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乡感怀     
一去千里,一别四十年,我的故乡。我总算找到机会回故乡去探望。我的故乡,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在千山山脉的皱锅里,层峦叠蟑,拱卫环绕,伊然一座城堡,故名山城子。山下多泉,我不能忘记的是我家吃水的泉眼和远近知名的龙眼。我家吃水的泉眼,水很旺,开锅似的翻花往外冒,溢出的水注入门前的小河。我爸说河水流入大海。我说咱这泉水也流入大海了?我爸说泉水和井水不一样,泉水一个劲儿地奔向大海,井水寸步不动。父亲的话犹在耳际,那时我多么想像一滴泉水那样从山里走出去,看看大海呀!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第一个早起来的人,从…  相似文献   

2.
2013年5月3日,79岁的京剧艺术家梅葆玖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梅兰芳纪念馆荣誉馆长. 梅葆玖在接受聘书时说:从1949年到北京就住在这院子里(现梅兰芳纪念馆),那时候我才十九岁,一个甲子,现在我都快八十岁了,又站在了这院子.在这个院子里住了这么多年我父亲母亲在这里生活我就在这个院子里排戏老师们给我吊嗓子练武功有时我父亲也在这个院子里练功,我就在旁边看着父亲比划身段.里面那个大镜子我父亲排穆桂英挂帅时,就照着那个镜子来回做身段还问我们这个好看不好看,那个好看不好看……历历在目.所以我一到这个院子就感觉我父亲的身影又出现在我脑子里,无限的回忆.父亲1961年从这个院子里走出去,住到阜外医院,八天后就去世了.  相似文献   

3.
故乡渔情     
因为故乡在一条小河的岸边,从七八岁起,我就天天长在水里。亲戚来了,只要扎上几个猛子,就能摸出几条欢蹦乱跳的鲤鱼、鲫鱼,抬手甩到岸上,用柔软的柳条串起来提回家去。 春天,小河的冰渐渐化了,河两岸的芦苇憋闷了一冬天,迫不急待地从泥土里拱出来,在温煦的阳光照耀下,闪着翠绿翠绿的细碎光点,让人眼花缭乱。这时候,会有一群群小鱼儿在浅滩上戏水,它们成群结队地拥来挤去,扭动着小小的身躯,不时溅起几星水花。因为这时水还很凉,我不敢到水里去,便从家里拿来一把小小的抄网,看准了,往鱼群里一捞。最初几次,不  相似文献   

4.
正小时候从朦胧记事时起,父亲伏案写作的样子就一直映在我的脑海里。逐渐长大之后,我知道了父亲是一位作家。父亲写作一生,从来没有上过班,在单位也没有办公室,永远都是坐在家里写作,就像相声里常常调侃说的"坐家"(作家)。父亲小时候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在北平的"中法大学"读书,从中学一直读到大学。北平"中法大学"堪称是中法文化交流的摇篮,筹建资金主要来自中国付给法国的庚子赔款中的培训费以及两项基金的利息等费用,最早  相似文献   

5.
<正>小时候住在一个乡级镇上,门前就是镇上唯一的一条小河。在那个用痰盂和公厕来解决个人问题的年代,河水的质量还是很好的。现在回想来看,当初门前的风景不差,小河水质清澈,河滩上是干净的石子儿,五颜六色的,河里是各种各样的呆鱼笨虾。母亲以前爱给我照相,特别爱把我赶到河边取景,至今我家的相册里还留存了许多我的表情凄苦的童年照。那时候还没有江景房的概念,一切自出生便在眼前,就感觉不到什么特别,只是回  相似文献   

6.
故乡的小河     
我的家乡,可比不上江南水乡,对水司空见惯,不以为奇。倘或有一条小河,便感到无比荣耀。故乡,离城八里,又有一条小溪从中流过,故得名“八里河村”。故乡,说起来倒也平凡无奇,只有这条蜿蜒流逝的小河,还算无奇之中的胜境。因此,便成了我小时候离  相似文献   

7.
水的随想     
人体的70%是水,水是生命之本,水是生命之源泉。 小时候,村中有一条贯穿东西的小河,从村东潺潺地流向村西,形成水塘后继续西行。小河的源头是泉水,细水长流,清澈见底,甘甜宜人。雨季来临,小河里浪大水急,夏天戏水捉鱼,冬天溜冰。这是我初  相似文献   

8.
我生在太行山东麓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天天"吃水贵如油"的场景让我铭刻心骨.印象中水对于我就是久旱后的甘霖,寒冬里的暖炉."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生活上不用排队挑水,庄稼地里有水浇,就算是我和哥哥妹妹儿时最大的梦想了.父亲支撑着整个家,也挑起了一家五口用水的重担.同时,他也支撑着整个村子,保持着村...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8月31日我乘汽车回灌南县六塘乡老家探亲。一路上到处沟满河平,庄稼地里一片汪洋,许多农民在捞鱼捉虾。虽然这几天正值十一号台风的影响,我省淮北地区普降暴雨,但这满目的水灾情景使我深深惊俱。我知道今年的这场暴雨总的雨量并不大,过去不止一次有过比这还大得  相似文献   

10.
<正>在书店随手翻了两篇蔡崇达随笔集《皮囊》里的文章,就生喜欢之意。一是因为他是老乡,所摹景状相近,产生不少熟悉的感觉;二是蔡生写情细腻入里,所写情状,切身贴意,颇能写出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特有的情绪。所以也就可以原谅他笔端参差,不时出现生涩或稚嫩的地方。蔡崇达的文字和文字里缝合或翻滚的情感让人想家。当我在脑中还原和想象他写的"阿太"、父亲和母亲,竟发现他们和我的祖辈父辈,和我的母亲那么相像,我在纸端感  相似文献   

11.
雨夜     
在我记忆的长河里,时常有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竹筒碰撞声。搜寻这声音,我仿佛又看见在骇人的闪电里,父亲那忙碌的身影。他在绑竹筒,系蓑衣,提马灯,戴斗笠。我知道雨夜,父亲和叔叔们要在这风雨之夜里去测流了。昏黄的油灯摇晃着,糊在天花板上的报纸一会儿明一会儿暗。当最后一缕昏暗的灯光伴随着急切而又轻微的脚步声从门的夹缝里消失的时候,我不敢想父亲和叔叔们乘一叶木舟在惊涛骇浪里与洪水搏斗的身影和雷鸣电闪中映现出一张张苍白脸孔;也不敢去想年轻的阿姨孤独地站在河的对岸高举着马灯,分不清是雨还是泪的眼睛。我睁着眼晴数数,盼望消失的灯光从雨夜里重现。那时潮湿的办公室重又将飘起旱烟管“喇叭筒”那呛人的烟叶味,以及  相似文献   

12.
水的记忆     
我的祖籍是邢台市,旧时称顺德府。打记事儿时起,就知道家乡河多、水多,泉眼密布,亨有"泉城"的美誉。 我的家在牛市街阁外,地处邢台市老城东南方向。从著名的清风楼一直往南走,穿过北大街、花市街,朝东的一条老街道就是牛市街。牛市街是一个慢坡道,越往东越低,过了一条小河,就到了牛市街阁外。顺着这条小河走不远,路南的一个胡同,就是我们住了几辈儿的老院子。  相似文献   

13.
1973年,我还不到10岁,那时候,我的家乡真可谓是青山碧水。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和小伙伴就到田野中打猪草,那草青嫩碧绿,营养价值很高。打完猪草累了,就在小河沟里嘻戏一番,渴了就掬一捧清澈的沟水喝上一口,那真是无比的惬意。当然,那时我身在偏僻的农村,正处在懵懂的花季,自然就不懂得水资源的宝贵,也不知道政府还有水行政管理部门。  相似文献   

14.
父亲     
余涛 《陕西水利》2011,(3):180-180
父亲一辈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后来他的背影就成了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麦穗。撒种的时候,父亲挺精神。胳膊如划船的浆儿,划一圈,麦种便在他周围散落一地的希望。此时父亲的背影很宽厚、很壮实,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渭河情思     
李新怀 《陕西水利》2009,(3):147-147
牛年伊始,人们大多数都沉浸在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之中,可陕西家乡二十年不遇的春季大旱却让我牵肠挂肚.我虽然远在5000里之外的新疆武警部队工作,可却对家乡的父老乡亲魂牵梦萦,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无时不关注着家乡的消息.我打电话问父亲家乡的旱情,父亲感慨万端地告诉我,如果没有渭河水的及时灌溉,全村上千亩小麦可能会绝收.啊,渭河水,你就像母亲的乳汁,哺育了我的父老乡亲,哺育了我的茁壮成长.我对渭河有着割舍不断的绵绵情思.  相似文献   

16.
<正>我的父亲,是一个老水文工作者,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平凡的相貌,平凡的工作,走在人群里一定很难第一眼就能将他认出来。因为他并不是那么耀眼而是那么的普通。父亲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父亲中学那个年代正好赶上文革,上学也是  相似文献   

17.
馨梦 《陕西水利》2006,(6):51-51
故乡的村西有一条小河,流经小村时小河打了一个漩,留下一个很大的水塘,中间很深,四周浅浅的,长满了芦苇,芦苇蔓延数十亩。这芦苇塘是我童年的乐园。春天,“篓蒿满地芦芽短”,拔一根芦芽出来,抽去芦芯,就做成一个芦哨。孩童们躺在芦塘松软的沙地上,看着碧蓝的天空,吹响声声芦哨,  相似文献   

18.
覃强 《中国水利》2005,(21):58-58
我首次接触中国水利杂志,是父亲在太伟水利工程建设中因公殉职而举行追悼会的那天.祭奠时,工程指挥部周贤倜指挥长从自己挂包中取出一本中国水利杂志,吩咐我把这份杂志烧给父亲.我虽然不解,但仍照做了.事后,我随母亲到指挥部工地宿舍清理父亲的遗物,在父亲的枕边放着一本中国水利杂志.当时我只有12岁,我想这本杂志可能是父亲借来的,于是,我把这本杂志交给周指挥长.周指挥长告诉我,每收到中国水利杂志,你父亲都要借去阅读,他从这本杂志中学到不少知识.这次你父亲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和同志的生命而英勇献身,这本杂志就留给你作个纪念吧.  相似文献   

19.
桡夫子     
<正>第三次从高空向水中坠落的时候,我不可抑制地发出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嚎叫,因为我瘦骨嶙峋的双腿沉到了冰凉的江水里。接着是第四次、第五次……以后又沉进去了多少次,沉入水中有多深,对于我已经不重要了,我已经失去了知觉。醒来的时候,爷爷对我呵呵大笑,然后以不屑的口气对父亲说,他如果连这点儿风浪都过不来,活下去又有什么用?父亲嗫嚅着没有说话,但是我看见父亲的眼里有泪花儿。这个场景,是我第一次跟随祖父和父亲过青滩时留下的记忆。在漫长的岁月里,每次只要想起,依然胆战心惊。  相似文献   

20.
支向儒 《陕西水利》2011,(3):182-182
父亲常说自己是个命苦人,爱念书却上不了学。自己上不了学,再苦再累也要供儿女上学。我的故乡水质不好且没有学校。为了使我们能健康成长,从记事时起,父亲就先后把我们弟妹4人带到外乡亲戚家里,近则五六里,远则二三十里,好话多说,求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