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混沌序列下图像水印的嵌入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混沌序列具有易生成性,对初始条件强敏感性,可完全重现性等特点.故采用混沌序列先做加密处理,然后对图像进行分块处理,利用不同块的亮度及纹理局部特性以及人眼的亮度感觉及对比灵敏度阈值等人类视觉系统特性来确定水印嵌入的强度因子,再分别嵌入水印.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对图像压缩、滤波,噪声以及图像裁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2.
人类视觉系统分辨颜色的能力远高于动物,这是一种高度的智能.也正是由于这样高度的智能才使人类能以艺术的眼光欣赏丰富多彩的色彩.视觉的动态范围与亮度适应人眼对所感光强度的感觉范围称为视觉的动态范围,人眼动态范围约为10-2cd/m2至106cd/m2,这样大的动态范围是许多光敏传感器所不及的.本质上,彩色模型是坐标系统和子空间的规范.位于系统中的每种颜色都由单个点表示,色彩空间是对颜色的一种数学表示方法.  相似文献   

3.
唐麟  朱晨  黄豫蕾 《电视技术》2016,40(8):43-47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高性能的显示设备对于人眼在时域和空域上产生心理视觉冗余.基于近期提出的基于时域和空域的心理视觉调制信息显示技术,提出了一屏双显电视系统.由于之前提出的显示模型仅考虑相邻两帧或两行之间的影响,显示效果不佳.对时域和空域的心理视觉调制信息显示模型进行了改进,从而使其符合显示设备的显示特性和人眼的感知特性,为裸眼用户和佩戴辅助观看装置的用户提供更好的显示效果.同时,系统也针对安卓系统进行了优化,从而能够更流畅地观看视频.  相似文献   

4.
人眼视觉特性一般应用于人眼观察数字图像的对比度增强领域,由于人眼视觉对连续数字图像中的小目标具有很强的检测能力,将人眼视觉特性引入小目标的检测领域,根据人眼视觉的侧抑制特性,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变化的敏感特性,提出了基于人眼视觉特性的小目标检测算法.给出了一些仿真实验的结果,说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的融合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琼 《信息技术》2008,32(1):85-88
在融合图像的质量评价方法中引入人眼的各种视觉特性,从而使客观计测的结果符合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符合人眼的实际观看质量.讨论了一种新的基于人类视觉系统(HVS)的融合图像质量度量,该方法无需理想图像,同时,将质量评价与人的视觉结果直接关联.对多类图像的不同融合算法的质量评价表明该方法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图像融合质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结合人眼视觉系统特性,讨论了视频的空域、时域信息以及由之产生的3个度量参数,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眼视觉特性的客观视频质量的评价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反映人眼视觉机制,合理评价视频质量,在视频信号处理和图像压缩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高分辨力电视系统,从人眼视觉特性的空间频率响应出发,对高分辨力电视系统的扫描行数、通道带宽等进行分析讨论,给出了1225体制的系统参数。本文还讨论了图象质量与扫描行数的关系。本系统适于在精密测量、图像处理等有关领域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姚旺  刘云鹏  朱昌波 《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47(7):703004-0703004(8)
针对现有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普遍为人工设计特征,难以自动且有效提取到符合人类视觉系统的图像特征,受人眼视觉特性的启发,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全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DeepFR)。该方法基于对数据集本身的学习设计了卷积神经网络DeepFR模型,利用人眼视觉系统对梯度的敏感性进行加权优化,提取了符合人眼视觉特性的视觉感知图。实验表明:设计的DeepFR模型优于已有的全参考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其预测结果与主观质量评价有很好的精确性与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对比度是衡量视频会议画面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结合人眼视觉系统特性,引入视觉感兴趣人物画面的加权因子和非视觉感兴趣背景画面的加权因子,提出一种基于人眼视觉特性的视频会议画面对比度无参考质量评价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视频会议画面质量评价方法,测试结果与TID2013图像库中主观评价结果的符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眼视觉灰阶特性的红外图像映射显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  白廷柱  罗霄  何玉青 《红外技术》2008,30(4):225-229
基于红外图像灰度分布集中、对比度低的特点,结合人眼视觉特性,对人眼视觉特性的灰度特性进行了分析,寻求将有限的红外图像信息映射到最有利于人眼观察的灰度分布区域,提出了红外图像灰度级映射显示的方法.采用本文方法处理后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结果表明,方法得到了符合人眼视觉特性的显示最佳灰度范围.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的图像感知哈希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慧  张海滨  李琼  牛夏牧 《电子学报》2008,36(Z1):30-34
图像感知哈希(Perceptual Hashing)是一门新兴技术,它通过对图像感知信息的简短摘要和基于摘要的匹配,来支持图像的认证和识别,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图像感知哈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图像特征的提取上,但是特征的选择缺乏对人眼视觉特性的考虑.本文从不同的侧面提出几种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的图像感知哈希算法.通过这几种算法之间和已有传统算法之间的测试比较,结果表明考虑了人眼视觉特性的图像感知哈希算法在鲁棒性和区分性上能够得到提高,算法给出的感知距离度量更符合人的主观感受.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人眼视觉特性的红外图像增强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红外图像灰度分布集中、对比度低的特点,结合人眼视觉特性,提出了基于人眼视觉特性的非线性变换方法.基于人眼灰度分辨能力随灰度变化的线性关系,推导了人眼的可分辨率灰度函数和基于人眼视觉的非线性变换函数,建立了人眼的非线性变换模型,实现了将有限的红外图像信息映射到有利于人眼观察的灰度分布区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处理的图像反差适中、纹理明晰、细节部分对比明显,有效解决了红外图像低对比度和细节模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科 《电视技术》2016,40(2):1-7
常规电视基于CRT低亮度范围显示技术已无法满足新型显示器要求.介绍了杜比和BBC公司的HDR光电转换特性,揭示了两种方案支持亮度高达2 000 ~ 10 000 cd/m2的技术细节.这两种方案基于人眼视觉系统特性,以较少的量化比特支持107高动态范围显示,对提高4K超高清图像质量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静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3,(11):30-30,32-36
作为高清电视后的下一代电视技术,超高清电视系统由于具有超高的图像分辨率和3D声场,能够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视听体验,得到了设备厂商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本文详细介绍了超高清电视技术和高清电视相比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并根据人类视觉系统的特性,分别从空间特性、时间特性和色彩特性等方面对超高清电视技术参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出超高清电视技术的图像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人眼视觉特性、行业现状、系统结构与特点、不同节目制作模式的兼容以及HDR与SDR兼容等方面对超高清电视技术及超高清行业标准进行研究与探讨,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1400平米具有HDR制作能力的4K超高清演播室系统在建设时的定位及思考,并对项目及系统特点进行了说明,希望对业界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该文提出了一种符合人眼视觉系统特性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效果评估方法。该方法根据人眼视觉系统的对比敏感度函数,以及小波变换与人类视觉系统的多通道特性相匹配的特点,求取被干扰图像与原始图像之间在各子频带内小波分解系数的相关系数,最后通过非线性合并获得总的评价量小波加权相关系数。实验结果表明,该评估指标不仅能正确反映出SAR图像降质与干扰能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比传统的评估指标能更好地保持与人的主观感受一致。  相似文献   

17.
传统SAR图像质量评价指标没有考虑像素点间的相关性和人眼视觉系统感知特性,导致主客观不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生.鉴于此,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估方法.该方法将对比度敏感度作为主客观评价的链接纽带,利用小波变换与人类视觉系统多通道特性相匹配的特点,对目标图像进行多级小波分解,由分解后的各小波分量提取各频段相应的传统评估指标,然后将其与各频段加权系数进行非线性合并,并以此作为综合评价的度量指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较之传统评估手段明显更具优势,不仅能够反映出干扰对图像细节的影响,而且能够与人类视觉系统保持高度一致,提升了整套评估系统的效率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人类发明电视之后,就一直在追求高清晰度电视,努力使电视摄像机拍摄的画质达到电影胶片的水平,当今的高清电视用其特有的高画质、大视角、多信息量的特点,吸引观众的视觉.摄像技术高歌猛进.  相似文献   

19.
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是对人的视觉特征的研究和对电视图象统计特性的研究。前者在电视发展的初期,特别是在彩色电视研究阶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后者则大大推动了电视数字化的进程。本文主要讨论人的视觉特征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征确定重现图象的参数。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人眼视觉系统的一些特性,以及该特性对图像子采样、变换编码、预测编码、量化等视频编码压缩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