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类型复杂多样。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气储集体,岩溶塌陷是该区勘探开发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根据地震资料和实际钻井资料,将该区的岩溶塌陷分为负载型塌陷、构造型塌陷和落水洞型塌陷3种类型,依据实际参数对之进行了模型正演。正演结果表明:岩溶塌陷体在地震上反映为上部有同相轴"下凹"、内部强"串珠"状反射和杂乱反射;不同类型塌陷具有不同特征,构造型塌陷上部同相轴"错断"明显,落水洞型塌陷上部同相轴呈现出"漏斗状"特征。岩溶塌陷体正演模拟特征与实际地震反射特征吻合较好,证明设计的3种塌陷模型较为可靠。据此,可以在该区的地震剖面上识别出相应的岩溶塌陷模式。  相似文献   

2.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地震属性分析,结合成像测井和取心资料,研究川中震旦系—二叠系碳酸盐岩层系古岩溶塌陷体成因、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古岩溶塌陷体在垂向上广泛发育于震旦系—二叠系碳酸盐岩层系,平面上主要沿断裂末端、转折部位及多条断裂的交叉处分布,剖面上表现为地震同相轴的"下拉"现象。断裂活动是古岩溶塌陷体的主要成因,古岩溶塌陷体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桐湾一幕、桐湾二+三幕以及早加里东期3个阶段,最终定型于二叠纪末期。古岩溶塌陷体储集层具有多层发育、分布广、储集物性好的特征,储集空间由先存孔隙、构造成因缝以及塌陷成因缝复合构成。按照地震尺度,可以将古岩溶塌陷体划分为多层系洞穴系统塌陷体、多层系洞穴通道塌陷体和层内洞穴塌陷体3种类型,上覆变形地层中裂缝分布范围广的多层系洞穴系统塌陷体和多层系洞穴通道塌陷体可能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图10表2参38  相似文献   

3.
塔中中西部地区在地震剖面上常见"串珠状"地震反射,通过对常规地震剖面的剖析,可将研究区"串珠状"反射细分为强"串珠"反射和弱"串珠"反射。两者的区别在于反射能量的强弱,在地震剖面上两类反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地质上解析,两者也具有类似的成因和控制因素,其分布主要受到了构造断裂、风化壳岩溶及埋藏岩溶的影响。通过对塔中中西部地区鹰山组"串珠状"反射地质特征的描述,建立起该区单井地震-地质模型,并对研究区形成"串珠状"反射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串珠状"反射的发育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4.
塔河地区膏盐层对盐下地层地震反射波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塔河地区过乡1井地震剖面解释所获得的膏盐层的真实模型作为盐体地震地质模型,采用射线正演模拟及地震波在弹性分界面上的能量分配关系,分析了盐下反射界面上的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及对盐下地层成像精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波经过塔河地区膏盐层及边缘时的反射覆盖次数和反射能量没有发生明显突变;小于200m厚的膏盐层所产生的时间上拉值小于4.2ms。由此可见,塔河地区的盐体对盐下地层的成像精度影响较小,换句话说,塔河盐下地震构造成像可信度高。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开展整个塔河地区复杂盐体的盐下AVO特征及地震成像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是塔河油田主要的含油气储集体,因古溶洞系统垮塌而形成的塌陷体是重要的岩溶改造类型之一。针对碳酸盐岩塌陷体识别方法不健全、成因认识不清的现状,运用岩心、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地震反射结构和生产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套适用于缝洞型油藏岩溶塌陷体的识别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识别标准。通过对岩溶塌陷体成因分析,将塔河油田岩溶塌陷体划分为断裂诱导塌陷体、上覆地层负载塌陷体和后期表生岩溶塌陷体3种成因类型。通过对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122个塌陷体开发效果统计分析,认为后期表生岩溶塌陷体缝洞发育,最具油气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6.
针对泌阳凹陷毕店地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扇三角洲等多物源砂体厚度不稳定、整体偏薄的问题,采用正演、时频分析及地层切片技术开展河道砂体识别研究。通过层位精细标定,确定B398 井油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采用时频分析方法,确定有利于描述目标储层的分频数据体;通过构造精细解释,确定储层构造背景;在等时地层格架约束下,以分频体为基础,通过构造精细解释及地层切片技术,准确刻画构造特征及砂体边界,有效识别了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平面展布。在该区相继部署的B398、B404、D5、D8 等井均获得日产20 t/ d以上的高产工业油流,取得较好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7.
地震数据的正演表达是构建地震波反演成像方法的基础。给定满足地震波运动学的准确的地下介质光滑模型,基于地震数据线性正演表达提出波形成像方法理论,不仅可修正当前以构造为主要目标的地震数据偏移成像方法理论的不足,还可实现对地下地层的岩性成像。在满足地震波运动学的准确的光滑模型下,地震波不发生散射、反射和波型转换,将扰动法应用于波动方程,得到描述地下非均匀体产生的扰动波场的波动方程。依据地震波长与非均匀体大小或非均匀体物理性质空间变化特征尺度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将非均匀体划分为在空间上具有有限延续度的产生散射波的局部散射体或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延续度的产生反射波的反射体,相应的描述扰动波场的波动方程转化为描述散射波场的波动方程或描述反射波场的波动方程。对于散射波,利用小扰动假定、Born近似,可得到基于散射体物性参数相对扰动的散射数据线性正演表达;对于反射波,利用波阻抗相对扰动的小值假定、一次波近似和高频近似,可得到基于反射体波阻抗相对扰动的反射数据线性正演表达。为了描述反射体边界对反射波的作用,在高频近似条件下定义反射体波阻抗相对扰动沿入射波传播方向的方向导数为反射体边界的局部反射系数,得到基于反射体边界局部反射系数的反射数据线性正演表达。最后给出具体的标量波、声波和各向同性弹性波方程下散射数据和反射数据的具体线性正演表达式。  相似文献   

8.
建立缝洞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及岩石物理参数与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是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定量描述及油气预测的关键,而地震响应特征分析是以精确成像为前提。本文基于非均匀介质条件下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研究了不同采集参数及成像方法对缝洞型储层产生的"串珠"状反射特征影响。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减小道间距和近道叠加有利于缝洞体在地震剖面上反射能量的提高,叠前偏移成像是研究缝洞型储层必要处理手段。文中定量分析了缝洞型储层纵横向发育尺度、充填物类型及背景围岩因素对反射特征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对认识实际缝洞型储层反射特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古岩溶储集岩储集空间类型复杂.识别与预测都有很大难度。研究表明,该类储层孔隙空间以洞穴、裂缝、裂缝-孔洞、孔洞为主。针对这4种孔隙空间设计了物理模型,来模拟地震反射特征,开展正演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洞穴内充填物速度很低时.在单炮和叠加记录剖面上能观测到明显的绕射,在二维叠加剖面上表现为短轴状较强的反射;裂缝发育带在地震反射上出现明显的异常,呈现“杂乱”反射特征;多组裂缝与孔洞的交叉部位附近.可能出现“串珠状”强反射;孔洞型储层在地震上表现为不连续的较强反射。  相似文献   

10.
受地震资料品质限制及 X 井区辫状河沉积特征的影响,利用常规地震属性分析及 90° 相位转换技术在对该井区新近系馆陶组上部砂体连通性进行识别时存在较大困难,而应用正演模拟技术可识别出砂体的连通性。 具体做法为: ① 以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为基础,依据 X 井区馆陶组上段砂体沉积特征,建立不同的地质模型并进行正演模拟计算; ② 分析模型的地震响应特征,从理论上探讨砂体横向连通性对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并与实际地震波形进行对比分析,确定 X 井区馆陶组上段主力砂体的连通性及砂体边界; ③ 通过钻井结果来验证正演模拟的可靠性。 结果表明,模型正演方法可以实现对地震地质模型的高精度模拟;正演模拟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可以有效解决研究区砂体连通性的多解性问题,对勘探阶段砂体连通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双反射偏移(DWM) 技术介绍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愫 《岩性油气藏》2008,20(2):78-82
通过波动方程全波场正演模拟技术, 揭示了垂直界面产生的二次反射, 即双反射的波场特征,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双反射偏移成像技术。模型正演表明, 双反射偏移成像技术可使地下垂直或接近垂直的界面得以准确成像。通过该项技术的应用, 使得利用常规地震处理技术不能准确成像的近垂直的各种波阻抗界面( 断面、盐丘侧翼、油气水分界线等) 得以准确成像, 这对常规地震成像作了有益的补充。对有关断裂系统地质信息的准确识别及发现由断裂控制的继承性高产油气带和由微断层分割控制的剩余油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双东地区复合圈闭的勘探难点主要体现在构造、储层岩性复杂,砂泥岩交互,受限于地震分辨率的影响,在地震剖面上单砂体的反射特征基本上不能识别。综合利用岩心铸体薄片和压汞曲线对储层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地震多属性进行储集有利相带划分,利用波阻抗反演识别有利砂体,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面临的勘探难点。  相似文献   

13.
溶洞识别对于缝洞型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溶洞识别方法多解性强且效率低,因此将具有强特征学习能力、高泛化性的深度学习方法引入溶洞识别中,但溶洞的地震波场响应特征复杂、异常体尺寸较小、训练样本难以获取等导致深度学习在识别溶洞时仍具挑战性。为此,提出一套识别地震数据溶洞的"两步法"深度学习方法:首先通过U-Net模型识别地震剖面上的"串珠状"异常反射;再根据"串珠状"异常识别结果对地震数据进行小范围截取,输入深度残差网络中,实现对实际溶洞轮廓的预测。对于实际溶洞预测训练数据难以获取这一问题,采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的方法制作具有准确标签的溶洞地震数据。实际地震数据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对于溶洞识别准确性高,抗噪能力强,可以极大地节约人工解释成本。  相似文献   

14.
溶洞识别对于缝洞型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溶洞识别方法多解性强且效率低,因此将具有强特征学习能力、高泛化性的深度学习方法引入溶洞识别中,但溶洞的地震波场响应特征复杂、异常体尺寸较小、训练样本难以获取等导致深度学习在识别溶洞时仍具挑战性。为此,提出一套识别地震数据溶洞的"两步法"深度学习方法:首先通过U-Net模型识别地震剖面上的"串珠状"异常反射;再根据"串珠状"异常识别结果对地震数据进行小范围截取,输入深度残差网络中,实现对实际溶洞轮廓的预测。对于实际溶洞预测训练数据难以获取这一问题,采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的方法制作具有准确标签的溶洞地震数据。实际地震数据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对于溶洞识别准确性高,抗噪能力强,可以极大地节约人工解释成本。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强反射或杂乱反射.通过设计不同缝洞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将地震正演响应特征与缝洞模型中的缝洞高度、外部形态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地震分辨率理论公式计算结果,对缝洞分尺度量化表征:高度大于50 m的缝洞,可进行外部形态的刻画,开展定量刻画和体积计算,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具有极其复杂的缝洞空间结构,识别和刻画储层内的缝洞连通体一直是油藏描述的技术难题,目前尚缺乏较有效的处理方法.基于现代岩溶发育模式,选取溶洞体和微断裂-裂缝体系进行地震属性特征识别;运用岩溶地震相分析方法对溶洞和裂缝进行多属性融合的地震相分析,再采用三维地质网格定量化并形成几何格架地质模型,实现对缝洞连通体的刻画.结果表明:振幅梯度属性可有效识别"串珠状"强反射与地层反射的边界,从而检测和成像出"串珠状"反射的溶洞体的空间分布;最大曲率属性能有效地描述断裂和裂缝在平面上的线型特征和几何边界特征,从而反映裂缝通道展布.岩溶地震相分析刻画的缝洞连通体呈现了缝洞储层的几何形态和空间的延展趋势,实现了对缝洞体内部结构和连通通道的精细描述.通过预测和表征缝洞连通体的分布位置和形态特征,为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的精细描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利用褶积模型得到的地震记录由于没有考虑处理过程以及火成岩上覆地层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模拟火成岩在实际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因此,设计了一个火成岩地质模型,利用波动方程正演得到其叠前地震波场。分别利用叠后时间偏移、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对模拟的地震数据进行偏移成像,进而对火成岩地震反射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由此得到对该火成岩模型地震相模式的基本认识。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褶积模型相比,该方法更真实地模拟了火成岩在实际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形成的火成岩地震相模式对于实际火成岩机构的地震识别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油田浅层岩性气藏岩性分布复杂,利用地震属性分析、含气砂岩地震正演模拟及基于概率神经网络(PNN)的声波时差参数预测等方法对气藏分布进行描述,是寻找该类气藏的有效手段,其中建立符合研究区地质特征的地质模型,开展地震正演研究,总结含气砂体的地震反射特征,是利用地震反射资料进行含气目标检验的前提。在属性优选的基础上,利用PNN神经网络算法将多种地震属性与声波时差测井信息相结合,对三维空间的声波时差参数分布特征进行预测,一方面避免了单一地震属性信息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实现了气藏敏感测井参数的合理延伸,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气藏检测方法。将井、震多尺度信息融合预测浅层岩性气藏方法应用于吉林红岗油气田,地震正演结果显示,气藏顶部为较强的波谷反射,底部为强波峰反射特征,地震属性异常区的特征在地震反射剖面上与正演的含气砂岩反射特征相近,从而查明了HI3气藏的主控因素,并获得高产气井。  相似文献   

19.
地表水系是塔河碳酸盐岩重要的岩溶类型。研究认为,适用于塔河油田的地表水系刻画方法有地震反射特征、古地貌恢复、沿层相干切片及图像边缘检测,这些刻画识别方法可有效表征地表水系形态及结构。地表河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同相轴"下拉"特征,在古地貌恢复上呈沟槽状负向结构,沿层相干切片上表现为沿河道展布方向连续弱相干属性特征,图像边缘检测上呈明显连续低洼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上震旦统灯影组气藏顶部已经完成整体开发部署,其内幕是潜在的接替层系。但是,灯影组内幕优质储层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困难,限制了对灯影组内幕储层的深化认识和勘探开发。为此,利用安岳气田录井、测井等资料开展优质储层测井、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利用地震正演建立优质储层地震响应模式,针对有效信号弱的问题开展目标处理,并预测了灯影组内幕优质储层的平面分布和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灯影组内幕存在密集孔洞型和独立洞穴型两种类型的优质储层,其中独立洞穴型储层纵向上主要集中在灯三段泥岩底板之上100 m的范围内,沿水平方向顺层发育岩溶带,横向上呈现出散点、珠状特征,规模小;②优质储层在碳酸盐岩内幕的地震响应表现为单波峰的隐蔽型"珠状"反射特征,波峰能量相对较弱,易被地震噪声所掩盖;③采用深层弱信号恢复处理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优质洞穴型储层地震响应弱的问题,提高地震资料的保幅性和信噪比,在地震剖面上得到近似串珠的珠状反射,实现优质洞穴型储层的有效识别。结论认为:①深层弱信号恢复处理结果符合已钻井和地震正演结论,该技术具有可操作性;②灯四段底部发育优质洞穴型储层,局部呈规模分布,是安岳气田下一步天然气勘探开发有利的接替层系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