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向中一种重要的文本理论,互文性强调文本的相互指涉、渗透、吸收和转化。从互文性理论审视中国古诗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可以成为诗歌翻译实践及其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译者既要充分认识中国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策略准确传递源语的互文指涉,同时激励读者产生积极联想,了解异域文化,形成有效的互文。  相似文献   

2.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是一种解殖民化的策略,具有抵制文化霸权,重塑文化身份的功能.文中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采用个案分析方法,从译者文化身份、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后殖民剧本《翻译》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及其对爱尔兰语言和文化身份的重构作用.拓宽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范畴,为解读其他后殖民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同时,有助于在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凸显其语言、文化差异和元素,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唐诗中含有丰富的佩饰文化描写.本文分析唐诗中配饰物品的外延与内涵特征,并以中国译者许渊冲与美国译者哈里斯的唐诗译本为例,比较两位译者对待唐诗配饰文化的翻译方法与文化倾向.文章认为,许渊冲译本灵活使用了直译、意译与零翻译的方法,译文表达总体上更贴近目标语文化规范,对唐诗中配饰文化的传播建立在不影响诗歌整体意义和诗学美感的...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学是借助生态学理论从事翻译研究,抑或是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翻译是一个译者、译文、生态环境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译者在翻译时,需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中选取适应维度,结合译本所处生态环境对文本进行转换。该文从美食名称、俗语、方言、典籍等方面,选取若干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词,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利用"三维转换"的基本翻译方法,对中国文化特色词英译进行研究,通过实例分析为译者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入手,对目的论的主要原则策略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对林语堂先生的英文作品《京华烟云》中隐含的文化翻译进行分析,结合其翻译目的得出结论: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时,译者主要采用纪实翻译,结合具体情境,工具翻译是必要的补充,尤其是涉及到深层文化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取向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不同的译者,由于文化取向的不同对同一作品往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在其翻译中分别采用了以异化为主和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作者认为异化策略在保存源语文化特色和传播源语文化遗产方面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传播中国文化、沟通中西文明的重要途径。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汉英翻译时不仅需要过硬的语言功底,更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本文针对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并结合文学作品的特点,借助奈达的文化因素分类法,分别从五个方面通过丰富的译句例证说明了文学作品中汉英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翻译的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结果。本文从杨宪益夫妇和Hawkes翻译的《红楼梦》作为研究对象,从译者对原文的选择、理解,译入语的文化意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四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英译间接地促进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海外传播。本文从文化翻译理论出发,将《红楼梦》的杨宪益与戴乃达英译本与大卫·霍克斯译本中相关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就译者在译入语中建筑文化信息的阐释进行评析,总结出建筑文化英译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以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西传和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项积极的伦理交往活动。作为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伦理站在对翻译进行价值评判的角度,探寻差异性文化交流的最佳切合点,以达到文化交流中最大限度的沟通与理解。中国特色词汇承载着中国特定的历史与民族文化。文章结合切斯特曼的基本翻译伦理模式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特色词汇翻译中译者应遵循的伦理模式,为差异文化对话、互渗、共生道路的寻求做些尝试。  相似文献   

11.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由于诸种原因,其文化地位在中国多元文化系统中却一度被边缘化。其实,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文章以《红楼梦》两种译本为例,探究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如何进行文化改写,论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意识形态、政治动机以及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创造性地将原作以源语转化成目的语。译者即如架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翻译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对译者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的必要性.全球化时代的翻译活动是不同文化间冲突和对话的过程.而译者是作为文化的调解者出现在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对话中.译者作为文化调解者必须用相应的文化道德来约束自己.包括选取文本的道德和调解文化冲突的道德.把译者视为文化调解者,有助于提高译者的身份和地位,使译者不再隐身,充分发挥主体性.在客观上既有助于传播丰富多彩的源语文化,也有助于保留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翻译强调翻译服务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功能,女性主义兴起以后,译者性别逐渐被引入翻译研究之中。许多研究者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发现,译者性别对跨文化翻译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文章结合跨文化翻译的内涵,以情感色彩、性别意识为视角,从词汇翻译、语态翻译、对话翻译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探讨译者性别对跨文化翻译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宋词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财富,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学者,而苏轼词也一直是中国诗歌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本文尝试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宋词中具有代表性的苏轼词中的隐喻,对其定义分类,并分析了这些隐喻的文化和认知方面的特点。笔者相信这种尝试对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和翻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受到译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视域下,译者需扮演一个新角色——文化中介者。译者成为文化中介者有其必要性,大卫·卡坦的“文化敏感性的发展模式”理论指明了译者成为文化中介者的方法及过程。同时,译者的文化取向也会影响这一角色的履行。  相似文献   

16.
《围城》以其幽默、机敏的语言受到中西方文学界的大力推崇,其英译本也成为了广大翻译研究者的研究阵地.然而,鲜少有研究者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探究其中大量的生态文化负载词翻译.本文从译者意图、文化意识与译者创造性对《围城》中的生态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讨论,认为译者应当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与策略,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文化意象是文学翻译的一个基本单位.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往往需要保留文化意象以保持原作的异域风格和艺术特色,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芙享受.同时,由于社会文化心理的差异,文化意象不可避免地被遗失、被改变和被重构.在诗歌、小说的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动态对应反映出译者的主体操控.  相似文献   

18.
英文报刊专有项的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语言活动。译者与读者有着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的地位。由此形成一个各种因素都起着相互制约作用的活跃的活动场。从文化专有项翻译研究的角度出发,阐明了文化专有项和功能翻译法的含义,结合实例探讨了翻译技巧,旨在使译者能够准确运用翻译策略译出更加精美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楚辞》是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英译是融合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为一体的跨时空对话活动。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学贯中西、译研并举的中国译者的主动译介。译者应注意保持译文的异域风味与流畅可读性的统一,采用化深为浅、韵律变换、译注兼顾等方法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情致。《楚辞》英译作为中国典籍英译的缩影,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具有进一步推介中国学术、客观诠释中国形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是中国古典哲学范畴的经典著作,集中体现道家思想,语言与思想独树一帜.《道德经》已有上千部中文注疏与评论,在西方英译本超百本.通过文化传播模因论视角,研究《道德经》哲学思想,对比分析辜正坤、刘殿爵、理雅各和亚瑟韦利的译本,并通过《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探讨中国文学走出去策略,促进中国典籍翻译的有效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