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将新建锦州至赤峰铁路通信二标(DXT-02)通信工程作为基础,同时把EPON技术植入到常规的铁路区间通信信通里面,以在长距离平均光缆传输,就是铁路长途光缆+光区话柱方式,以此来促进图像,数据,语音等各种通信业务能够和铁路车站实现区间宽带接入,在和常规铁路区间通信系统最终用户的个人喜好相吻合的同时,也能够补偿有着各方面缺陷的接入业务,维修费用得以减少的同时,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2.
高煜鸿 《电子科技》2012,25(3):124-126
随着铁路建设不断扩大,铁路通信迅速发展,按照铁路线路点多线长以及部分车站处于偏远山区的特点,逐步构成了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全程全网铁路专用通信网络,实现了通信数字化和综合化。文中着重阐述了铁路音频业务和自动业务在接入网中的实现方式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3.
铁路区间事故救援电话是针对列车在线路上运行时发生非正常情况下用于列车司机与相邻车站联络、报告情况、防止事故的通信设施;也是铁路线路作业人员在线路发生险情时通知车站封锁区间、防止事故发生的主要通信工具。但对于车站尤其是区段级以上的技术站,由于其行车作业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脱线、挤岔、甚至冲突、颠覆等事故,此时,事故现场的通信联络直接影响着起覆救援的指挥和救援速度,文章针对站场事故救援电话的重要性组成、使用和维护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铁路数字调度专用系统是针对铁路通信传输系统数字化后,用一种综合的接入系统把铁路沿线各车站和单位的专用通信业务综合起来,利用数字通道连接各种业务,实现行车调度、货运调度、供电调度、工务调度、其它专业调度系统、站场直通电话、区间抢险电话转接、录音等功能,并兼容各种模拟业务。随着乌鲁木齐局辖内吐库新增二线工程的实施,库尔勒站增建驼峰信号楼及上行场列车到发场,原数字调度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实际运营需求,需要进行设备升级改造。  相似文献   

5.
铁路事业的进步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我国铁路通信传输技术在发展的进程中发生了较大的突破与转变。车站、区间及列车控制的一体化发展,铁路通信传输技术的融合以及铁路行车调度指挥的自动化等,都突破了在控制上的分散、功能上的单一以及信号方面相对独立的传统应用局限,推动了我国铁路通信传输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和一体化发展。但伴随着铁路通信传输的高速发展,各种安全问题也伴随产生,对铁路运输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形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以下将主要围绕铁路通信传输安全的问题进行几点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建利 《移动信息》2020,(2):00070-00071
要想保证列车安全稳定运行,并确保各区间、车站设备运行效果,应做好铁路信号检测工作。目前在进行铁路信息检测工作时多会采用动态检测方式,但是此种方式对检测人员的专业能力、操作规范等有着较高的要求。此外,在进行铁路信号检测时还可以结合计算机技术、通信信号一体化技术及数字通信技术等来提高铁路信号性能,使铁路业更适合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工程的逐渐开展,铁路通信信号技术发生了很大改变,逐步实现了车站、区间以及列车控制的一体化,铁路通信信号技术的相互融合以及行车调度指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弥补了传统功能单一、控制分散、通信信号相对独立的传统理念,促进了铁路通信技术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对此,文章首先对影响铁力通信系统信号传输安全的因素进行总结,然后从远程监控系统设计应用与信号故障排查两个方面入手提出铁路信号传输安全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8.
《现代电子技术》2017,(8):158-162
由于铁路运输中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传统铁路大型电子通信系统无法有效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因此,构建能够有效提升铁路运输安全性能的铁路大型电子DCS通信系统。该系统由通信主站模块、通信从站模块和信号采集模块组成。通信主站模块利用TMS570LS技术获取对铁路车站联锁的管理命令,并将其传输到通信从站模块。通信从站模块根据管理命令管理铁路车站联锁,并进行信号采集模块的驱动工作。信号采集模块被驱动后,开始采集铁路车站联锁信号。通信从站模块和信号采集模块中的信号均传输到通信主站模块进行统一的分析、优化和预警。系统软件部分设计了信号传输损耗函数以及系统存储器优化语言。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能够有效提升铁路运输安全性能,增加铁路车站通车量。  相似文献   

9.
加速推进5G“新基建”战略方针已成为铁路智能车站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首先分析了我国铁路智能车站相关业务的发展现状,然后梳理了5G通信在智能车站中的应用需求,并构建了基于云边协同的智能车站 5G 通信网络架构,最后分别针对旅客出行服务、车站生产组织、安全保障和绿色节能业务,提出了基于5G通信和云边协同的智能车站业务应用模式。基于5G通信的智能车站应用可推动车站转型升级,优化旅客服务品质,提升旅客出行体验,提高车站客运生产组织效率。  相似文献   

10.
铁路区间光纤通信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铁路区间通信系统现状,提出了基于光时分多址接入方式对目前铁路区间铜芯电缆通信系统进行光纤化升级.并阐述了铁路区间光纤传输系统中的区间设备和端站设备的设计原理与实现,为铁路区间语音和数据信号采用全光链路进行传输以及信息的交换和控制等功能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研究的弱场区通信方法包括隧道内通信方法与明区间通信方法,这些方法已在铁路系统多处使用,实践证明它们是行之有效的,已通过铁道部鉴定。  相似文献   

12.
铁路客运专线数据通信网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国庆 《通信技术》2009,42(5):103-104
铁路客运专线通信系统除了提供语音、数据、图像等多媒体的通信手段外,作为通信统一平台,还为列车控制、信息系统、运营调度系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数据通信网络服务。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支持数据、语音和图像业务交换的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针对铁路客运专线给出数据通信网的构建方式,文章对三种网络设计方案进行比较,指出各自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邬锐 《移动通信》1997,21(3):41-42
一、概述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日趋繁忙,旅客列车上刑事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重特大案不断增加。为了保证铁路运输的正常进行,保证旅客生命财产的安全,有效地打击旅客列车上的刑事犯罪活动,运行旅客列车上乘警与沿线车站公安派出所之间以“飞条子”方式相互通报情况的方式,已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铁路公安系统必须建立公安无线通信系统以沟通铁路沿线与旅客列车的信息渠道,为及时准确侦破在铁路沿线、旅客列车上发生的各类案件,加强车站、旅客列车的治安防范能力提供良好的通信保障。建立铁路公安站车无线…  相似文献   

14.
刘安伦 《信息通信》2012,(5):178-179
铁路区间采用光通信方式,有很多优点,系统的传输带宽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加,同时,光纤可以防止电磁干扰,这样,使得铁路区间的通信质量更高、更好.随着目前市场上铜价的飞涨,用光纤代替铜缆也成为了一种趋势.因此,在满足实际应用的前提下,研究一种铁路区间光通信系统对于铁路区间的通信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铁路区间采用光通信方式,有很多优点,系统的传输带宽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加,同时,光纤可以防止电磁干扰,这样,使得铁路区间的通信质量更高、更好。随着目前市场上铜价的飞涨,用光纤代替铜缆也成为了一种趋势。因此,在满足实际应用的前提下,研究一种铁路区间光通信系统对于铁路区间的通信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遂渝铁路新线将于近期运行旅客列车,为确保旅客生命安全和列车正点运行,重庆铁通铁道通信中心管辖的12082公里通信线路及6车站的通信设备已投入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7.
说明了因我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原有的区间通信方式已不再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而建设集群通信系统的必要性,对集群通信在铁路中的应用提出了构想,对集群通信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目前,铁路无线通信综合化、数字化、多信道已成为发展方向,但因投资、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铁路将在较长时间内继续沿用既有成熟的无线列车调度用通信系统,区间弱场强处理工作依然存在。无线列车调度区间弱场强处理方式比较多,主要有:光纤直放站、中继器加漏泄同轴电缆、区间遥控台、区间中继台等。其中中继器加漏泄同轴电缆的使用,是解决山区无线列调信号覆盖行之有效的方案,得到广泛麻用。  相似文献   

19.
为助力我国铁路数字化转型升级,需加快推进智能铁路的总体建设。以厦门北高铁车站为目标场景,结合我国铁路实际,采用射线跟踪(RT)技术对932 MHz、2.1 GHz、41 GHz和93.2 GHz 4个频段的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铁路5G(5G-R)、毫米波通信系统3种制式的信道特性展开研究。依托高性能射线跟踪仿真,精准刻画了不同频段下高铁车站场景的电波传播特性,对多频段、多制式下的多维度信道特性进行比较和研究。结果表明,电波频率越高,无线信号覆盖范围越小;且经由散射体产生的多径越少,多径信号在时间域和空间域的色散程度越弱。本文研究基于高铁车站的应用场景,为铁路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与改善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介绍了IMACS(综合多业务接入通信服务器)的功能、特点及在铁路专用通信网中的综合接入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