天天走向成熟。长这么大我从没和母亲有过半点亲昵的举动。照相时,依偎在母亲身旁的总是妹妹。我也曾想像妹妹那样把手搭在母亲肩上留个亲密的合影,手伸了伸又缩回来了,感觉很不自然…  相似文献   

15.
在我还不到三岁时,母亲就离开了我。在那无知懵懂的年龄,记忆是一片空白,我对母亲没有一点印象。从故乡老辈那里断断续续地了解到,父亲和母亲的故事如同电影《山楂树之恋》一样。那时,父亲是一名地质队员,在湖北宜昌找矿时认识了母亲。因为父亲的家远在四川成都,他常年在鄂西山区探矿,居无定所,又比母亲大十几岁,所以他们的结合并不被外公外婆看好。出嫁后,母亲依然住在娘家,带着我和大我三岁的哥哥,与父  相似文献   

16.
李梅 《当代矿工》2009,(6):51-51
五月端午好风光, 矿区里面好热闹。 职工家属叙兴事, 堂前又闻棕叶香, 又到端午节,又是吃粽子的季节,每年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用早已储备好的上好陕北大枣,用粽叶包裹着对子女的无限爱意和祝福,满怀深情地精心为我们包着粽子。今年母亲又早早一路颠簸地从老家赶来,给我们送来了她亲手包的粽子。看着那一大堆粽子,再看看数病缠身的母亲,尤其看着母亲那条走路僵直的腿,我心里一阵阵酸楚。  相似文献   

17.
五元钱     
或许唠叨是女人的天性,我的母亲也爱唠唠叨叨,喋喋不休。自打记事起,她的唠叨便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到做事做人,小到饮食起居,母亲总是唠叨个没完。即使在餐桌上,母亲的唠叨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筷子要怎样拿才规矩,菜要夹自己面前的,不能将筷子伸向别处,更不能在菜碗里翻翻拣拣,吃饭不能咂嘴,掉在桌上的饭粒要拣起来……一整套“繁文缛节”。倘若这些忠告没有奏效,母亲的筷子头便会轻轻向我头上敲。16岁那年,我去城里读高中,一两个月才回一趟家。我暗暗庆幸,耳根终于可以清静些了。谁料想,我每次坐车到学校,母亲总要在车窗边唠叨“…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唠叨     
或许唠叨是女人的天性,我的母亲也爱唠唠叨叨,喋喋不休.自打记事起,她的唠叨便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到做事做人,小到饮食起居,母亲总是唠叨个没完.即使在餐桌上,母亲的唠叨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筷子要怎样拿才规矩,菜要夹自己面前的,不能将筷子伸向别处,更不能在菜碗里翻翻拣拣,吃饭不能咂嘴,掉在桌上的饭粒要拣起来……一整套"繁文缛节".倘若这些忠告没有奏效,母亲的筷子头便会轻轻向我头上敲.  相似文献   

19.
我的母亲很能干,15岁那年虚报了3岁支边去了新疆。母亲虽然能干,但因家庭出身不好,入党与提干都与她无缘。父亲比较幸运,到兵团干了不到一年,就因根红苗正,又能吃苦,便入了党,当上了机车组长,以后又被提升为机务排长、连长。可能父亲的水平也只够当个连级干部,往后三十多年再没升级。生在大户人家的母亲规矩很多,而穷苦人家出生的父亲却什么礼数都没有,因此他们之间总是不协调,母亲经常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脾气。只有到了节日,脾气不好的母亲才变得非常有耐心,性格温和的爸爸就显得更加慈爱。所以,儿时最开心的时刻就是过节,让我最难忘的…  相似文献   

20.
在我家的客厅和卧室里,总是摆放着几盆盛开的鲜花,那金色的黄、玫瑰的红、纯色的白,点缀得家里春风骀荡,四季放香。每每有邻居来我家串门,都会对那些花儿赞不绝口。其实,这全是母亲的功劳——那些花儿全都是母亲精心培育的。母亲一生没有什么爱好,唯独喜欢养花。童年的时候,我们住在家属院的小平房里,院子虽然不大,却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月季、秋菊、玻璃海棠、指甲草、文竹、吊兰等。走进小院,一股幽幽香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惹得左邻右舍都喜欢往我家里跑。曾多次目睹母亲养花的过程,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