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红密 《现代表面贴装资讯》2012,(2):53-56
塑封器件在高温焊接之前的存储过程中,会吸收环境中的潮湿水分,这些潮湿水分在随后的焊接高温下会汽化因而产生蒸汽压力。本文将首先对PBGA器件内部潮湿水分高温下产生的蒸汽压力模型进行讨论,并结合湿/热一机械应力得到集成应力,最后分析蒸汽压力、集成应力对PBGA封装可靠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蒸汽压力、集成应力计算中,芯片、DA材料和EMC材料三相交界处发生了应力集中,如果在此界面存在初始裂纹,那么在这些局部集中的力的作用下,极易使裂纹扩展导致层间开裂。 相似文献
2.
由吸潮引起的微电子塑封器件失效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选用QFN器件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QFN器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吸潮17 h、50 h、96 h试验;然后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和模拟潮湿在QFN器件中的扩散行为,并建立湿气预处理阶段应力计算模型;最后,通过试验与仿真相结合,分析潮湿对封装可靠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微电子塑封器件的潮湿扩散速度与位置有着重要的关系;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微电子器件吸潮产生的湿热应力在模塑封装材料(EMC)、硅芯片(DIE)和芯下材料(DA)的交界处最大;QFN器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吸潮产生的裂纹主要出现在硅芯片与DA材料交界面的边界. 相似文献
3.
4.
PBGA封装的耐湿热可靠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封电子器件作为一种微电子封装结构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湿热环境下塑封电子器件的界面可靠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研究塑封器件及其所用材料在高湿和炎热(典型的热带环境)条件下的可靠性,采用耐湿温度循环的试验方法,以塑封球栅平面阵列封装(PBGA)器件为例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芯片是最容易产生裂纹的地方,试验后期器件产生的裂纹主要出现在芯片和DA材料界面处及芯片、DA材料和EMC材料三种材料的交界处.空洞缺陷是使界面层间开裂的主要原因,在高温产生的蒸汽压力和热机械应力的作用下,界面上的微孔洞扩张并结合起来,导致器件最后失效. 相似文献
5.
6.
农红密 《现代表面贴装资讯》2008,(3)
因吸潮而引起的界面可靠性问题是塑封电子器件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界面破裂。论文利用有限元分析工具对QFN器件进行吸潮、解吸潮、无铅回流焊和湿热综合应力的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器件中的湿气在高温或有温度冲击的环境中形成的蒸汽压力是促进裂纹萌生和扩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小在无铅回流焊期间湿、热以及蒸汽压力共同作用造成的应力冲击,应当设置较为合适的无铅焊回流曲线,在进入峰值温度前设置一个保温平台区,使进入峰值温度前器件的整体温度达到一致,减小峰值温度时湿、热应力对可靠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叙述了PbS薄膜的化学水浴制备方法及PbS薄膜形貌、性能测试及湿热环境(相对湿度95%)试验的过程,阐述了PbS探测器芯片经湿热环境试验后暗阻等性能参数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其原因和相关机理。短时间(1 h)内湿热环境下,其性能参数变化在5%以内,在持续24 h的潮湿环境后,PbS的暗阻增大50%以上。在之后的2×24 h、3×24 h、4×24 h、5×24 h湿热环境下,暗阻值增量随时间递增呈正比例关系。当潮湿试验进行到7×24 h后,部分试验样件无法测试出响应信号,样件失效。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机电装置中的电磁兼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亚平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5,23(4):45-47
主要讨论了机电一体化装置于扰问题的形成原因、干扰的表现及解决干抗的办法和实例。提出电源抗干扰、屏蔽控制器、光耦隔离、合理布线等有效的硬件抗干扰技术。并通过“看门狗”等相应的软件抗干扰技术,就可以有效地解决机电装置中的电磁兼容问题。 相似文献
12.
EMC的分析与可靠性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问题.首先介绍了电磁干扰产生的来源和途径,然后结合电磁兼容的控制策略分析,提出了几种电磁兼容的可靠性设计方法,最后结合行业实际分析了一些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介绍了脱模剂在环氧模塑料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其在环氧塑封料中的作用机理以及表征方法,通过实验对环氧模塑料的性能影响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粘度测试、DSC、DMA、SEM、TGA和介电常数测试,讨论了脱模剂对环氧模塑料的流动性能、热性能、力学性能以及电性能的影响。并通过SEM分析,研究了脱模剂在模塑料中的分布状态。结果表明,脱模剂改善了模塑料在量热时的流动性能.并降低了模塑料的表面能以提高其脱模性,为选择脱模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动态机械分析仪测定环氧模塑封(EMC)材料随温度变化的杨氏模量;使用热机械分析仪测定EMC随温度变化的尺寸变化量,并拟合得到热膨胀系数。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变动EMC的橡胶态杨氏模量、玻璃态杨氏模量、玻璃转化温度以及热膨胀系数,并使用有限元软件MSC Marc分别模拟其热应力,以此来分析材料特性参数对热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QFN器件的最大热应力出现在芯片、粘结剂和EMC的连接处;减小橡胶态或玻璃态的杨氏模量可以有效地减小热应力;增大玻璃转化温度或热膨胀系数,QFN器件的热应力都会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6.
17.
Chi-Hui Chien Thaiping Chen Yung-Chang Chen Yii-Tay Chiou Chi-Chang Hsieh Yii-Der Wu 《Microelectronics Reliability》2006,46(7):1139-1147
The CTE and CHE mismatch between materials in a thin PBGA package is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the warpage which occurs when the package is being mounted on to a PCB, especially when the moisture content reaches a specified value. In this paper, the stability equations for the warpage in a PBGA package without the solder balls being subjected to hygro-thermal loading, by modeling it as an initially perfect/imperfect composite plate,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analytical closed-form solutions are found and used to compute not only the critical moisture content but also the warpage occurring before the critical loads are reached. The buckling of the PBGA package, at the solder reflow peak temperature, occurs when the theoretical moisture content reaches 0.259–0.283 wt.%. This theoretical critical moisture content accurately predicts the experimental critical moisture content (0.25–0.30 wt.%) derived from our previous work. The results, from comparison between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critical moisture content, indirectly indicate that the PBGA package has little imperfection. However, the large initial imperfect structure of the package does not easily reach the buckling stage because of moisture absorption. In addition to this, the structure of the PBGA package before buckling become stress-free at the moisture level of 0.077 wt.% and at room temperature during moisture conditioning. 相似文献
18.
利用动态机械分析仪测定环氧模塑封(EMC)材料的粘弹特性数据,使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分别模拟了EMC材料粘弹性、随温度变化的弹性以及恒弹性三种情况下,SCSP器件在–55~+125℃的等效应力分布及界面层裂。结果表明:125℃和–55℃时最大等效应力分别出现在恒弹性模型、粘弹性模型顶层芯片的悬置区域;将EMC材料视为恒弹性性质时等效应力比粘弹性时大了15.10MPa;–55℃时EMC材料粘弹性模型中裂纹尖端的J积分值比恒弹性模型增长了45%左右,容易引起分层裂纹扩展。 相似文献
19.
20.
简述了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对信息通信网站电磁兼容(EMC)问题的研究与发展情况,及所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讨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