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钱塘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规划"两纵六横"高等级航道网之"一横",是浙江省重点建设的骨干航道,富春江船闸位于钱塘江中下游桐庐县富春江水电站枢纽右岸,原通航能力为100 t级,2016年船闸经扩建后通航能力达500 t级.近年来,随着钱塘江航运量逐年增加,船闸启用频繁,用水量快速增长.通过收集富春江枢纽长系列径流、水位、发电...  相似文献   

2.
航运的发展促使内河航运枢纽中的船闸扩建工程日益增多,在已建枢纽基础上进行船闸扩建势必会改变现有工程河段的边界条件和水动力特征,从而对已有建筑物运行产生影响。结合富春江船闸扩建工程,采用整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分汊河段扩建船闸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及相关改善技术。结果表明:富春江船闸位于峡谷分汊河段,扩建船闸及导航墙的兴建,导致汊道分流比发生明显改变,左汊主河道分流量增加、水位壅高,对发电、行洪产生不利影响;为减小扩建船闸的影响,需在右汊船闸隔流墙与江心洲之间开挖一条行洪渠道,以尽量维持河道原有分流比,但行洪渠道紧邻下游口门区,受渠道内集中水流影响,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不满足要求,船闸通航条件与发电、行洪相互制约;提出了在汊道进口设置节制闸控制分流的创新技术,通过节制闸调节两汊分流比,能够解决船闸通航与枢纽建筑物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3.
铜宣高速公路水阳江特大桥跨越水阳江中游河道,本文对水阳江特大桥建设对河道行洪及周边堤防安全影响进行了分析,为保障堤防防洪安全、满足河道正常行洪,对水阳江特大桥建设规模、型式等提出建议和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4.
衢江(金华段)航道位于钱塘江中上游,姚家枢纽是衢江(金华段)航运开发项目最下游的一个梯级。为减少支流浸没影响,枢纽坝址上移,导致富春江大坝回水无法与姚家枢纽下游水位相衔接。因此,枢纽下游约7 km航道需通过深度开挖才能满足通航水深要求。为了维持人工航道的稳定性,工程采取设置拦沙槛的措施来防止或减少航道淤积。由于拦沙槛长度较长,平面尺寸较大,可能对泄洪产生不利影响,为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数模与物模分析相结合,综合评价工程对防洪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富阳市富春江河道采砂管理涉及行洪安全、航运安全以及沿江堤防安全和社会稳定,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和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河道采砂管理提供了系统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一、概况富春江水电站是我国自行建设的一座低水头河床式电站。它具有以发电为主,兼有农田灌溉、改善航运,发展渔业、上下游防洪(原设计未考虑)、和城市供水(原设计未考虑)等综合效益。电站位于浙江省钱塘江干流富春江上七里垅峡谷出口处。上流离新安江水电站约60公里,下游离杭州市约110公里。  相似文献   

7.
在河道上修建桥梁,直接影响河道的行洪是否顺畅及堤防的安全。壅水和冲刷是影响河道行洪、堤防安全的两个主要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跨河桥梁防洪影响的计算方法,并以太澳高速某跨河大桥为例,分析其建桥后的壅水和冲刷现象对河道行洪和桥梁本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最新测量得到的库容曲线,对笋岗滞洪区现状调度方案进行复核,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对滞洪区进行调洪计算;优化笋岗滞洪区调度方案,并采用MIKE 11水动力模型复核下游河道行洪能力;分析布吉河河口水位与笋岗闸下泄流量的关系,对滞洪区及其下游河道进行联合防洪调度。结果表明:基于现状调度方案,遭遇50年一遇设计洪水时笋岗滞洪区已处于防洪不安全工况;优化调度方案可使笋岗滞洪区自身及布吉河下游段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在此基础上实施联合防洪调度,能更好兼顾滞洪区及下游河道的防洪安全。研究成果具有实用性,为保障布吉河流域的防洪安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调查渭河下游公庄段河道整治情况,对近几年公庄河段河势变化情况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要修订、优化调整治导线,掀起新一轮河道整治,开展渭河下游河工模型试验研究,布设新工程,改造老工程,确保主槽稳定和行洪畅通。上延公庄防护工程,确保堤防不决口,保证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2018年以来潮白河生态补水对密云水库工程及防洪的影响,重点研究了补水对水库工程、河道堤防及水库防洪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针对生态补水,水库机闸设施总体运行良好,可确保同量级洪水的行洪安全;然而水库下游河道堤防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堤防质量亟需进行安全鉴定;适时适量进行生态补水既可以产生很好的生态效益,还可以为水库腾出防洪库容,有利于水库的防汛调度.本文还对水库输泄水工程及下游河道的行洪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就目前存在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建议.本研究对于密云水库的补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裕溪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建设规模及平面布置制约和影响因素的分析,预测各水平年过闸货运量及船舶通过量,明确工程的建设规模、闸位布置和总体布置方案。建立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在多种工况下模拟裕溪节制闸和船闸上游引航道及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并据此调整闸门上游口门区及连接段局部线路走向,提出疏浚两个反弯段北侧、扩大过水断面、降低流速等保证航行安全的对策措施。经综合分析确定的船闸建设规模、闸位布置和总平面布置较好地协调了多方矛盾,原址重建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12.
结合赣江石虎塘枢纽工程水工模型对其船闸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进行了细致研究,试验观测表明:由于赣江属于宽浅性平原河流,滩槽分布明显,水流条件顺畅,流态良好,上下游通航水流条件能够满足设计船舶的安全航行,但为了节省工程量和投资,对工程进行优化,将上下游引航道外引航墙进行适当缩短后,经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发现:该优化工程措施值得在同类平原河道低闸坝枢纽船闸中借鉴。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三峡工程最早于1919年由孙中山先生提出、1993年经全国人大决策兴建、2008年提前1 a基本建成,至今已安全高效运行10余年,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论述了三峡船闸及三峡升船机等三峡通航建筑物的建设关键技术,从提升航运效率出发,对实施三峡船闸运行以及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两坝航运联调运行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了试验研究,讨论了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泥沙与河道的演变情况。向家坝水电工程运行期的水库航运状况验证了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以来航运发展的规律,揭示了水电工程与航运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面对未来峡谷河段高水头通航建筑物的发展需求,分析了建设环保节约型及本质安全型通航设施的技术可行性。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来的通航统计数据和监测资料表明:三峡工程建成运行使长江黄金水道名副其实,并将在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赣江主支象山枢纽为通航河流枢纽,工程施工期妥善处理船舶通航问题尤为重要,应结合工程分期施工方案,提出对应的通航方案.一期工程施工由临时航道通航,二期工程施工由船闸通航.本文针对一期工程施工临时航道通航水流条件问题,采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建立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对不同流量条件下的水流流态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施工一期时...  相似文献   

15.
李利强 《红水河》2011,30(3):75-79
介绍了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前景和通航管理现状,就长洲水利枢纽对西江航运的影响、西江水资源综合利用协调、西江航运干线的安全畅通与通过能力综合保障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船闸管理成本和船闸管理体制等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船闸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中的横向流速指标是衡量船舶能否安全进出引航道口门区的主要标准之一。通过对位于弯曲河段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资料的收集分析,发现存在口门区局部区域流速测点横向流速超过规范限值,但船模航行参数符合要求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以大源渡航电枢纽二线船闸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模型试验和船模航行试验为基础,研究弯曲河段口门区船舶航行的特点,分析2种试验结果的差异,提出了在衡量弯曲河段船闸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时应考虑船舶航行存在艏向角的因素,以及船舶的有效横向流速应与规范中的限值进行比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拦河大坝的建设影响了河流的连通,阻隔了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的洄游通道。为维持大坝上下游鱼类遗传交流和生物的多样性,通过对已运行船闸内鱼类资源的调查分析,提出在传统船闸中增设辅助设施,利用船闸过鱼的新思路,使传统船闸的功能得以扩展。在通航河流上,采用过鱼式船闸,能增加鱼类的通过率,减缓工程建设对洄游鱼类的阻隔影响,更好地保护河流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富春江桐庐段存在过水断面较小,航道深度不够等问题,根据该段的河床演变规律,地质情况,河道和航道整治要求,并兼顾到生态保护等进行了疏浚规划,疏浚后扩大了江道过水断面,可使桐庐站洪水位降低20-40cm,解决了航深不足问题,同时,疏浚的砂石料可综合利用,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我国河流地貌丰富多样,分汊河流较多,渠化工程布置困难.多汊河流在进行河道通航渠化过程中,需要在枢纽布置、航线规划和通航水流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本研究以浙江衢江安仁铺航电枢纽为例,采用整体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多汊河流上航电枢纽的航线规划、航道整治及枢纽运行调度等关键技术难题.比较了枢纽上游多条航线的通航水流条件,给出了最佳航线和船舶航行安全条件;针对下游航道两岸过渡的特点,提出了下游航道优化布置方案和整治范围.结合枢纽合理运行调度,较好地解决了该枢纽的整体通航问题,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