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萨中开发区注聚区块套管损坏原因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近几年来,随着聚合物驱油方式的工业化应用,萨中开发区注聚区块葡一组油层部位套管损坏井数急剧增加,套损的加剧直接影响着聚驱井 的正常生产,同时危胁着周围水驱井网的安全,通过研究注聚区块葡一组套损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引区葡一组油层部位套损的主要原因,分析认为套损加快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聚驱井网部分井长期超破裂压力注入聚合物溶液,导致油层破裂,出砂损坏套管;二是注聚后主力油层压力上升的同时,易在油层变差部位及二类连通的河间薄差层形成异常高压层,使通过该部位的多口油水井套管损坏,并提出了控制葡一组套管损坏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萨中地区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试验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在萨中地区中新201站萨Ⅲ组油层开展了注采井距由250m缩小到175m的上返注聚试验,由于注聚对象为萨Ⅲ组所有油层,试验区平面、纵向非均质严重,注聚后注入、采出效果差异较大,因此利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解剖到单井单层,并结合矿场动态、井间示踪监测等手段得出二类油层河道砂规模控制着单井注入能力及聚合物驱油效果、二类油层注聚对象应以河道砂为主、以非河道砂完善注采关系的新认识,将对今后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工业化推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伟  李璐  苏聪 《断块油气田》2013,20(1):67-70
杏六区中部在40多年的开发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基础井网、一次加密和二次加密调整。到2009年12月底,区块平均综合含水率为92.6%,处于特高含水期开采阶段。通过分析葡|1-3油层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以该油层整体作为一套层系、利用分注工艺降低层间影响的聚合物驱开发方式:聚合物驱注采井距保持在150m或小于150m的范围,在原一次加密调整井排和二次加密调整油井排问布一排注聚合物井,形成采出井和注入井排,排距为100m,井排上并距为200m,注采井距141m的五点法面积井网。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该布井方式对类似油藏聚驱井网部署及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喇萨杏油田薄差油层及表外储层调整方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喇萨杏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及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多油层、非均质严重,薄差油层及表外储层储量占30%以上,这类油层不仅具有低渗透油层的特点,而且与中高渗透油层交互分布,开采及调整难度大.通过对喇萨杏油田薄差油层及表外储层分布特点、开发现状及剩余油分布的分析,提出了与油层性质相结合、与剩余油分布相结合、与原井网布井方式相结合、与长远调整方式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二类油层上返时机及多套层系开发的特点,充分利用三次加密、三次采油相结合调整方式,三次加密井水驱调整与现井网注采系统调整方式,发展和完善现有开发技术,选择合适的油层组合方式、井网井距及驱替方式,提高薄差油层及表外储层的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5.
改善杏十三试验区聚合物驱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杏十三聚合物工业性试验区注采井距过大、葡Ⅰ组油层作为一套层系开采聚驱控制程度低、聚驱效果差的实际情况,在杏十三区东部开展了缩小井距试验,注采井距由212m缩小到150m,并把葡I3单独作为一套层系开采,井网加密后,聚驱控制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由52.8%提高到64.3%。为优选出与油层具有较好配伍性的聚合物,开展了新型抗盐聚合物的室内驱油实验和现场试注试验,优选出“大庆再创”中分抗盐聚合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井网加密前后采收率的变化情况,井网加密前后对比,可提高采收率2.7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途径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通过对已开展的二类油层注聚试验区和工业化区块的动态反映特征分析,指出二类油层在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注入能力差、产液能力低、见效含水低值期短、聚驱平面矛盾突出等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总结了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主要途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通过严格控制注聚对象,可以减少层间差异;通过采取细分层系、缩小井距、完善注采系统以及优化注聚方案等技术措施,可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喇南试验一区井网调整方案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喇南试验一区完成葡I1-2油层聚驱试验后,开始上返萨三组油层。针对上返层系的油层特点,提出了两种层系组合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推荐以二类油层为主并适当扩大部分三类油层的上返方式进行层系组合,最终确定萨Ⅲ4-10油层作为开展聚驱上返试验的目的层。在分析和研究萨Ⅲ4-10油层地质特点及动用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6种聚驱井网的调整方案。通过分析对比,推荐采用将现注聚井网注采井别互换后的212m五点法面积井网方案,为该区块聚驱上返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奠定了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8.
萨北油田中区西部三次加密与三次采油结合(简称“两三结合”)试验证明,虽然三次加密和三次采油是2种截然不同的驱油方式,但从井网的相互利用、开采对象的相互结合等方面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在三次加密井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对薄差油层再开展聚合物驱能够进一步改善薄差油层的开发效果,提高薄差油层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2004年在萨北油田北二东密井网地区开展了“两三结合”先导性试验的区块选择、井网部署、开采对象的确定及层系优化组合等研究。在介绍试验区选择及井网部署的基础上,重点对开采对象的特点及层系优化组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陆相、多层、非均质砂岩油田部分油层因发育连续性差、渗透率低、层间渗透性差异大,造成现井网水驱控制程度低和层间干扰严重,致使水驱采收率低。由于进一步加密井网进行水驱开采经济上不可行,为此提出了井网加密和聚合物驱结合的方法,并开展了先导性矿场试验。室内聚合物注入参数研究、方案设计优化、聚合物驱动态特征、分层注入工艺以及增产、增注措施的研究表明,在井距缩小到100 m的条件下,将厚度小于1 m、渗透率界于5×10-3~100×10-3μm2的油层组合,通过分层注聚、分质周期注聚,可提高采收率10%以上。结果表明,井网加密和聚合物驱技术结合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10.
萨北油田中区西部三次加密与三次采油结合(简称"两三结合")试验证明,虽然三次加密和三次采油是2种截然不同的驱油方式,但从井网的相互利用、开采对象的相互结合等方面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在三次加密井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对薄差油层再开展聚合物驱能够进一步改善薄差油层的开发效果,提高薄差油层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2004年在萨北油田北二东密井网地区开展了"两三结合"先导性试验的区块选择、井网部署、开采对象的确定及层系优化组合等研究.在介绍试验区选择及井网部暑的基础上,重点对开采对象的特点及层系优化组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HAL-1型聚合物解堵剂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聚合物对油田进行开发是一种常用的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随着聚合物注入量的增加 ,聚合物固体颗粒逐渐沉积在孔隙中 ,这些附着物将会干扰聚合物的继续注入。为此 ,研制了HAL -1型聚合物解堵剂 ,并进行了现场试验 ,共用解堵剂 1 2t,累计施工 4井次 ,成功 4井次 ,施工工艺成功率 1 0 0 %。平均单井增加注水 2 40 0m3 ,平均单井增注聚合物1 3 0 0m3 ,对应油井增油 42 0t,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挤注解堵剂解堵后 ,平均降低注聚压力0 .8MPa。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进聚合物驱(聚驱)油田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利用聚驱驱替特征曲线,对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的19套井网进行研究,发现一类与二类油层聚驱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是一致的,只是在不同开采阶段采用的方法不同。在聚驱后续水驱阶段,水驱规律曲线表现出明显的直线特征,可采用修正甲型和丙型水驱规律曲线计算聚驱可采储量、标定可采储量、空白水驱可采储量和聚驱增储结果等;在聚驱中后期阶段,通过计算出的累积产油量,利用历史数据预测转后续水驱的累积注水量,即可计算出整个聚驱过程中的聚用量,并可分析后续水驱阶段的采出程度,从而建立起中后期可采储量的计算模型;在聚驱早、前期阶段,对于还未注聚的区块无法用驱替曲线进行可采储量预测,因此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从影响聚驱效果的主要因素出发,回归了聚驱可采储量的计算模型,根据注聚前设定的注聚方案参数就可以进行可采储量的预测。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可精确计算聚驱油田不同阶段的可采储量,其计算平均误差仅为1.96%。  相似文献   

13.
渤海油田AY井组聚合物驱调整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油田于2005年11月开始实施AY井组聚合物驱油试验。实施聚驱时,该井组的综合含水率已上升至57.9%,聚驱后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有效控制,效果明显。但是,注聚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外围注水井B-14、A-12和A-13因提高注入量,导致注入水向A-1、A-4、A-2井突进,使这些井含水率上升了10.0%~22.2%;周围注聚井A-7、A-6等井的聚合物沿高渗透层向中心井AY突进,导致中心井含水率上升了32%,聚合物产出浓度上升了150 mg/L左右。通过措施调整,如外围注水井B-14、A-12和A-13转注聚、中心区块聚合物注入浓度由1 750 mg/L提高到2 500mg/L等,使得一些前期受外围注水井影响的井的含水率下降了8%左右,而且使中心井的含水率下降16%左右,聚合物产出浓度下降了100 mg/L左右。这些措施有效抑制了外围注水井突进及中心井聚驱突进,保障了聚驱开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唐晓红 《海洋石油》2012,32(1):70-73
埕岛油田进入综合调整阶段后,研究形成了一套基本的开发调整技术政策,并已在个别区块实施。通过对已实施区块的跟踪,对已有的开发调整技术政策进行了评价,认为层系细分能切实减小油层干扰,提高采油强度;井网加密后随着井距的缩小和井网形式的改变,注采对应率和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大幅提高;通过油井提液,单井产量得以明显提升;通过应用水平井,实现了储量的有效动用,提高了单井产能。综合分析认为现有的调整技术政策能够满足埕岛油田在该阶段高效开发的需求,也可以为后续区块及海上相似油田的的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从生命旋回理论和Logistic增长规律出发,推导了水驱油田可采储量采出程度与累计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按照小层剩余可采储量分布规律,提出了基于剩余油分布的分层调配注水井小层配注量计算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中、高含水初期的稳定水驱油田。渤海油田先导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与以往按照厚度进行配注相比,该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加剩余油富集小层的注水量,扩大注水波及系数,对于海上大段防砂、处于中高含水初期的油田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改善海上A稠油油田低产井生产状况,针对原油流动性差的问题,提出采用化学吞吐降黏改善原油流动性以提高产量。运用室内实验、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研究方法,研究化学吞吐试验选井原则、进行化学吞吐体系室内实验和注入量优化,并在海上A稠油油田现场试验应用。结果表明:①选井原则为主力油层井控制储量大于50×104 m 3,储集层厚度大于3 m,泥质含量小于15%,孔隙度大于25%及渗透率大于200 mPa·s等;②化学吞吐体系为CH-4作为稠油乳化降黏主剂,添加防乳化剂和润湿反转剂形成;③推荐试验井最优注入量为500 m 3,吞吐后有增液增油效果,有效期为113 d,累增油756 m 3。以上成果认识,对同类油田具有一定的推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川西新场气田主力气藏已进入开发中—后期,挖潜增产是维持气田效益开发的重要手段。随着高品质气层动用程度增大,原有挖潜选井标准不再适用,亟需建立新的选井选层评价标准。为此,通过对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气藏典型挖潜井开展挖潜效果评价,分析挖潜层段气层品质和储量动用程度,结合单井生产情况,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现今开发特征的挖潜选井原则。结果表明,需综合考量录井、测井、地震响应、邻井动用等多因素确定挖潜井及层段,降低挖潜失利风险;在同一有利区带或同一裂缝走向选取挖潜井时,邻井井距下限为350 m,相应井距下的邻井单层累计产气量上限为0.20×108 m3;次级有利微相多层合采更适用于老区中—后期开发,可增大挖潜获产几率。  相似文献   

18.
随着聚合物注入量的增加,聚合物固体颗粒将沉积在孔隙中,这些附着物将会干扰聚合物的继续注入。因此研制了RES-2型聚合物解堵剂,应用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现场试验,截至2004年7月底,应用解堵剂12t,累积施工4井次,成功4井次,施工工艺成功率100%。平均单井增注2400m^3,平均单井增注聚合物母液1300m^3,对应油井增油420t,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挤注解堵剂解堵后,平均降低注聚压力0.8MPa。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大庆油田聚合物驱矿场试验资料,分析了特高含水井区原点状注水井周围和原注水井排附近聚合物驱动态特点、剩余油状况,并利用数值模拟和经济评价方法对原点状注水井区和原注水井排两侧聚合物驱布井方案进行了优选。研究表明原注水井排两侧可布聚合物驱生产井,布井方式宜采用原注水井排中与两侧注入井相对应的注入井作为注聚井,其它老注水井关井的方式;原点状注水井周围可布聚合物驱生产井,原注水井应尽量作为注聚井,当其位于生产井井点时,原注水井可不利用或采取缩小新布注入井与原注水井间距离的布井方式。通过优选布井方式,可有效地改善大庆油田特高含水井区聚合物驱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