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烘干风扫磨技术简单地说就是物料在粉磨过程中一边被粉碎,一边被干燥。由于物料在磨内停留时间较长且边粉碎边烘下,大颗粒物料分散在热气流中表面被干燥且粒度不断减小,小颗粒和粉状物料悬浮在热气流中,直接和热气流充分接触,接触面积大,热交换迅速使其瞬间得到干燥。同时因磨内风速较高可将烘干及粉磨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和细粉及时排出磨外,避免了粘球、糊磨及堵塞等不良现象,减少了过粉磨和形成料垫的机会,所以磨机粉磨效率很高。  相似文献   

2.
<正> 旋风予热器是使原来在窑内以堆积进行的物料予热及部分碳酸盐分解过程移到悬浮予热器内,以悬浮状态进行,呈悬浮状态的生料粉与热气流充分接触,完成热交换。气固接触面越大,也就是物料越分散,传热速度越快,热效率越高,有利于提高窑的生产能力,降低熟料烧成热耗。一方面管道越长物料也就越分散,而另一方面过长的输送床热交换管只  相似文献   

3.
张思渊  刘皓  曹加乔 《山西建筑》2010,36(24):148-149
对热交换桩的形式及原理进行了分析,并以钻孔灌注桩为例介绍其施工工艺,提出了热交换桩在实际应用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暖通空调》2005,35(11):114-114
05RL03《热交换站工程设计施工图集》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机电院与北京市热力工程设计公司共同编制。图集内容包括21例不同功能、不同供热面积的热交换站工程示例、热交换站自控及仪表安装、热交换站主要设备及热交换站的施工与验收要求,并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数据及工程设计经验,便于设计、施工、甲方、监理等人员使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水平布置喷水排管和喷嘴的重直向上喷水的喷水室方案,探讨了热质交换增强的机理。为进行性能比较,对该形式及常规的双排对喷形式的喷形式的喷水室水进行了试验研究。建立了冷却减湿过程全热交换效率n1,通用热交换效率n2,传热效率X,总热交换SWU及绝热加温过程加湿效率nB的回归实验公式,并绘制了相应的关系曲线图。比较表明新方案较双排对喷方案在相同条件下,n1提高14-2卜%,n2提高...  相似文献   

6.
寒区隧道地源热泵型防冻保暖系统由取热段、热泵和加热段三个部分组成。在Adam研究能源土工布热交换器中热交换管布置形式的基础上,考虑了寒区隧道热交换管的抗冻性,对热交换管布置形式进行了优化评估分析,得出串联横向布置形式是寒区隧道热交换管的最佳布置形式。对热交换管的布置位置进行了优化分析,包括轴向和环向两方面,得出热交换管的轴向最佳布置位置为每板二衬内,不宜跨板布置,环向最佳布置位置为高于环向预埋件。系统首次应用于内蒙古林场隧道,结合试验段开展进行了热交换管的施工关键技术、施工质量控制和施工后期保护的研究,为林场隧道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并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暖通空调》2004,34(B12):26-26
“三金联合”ALH系列全热交换空气处理机是杭州三金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发生产的高全热交换效率,低噪声环保节能型全新风换气系统,除风量在150~2500m^3/h之间的常规吊顶型全系列外,其落地型模块式机组风量最大可达12500m^3/h,是取代传统中央空调新风系统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热力交换站温度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当前我国集中供热系统的三种主要热负荷的用热特点,介绍了用系统辨识的理论和实验分析热交换系统温度控制模型的方法,并采用自动控制原理,分析了不同热负荷对热交换系统温度控制模型的影响和热力交换站温度控制的特点,最后给出了一种经过工程实践验证的热力交换站温度自动控制算法。  相似文献   

9.
最近,利用地热的低温热交换系统的应用愈来愈多。地热利用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方式就是直接利用地下水;间接方式就是通过与土壤和地下水热交换而加以利用的方式。在利用地热的场合,为了满足对温度的较大范围要求便得利用热泵。本文就专门利用地热的热泵系统作详细解说。先说明热泵的原理,地热热泵的种类,然后介绍系统中的主要设备一地热热交换器的种类。文章对这种低温热交换系统在供冷、供暖、地板供暖、热水供应、游泳池加热、浴缸加热、融雪以及工厂生产过程、农业、养殖等方面的应用方法作了说明并对地热热泵的优点作了总结。(图17表2参3)  相似文献   

10.
双能量方程在通风路基多孔介质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把通风路基看成是一种多孔介质,运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对通风路基巾空气与土粒之间的对流热交换进行数值分析,从而得出通风管风门开启与关闭的最优时间区段,为通风路基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建筑外维护界面热交换是建筑失热和得热的主要途径。体形系数与建筑体量和外维护界面大小有关,对于建筑的热交换来说有着重要影响。低碳视野下的建筑形式的生成需要对体形系数进行设计控制。  相似文献   

12.
垫圈波纹板热交换器是一种新型热交换设备。它体积小,热交换效率高,广泛应用于小区或区域供暖、卫生服务、生活热水的热交换中。随着热交换板的材料不同,可以使用除水以外的其他液体如硫酸,植物油,溶剂等作热媒。新型热交换器还有管状热交换器,螺旋形热交换器等。但从检查污垢、泄漏、腐蚀情况,以及便于手工清扫、修理或增大传热面积等方面来看,以热圈  相似文献   

13.
《施工技术》2000,29(12):57
冷热量度表是一种安装在热交换环路中,测量以冷热水为载体,在热交换环路上吸收和释放能量的仪表。总体精度达到国际法制计量组织01ML-R75号规程规定的4级标准。热载体流量计精度差<3%,供回水温度传感器测温误差<0.1℃,积分计算显示器误差<0.5%。已在山东、天津、包头等地应用。 技术依托单位:江苏环能工程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4.
袁理  王旭东  潘波 《建筑与环境》2009,3(1):159-160
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室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建筑热交换通风系统的作用,不仅为室内创造良好的气候环境,而且大大节省了基础能源。然后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分空气对空气间的热交换和地下对空气间的热交换两种情况。最后说明了在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来达到更高的热效率。  相似文献   

15.
结合本地区的桩基工程实际和对能量桩技术的摸索,提出了在桩侧实现热交换的新型能量桩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将地源热泵管绑扎于预制桩的桩侧,并通过桩体的下沉和挂钩的牵引埋入地下。通过对一个工程案例的总结分析,发现新型能量桩技术在施工方面具有无挤土效应、对桩无损伤、低噪声、桩长可控、热交换管设置方便等优点。其中,热交换管的布设对预制桩的接桩几乎无影响,克服了传统预制能量桩在施工方面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6.
城市集中供热是节约能源的有效措施,也是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之一。在我公司所供的天津市热水网供热区域内,寸土寸金。在老建筑物多的情况下,使得热交换站数量多而分散。每个热交换站的供热面积小(1100m~2~20000m~2左右),热交换站设置地点也相当复杂,有地下室、办公室,还有旧锅炉房,占地面积相当紧张,且基本属于改建性质,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组合式板式换热机组,以节约占地。 在热交换站的供电方面,均由市区低压电网系统供电。供电电压波动较大,在330v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建筑节能和节约木材,新建建筑大量应用塑钢窗,但严寒地区既有建筑大部分使用双层木窗,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角度,是否有必要更换为塑钢窗?若保留原有木窗,改造过程需注意哪些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对窗热交换特点及能耗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研究。1 窗热交换特点和能耗分析方法1.1 窗热交换过程  窗户是围护结构各组成部分中热阻最小的部分。传统建筑中,通过窗的传热量占建筑总能耗的20%以上;节能建筑中,墙体采用保温材料热阻增大以后,窗的热损失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更大。窗与周围环境进行的热交换过程包括:通过玻璃进入建筑的…  相似文献   

18.
四平九圆企业(集团)总公司是一家跨地区、跨行业的集团式企业,这家公司是在原四平市冷却器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7家下属企业,主要产品有热交换设备、饮品等。热交换设备的研制、生产、销售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以生产板式换热器、管式换热器为主导产品的四平九圆热交换设备制造公司已有六年多的生产历史,目前该公司已拥有年产板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地暖系统使用的常规热交换机组的改进设计,可以解决常规热交换机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采暖初、末期不能提供满足地暖系统设计要求的供水温度、机组调控能力弱、投资人等问题:现场使用证明,改进的换热装置结构简单,运行稳定.调控方便等特点,其投资费用较常规热交换装置节约30%左右.  相似文献   

20.
寒区隧道地源热泵型供热系统岩土热响应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解决寒区隧道冻害问题,将地源热泵型供热系统应用于内蒙古博牙高速林场隧道中。通过开展寒区隧道地源热泵供热系统岩土热响应试验,研究热交换管管内循环介质的入口温度、流量和管间距对换热量的影响以及热交换对隧道围岩和衬砌温度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管内循环介质的流量一定时,换热量随着入口温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管内循环介质的入口温度一定时,换热量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呈指数增加。增加流量可以提高热交换管内循环介质的换热能力,但却增加管内循环介质与管壁之间的阻力,建议热交换管管内循环介质流量不宜超过0.75 m3/h。热交换管间距为100和50 cm时,围岩温度场的影响深度分别约为75和100 cm。热交换管间距越小,围岩温度场的影响范围则越大,温度增量也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