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岩土工程学报》2 0 0 2年第 3期刊登的“挤扩支盘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及FEM模拟研究”一文 (以下简称原文 )系统地分析了挤扩支盘桩的荷载传递规律 ,且静载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有如下问题需与原文作者商榷。 原文采用预埋在混凝土内的钢筋应力计测试应变 ,并据之计算出桩身轴力。笔者认为这一方法存在两方面的缺点 ,即由于钢筋应力计的弹性模量比混凝土大 ,测量时会使应力向钢筋集中 ,使结果偏高 ;此外 ,桩内的受力钢筋和受力混凝土二者所产生的应变相差很大[1 ] 。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 ,致使桩身的同一截面内的应力 (或应变 )不是均匀分布的。故原文计算轴力所采用的等式Qij =Apσ(εij)  相似文献   

2.
笔者近日学习了何剑先生的“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承载性状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 0 0 2年第 6期 ,以下简称“原文”)一文 ,获益甚丰。采用桩底后注浆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基桩的承载力 ,减少桩顶沉降 ,而且桩身的受力性状也得到改善。在桩顶荷载相同的情况下 ,可适当减小桩径或桩数 ,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该技术值得推广应用。为了完善该成果 ,笔者由自己多年测桩的经验 ,谈 3点意见 ,与原文作者商榷。yh(1)原文在试桩内的主筋上对称埋设了 4只钢弦式钢筋应力计来测量桩身不同截面处的应变 ,然后根据应变计算各截面的轴向力 ,以及各桩段的侧摩阻力和桩土之间的相对位移。笔  相似文献   

3.
何剑 《岩土工程学报》2003,25(3):385-385
首先感谢周立运先生对“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承载性状试验研究”一文 (以下简称“原文”)的关注 ,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1)关于钢筋与混凝土应变值的问题。首先桩身混凝土在硬化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产生良好的黏结力 ,使两者可靠地结合在一起 ,在外荷载的作用下能够共同变形 ,并且使两者在承受荷载时的应变基本一致 ,即ε钢 =ε混凝土[1 ] ;另外在基桩中 ,桩身配有纵筋和箍筋 ,它能改变基桩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性能 ,在轴向荷载的作用下 ,桩身整个截面的应变基本上是均匀分布的。因此利用主筋上实测的应变值来推算桩身的应力和轴力在理论是可行的。将分段桩单元视为一弹性体 ,并符合虎克定律σ =Eε,用此假设条  相似文献   

4.
<正> 一、桩的荷载传递实例在现场试验中,通过在原型桩中埋设电阻应变片、钢筋应力计、应变砖等传感元件,可以求得桩侧摩阻力的分布规律。当桩身材料为钢筋混凝土时,由于钢筋混凝土是弹塑性体,其弹性模量(更确切地应称为变形模量)不是常量,而是应力、应变的函数,应采用“变弹性模量”的概念,即在不同荷载下,对不同桩身截面根据应力的大小取不等的弹性模量。现以在桩身主筋中埋设钢筋应力计的B202-2号桩为例,计算钢筋混凝土柱的桩侧摩阻力,其计算步骤如下: (1)根据高出试桩基坑底面的钢筋应力计(假设  相似文献   

5.
<正> 陈愈炯同志对笔者所写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土石坝的应力应变分析”一文(以下简称原文)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在讨论中提及根据土样浸水前后的压缩曲线,就“认为在三轴试验中,也只需分别测定干的和湿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就可看出浸水的影响”。但我们认为,仅对干态和饱和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比较,是不能反映湿化变形的。湿化变形应从干态土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在到达某一应力状态后,并控制应力状态不变情况下,浸水饱和所测得的变形值。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在10cm直径三轴仪上,进  相似文献   

6.
“非饱和土的应力传递机理与有效应力原理”(以下简称“原文”)一文在分析了水气交界面 (收缩膜 )、土粒与粒间水和气受力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土体中任一点三个有效应力的表达形式和其中有效应力参数的确定方法。原文引起了蒋先生的兴趣与讨论 ,非常高兴。讨论从原文的理论推导中提取“5个假定” ,并认为这些假定“似不太合理” ,“显得人为因素太多缺乏依据” ,进而提出了一些建议方法与原文作者商讨。对此 ,我们首先表示感谢 ,并提出原文作者的一些思考。应该承认 ,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问题 ,尽管它有很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 ,至今还没有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土力学中 ,应力应变问题  相似文献   

7.
感谢刘利民、秦 然和陈如连 3位同志对“软土地基超长嵌岩桩受力性状”一文 (以下简称原文 )的讨论和关注。笔者觉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讨论有利于将问题搞清楚 ,现就 3位提出的疑问 ,答复如下 : (1)首先纠正原文几处打印错误 原文图 1中“桩身沉降”应为“桩端沉降” ,图 4中横坐标单位应为“m”。(2 )顺便说明 原文 4根试桩的地质剖面如图 1。图 1 原文试桩的地质剖面示意图Fig .1Geologicsectionschematicdiagramofpileintheoriginaltext(3 )关于嵌岩桩界面的粗糙度 原文所提的泥浆护壁钻孔桩界面粗糙度差主要是指由  相似文献   

8.
普通直身桩与挤扩多支盘桩受力机理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桩身不同部位埋设土压力盒和钢筋应力计等原位测试手段,对相同桩长、相同主桩径的普通直身桩和挤扩多支盘桩进行了对比性试验,分析了两种桩在受力机理上的区别,研究了挤扩多支盘桩的载荷传递机理,以及支盘端阻力、桩身侧摩阻力随着沉降、载荷改变的变化规律,为该桩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岩土工程学报》2 0 0 2年第 1期刊登的“虎门大桥嵌岩压桩试验的分析和建议”一文 (以下简称“原文” ,作者吴王武等 )介绍了综合刚度法和模型桩、原位桩的试验实例分析 ,有一定的工程意义。笔者就以下几点与原文作者交流讨论。 1 关于用实测应变计算桩身轴力和摩阻力[1]笔者觉得原文的综合刚度法与目前广泛采用的用实测应变计算桩身轴力和摩阻力的方法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用实测应变εi →计算实测应力σi =Eiεi →再计算各断面轴力Ni=σiAsi→ 再计算各断面桩侧侧壁摩阻力的平均值fi(或Ti) =(Ni-Ni+ 1) /ЛdLi ,两者并无不同。2 关于假定条件在用实测应变推算实测轴力和  相似文献   

10.
周立运 《岩土工程学报》2005,27(12):1497-1498
笔者近日学习了郑刚等同志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工作性状的模型试验”一文(《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第8期,以下简称“原文”),获益甚丰,模型试验的成果对实际工程具有指导意义。但对文中的有关结论,笔者有如下不同的认识,故提出来与作者商榷。(1)原文实验表明“褥垫层越厚,桩顶水平位移越小,褥垫层越薄,桩顶水平位移越大。”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为减小素混凝土长桩的弯矩应适当加大褥垫层厚度,建议不小于200mm。”笔者认为水平推力桩始终应以弯矩值为控制标准。即使褥垫层厚度达到200mm,如果弯矩值超过控制值,也是不允许的。所以,原文建议值仅是相对于原文的试验条件而言。当试验条件发生改变,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