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构主义通过对西方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打破了长期以来原文与译文二元对立的等级秩序。德里达指出,译文是原文的“来世”,是原文的补充,原文与译文是平等互补的“共生”关系。以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三个不同的汉译本为例,阐述了这一思想的独特性及合理性,并指出该思想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跨性别交际角度,对美国电视连续剧《绝望主妇》的台词在语言和语用两个层次上进行分析,归纳出跨性别交际中女性的语言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跨性别交际女性语言特点与其身份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香港基本法》英语译本的批判性分析,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探索了可能影响该法律翻译决策的理论和背景因素,得出的结论是法律翻译与文化休戚相关,在翻译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应该是源文的立法本意以及译文的法律效果,而非语义。因此,当译者在做语言方面的决定时虽然显得要比做法律方面的决定时自由得多,但是其文化因素,包括法律文化体系以及权力关系,终将对译者的心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最终的法律译本。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祝福》中,叙述者“我”的隐、显的过程就是“我”的文化身份的失去、寻找和确证的过程。叙述者“我”因文化身份的边缘化而焦虑,替下层劳动人民代言立言而重新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这对在文化转型中彷徨和苦闷的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的重新抉择和确立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了盖茨比幻想通过改变自己的平民身份来重获心仪情人黛西的故事,实现深藏于心中多年的宿愿.殊不知在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里,他的追梦只不过是一种单恋之举,留给世人的也只能是啼笑皆非式的一声叹息.盖茨比现实的成功与理想的爱情之间的冲突是他走向消亡的原因.故事栩栩如生地上演了一场美国“爵士时代”人物身份大博弈的闹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6.
日裔英籍小说家石黑一雄以其平实且具有历史感的叙述风格,在《我辈孤雏》中展现了小说主人公班克斯在经历儿时创伤,追寻自我伦理身份和使命的过程中,不断陷入伦理困境,最终孤独遗世的故事。沿袭了其以往所热衷的第一人称叙事、时空交错叙事以及反讽的叙事手法。石黑一雄在《我辈孤雏》中呈现了主人公班克斯在不同境遇下的伦理选择及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成就了其隐含作者的代言人形象,表达了隐含作者的伦理价值判断标准,同时从侧面反映了石黑一雄在写作过程中的伦理取向,对自我身份以及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现实主义话剧在“五四”时期是“问题剧”和“写实的社会剧”。“问题剧”以易卜生写实剧的眼光和形式来思考和表现中国的社会问题,1921年成立的民众戏剧社倡导“写实的社会剧”,使现实主义戏剧的艺术视野更加扩展。  相似文献   

8.
《河童曼陀罗》是日本作家火野苇平河童系列作品的合集。该书围绕河童这一虚构的动物形象展开,蕴含着深刻的环境伦理。其中对河童的主体性建构拓展了伦理学的思维视野,对人类提出了关怀自身以外物种的道德伦理要求;对人与河童共荣共存、共建整个生态圈的美好愿景刻画,与深层生态学有共通之处;对河童的地方书写,则推动了河童的地方传承,引发了人们对地方生态建设的深省,将伦理的探讨从理论层面延伸至实践层面。作品中的这些内涵与当下环境伦理学所倡导的理念遥相呼应,体现出作者的前瞻性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最先强调了读《诗》者在《诗》义阐释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这意味着读《诗》者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诗》义;还可以通过主动推求去寻找《诗》的创作意图。《韩诗外传》正是汉《诗》践行孟子“以意逆志”观的突出代表。《韩诗外传》对孟子“以意逆志”观的传承,不仅展现了《诗》学发展至汉代的一次飞跃,同时也证明了汉诗通过《诗》义阐释传达经世意图的经学化倾向正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10.
以“一带一路”法律文化课程为例探索高职院校法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发。“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深入推进赋予了高职院校法律文化素质教育新使命。“一带一路”法律文化课程目标包括思政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课程开发遵循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原则。课程开发的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教学方法的采用和教学考核的实施。“一带一路”法律文化课程建设效果好,课程共享范围广,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一带一路”法律文化应用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法律文化素质、职业道德与创新意识的新时代丝路文明传承者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1931年初,由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和自身的"左倾"错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阵容零落。经过一系列的组织与传播策略调整,"左联"又恢复了生机。从"左联"机关报《前哨·文学导报》的"附记"出发,揭示这一系列的转变,并由此反思"左联"工作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2.
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给红学的研究及中外文学爱好者留下一笔文学财富。通过分析对比杨、霍译本中的儒家思想基本概念词"仁"和"礼"的翻译,旨在探讨两位东西方学者在翻译时各自采用的包括归化、异化或两者兼而有之的翻译策略,各自采用的包括直译法、增译及解释性翻译等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现在是信息时代,而计算机又是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计算机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学好教好计算机特别重要,而在计算机课程中,大家都感觉到自定义过程与自定义函数这方面的内容较难学,本就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一定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解构主义通过对西方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打破了长期以来原文与译文二元对立的等级秩序。德里达指出,译文是原文的“来世”,是原文的补充,原文与译文是平等互补的“共生”关系。以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三个不同的汉译本为例,阐述了这一思想的独特性及合理性,并指出该思想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中的“法律基础”部分应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时分配上有所变化。在教学方法上则应由重视实用性部门法教学向法学基础理论教学,由重视理论教学环节向实践教学环节,由重视知识考核向素质考核转变。  相似文献   

18.
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利用小说叙事构筑了一个“灵”与“肉”冲突下的人文寓言,寓言的形象性决定了阐释的多种可能性。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属于精神理念的人物,特丽莎是肉体的象征。托马斯与特丽莎相遇,流浪被限制了,有了羁绊;而特丽莎的忠贞被限制了,有了裂痕,两人在这样的处境中寻回失去的“人”,即作为灵魂与肉体的交织体的人。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昆德拉完成的诗意回归及伦理道德的回归,与他本身的反道德意识形成悖论,这也是福柯等人的最终悖论。  相似文献   

19.
以对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中自然公正原则的理解为出发点,结合我国目前法律程序运行的现状,分析我国正当法律程序正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法律至上不代表法律信仰,法律不具有被信仰的超然品质。借助于宗教模式建立法律信仰,指望人们像信仰神一样信仰法律,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法律不能解决精神和心灵方面的问题,把法律拔高到信仰的高度,将会伤害国家的法律制度和人们的内在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