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上文化产生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文明史,有90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2亿人口,56个民族,各民族的建筑文化,各具特色,一般所指中国建筑皆以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对其他民族建筑影响较大的汉族建筑为代表。 中国建筑产生发展至今已有七千多年,世代相传,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技术经验,形成了一种独特建筑体系。不幸传到19世纪后期,开始受到外来建筑文化的冲击。现已岌岌可危,行将被外来建筑文化所代替。  相似文献   

2.
我们曾经在2010年第4期"西方学者论中国"的专题中讨论了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的问题。境外学者往往认为,中国城市与建筑的发展超乎寻常,呈现一个个"奇观",伴随着一个个传统城市的消失和现代都市的快速生成,建筑以一种超乎想象  相似文献   

3.
黄灿章 《建筑》1999,(3):25-26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独特的建筑体系,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化纪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文化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长盛不衰,重要的一点就是她能吸取各民族文化之精华,在交流中发展,在融合中前进。历史的脚步,就要迈向对世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在运动、发展、前进。我们只有在保持本民族固有特色的同时,注意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成果,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续放出灿烂的光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和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4.
梅青  四维 《中外建筑》1998,(2):19-20
建筑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标志。建筑文化与人类其他门类文化一样有极强的渗透性。 中国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南京条约》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作为外来建筑文化与闽南建筑文化交汇点之一的鼓浪屿,其建筑展示了一个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由被排斥、否定,到被模仿、合成直至消化吸收、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运用这样一个过程,向人们揭示了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互动到交融的历史。 鼓浪屿,素有“万国建筑博览地”之称。有闽南固有风格,  相似文献   

5.
日本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在这样一种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建筑形成了其特有的建筑观.同时日本建筑又在不断吸收和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使得日本建筑在当代建筑界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日本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分析了日本现代建筑是如与其传统文化相融合.如何在保护自己珍贵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与先进的建筑思想和文化结合、升华从而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现代建筑的。  相似文献   

6.
云南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传统建筑丰富的多样的乡士样,其所依赖的是手工业技术,云南传统建筑,必须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发展之路,创造出光彩夺目的传统建筑。  相似文献   

7.
从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地域性异化的外在表象出发,分析了西方哥特式天主教堂在中国被地域性异化的内在根源,提出西方宗教建筑要在中国建设和发展,必须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并适应中国国情,要融入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相关内容,由此得出了外来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异化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规律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贾晨曦  李琰 《城市建筑》2021,(6):119-121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特色明显、人文历史传统悠久的国家,无论从哪方面都具有其特有的价值.作为建筑从业者,将不同地域的在地文化融入当地建筑设计中,是一个体现国家设计的独特思维,也体现着民族文化的设计传承.为此,本文在此将对建筑地域性、对当代建筑设计的价值展开论述,从建筑的文化地域性着手,而后指出当代建筑在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目前我国的建筑文化出现了严重缺失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保护正在失落的传统建筑文明,并且还要将其继承、发扬。这并不代表中国反对外来建筑文化,建筑多元化是国家进步的体现,只是我们需要守住自己的根基,以传统建筑文化为主,外来建筑文化为辅。  相似文献   

10.
绿色建筑发展的初期存在着把绿色建筑技术化和高端化的误区,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绿色建筑不是高科技产品的堆砌,一味追求高技术、照搬先进国家的最新技术,会不必要地提高绿色建筑的成本,而且违反最大限度节约资源的原则。绿色工业建筑虽然涉及先进生产工艺,但是其原则是不变的,应该以合理地成本和技术实现绿色工业建筑。永高股份有限公司台州双浦分厂一期生产用房项目绿色工业建筑的实现,投入了较大比例的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门窗》2017,(4)
现在,我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危机感。在西方建筑文化由于其经济威力似乎显得光耀夺目的今天,如果我们还不积极客观的去研究、深思、挖掘和发展我国本民族的传统建筑文化,那么毫无疑问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很有可能出现萎缩和断层的危机。为此,本文通过详细客观的总结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以及特色,进而从中汲取一些有生命力的东西——我国建筑文化的"硬"传统与"软"传统;并且探讨了在现代建筑理论下我们应该怎样在人居环境中去更好的塑造它。  相似文献   

12.
完么东智 《建筑》2021,(23):60-64
藏族建筑是藏文化的一部分,即统称“工巧明”,是藏民族根据本地的建筑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和审美意义。藏族人长期生活在高原,而人居建筑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藏文化的一种载体。建筑物所承载和传递的是本民族的发展历史与文化个性,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物都表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所以藏族建筑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和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原始文化元素等相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极地独有的建筑风格。藏族建筑文化从形成到发展,再到成熟的同时还吸收和借鉴了周边民族地区先进的建造技术及优美的建筑风格,并不断提高建筑自身的文化寓意,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建筑特征。本文以藏文古籍文献和藏式建筑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从藏式建筑的形成与基本类型、技术工艺和文化属性、建筑结构思想表达方式以及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西安的近代建筑虽然没有取得像古代那么辉煌的成就,也没有像其他沿海开埠城市那么典型,但它反映了内陆城市近代建筑的特点,见证了西安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的西安近代西式建筑是西安近代建筑走向"西化"的缩影.本文以对西安近代建筑的普查为基础,对西安近代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的近代西式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对其外来宗教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建筑类型的特征和典型实例进行了分析,进而对西安近代西式建筑的特点与沿海开埠城市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总结出如何正确看待西安等内陆城市的近代建筑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接受西方建筑思潮的时候,昆明表现出了相当的宽容与大度.除解放以后曾一度刻意消除西方主流建筑的影响以外,昆明建筑始终是勇于吸纳外来强势文化,并把外来经验与昆明原有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由此形成了所谓"无派之派"的"云南派".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设计界追求"民族化"、 "本土化"的呼声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建筑装饰空间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格扇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特征的艺术形式成为诉求民族特征的符号,运用于居室、餐厅、酒店、办公等各种建筑空间中.为什么它能得到人们这样的青睐呢?本文试通过分析格扇艺术形式的特点、现代建筑装饰中的运用情况,探索格扇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与人类生活相伴相生、又被列为人类七大艺术之首的建筑,其如何健康发展,永远值得一个国家和民族深思,也激励着建筑师们为之不懈探索。建筑专家窦以德毕生磨一剑,以建筑学为己任,对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建筑文化、建筑历史、建筑评论等,既广泛涉猎又潜心思考,既博采众长又独辟蹊径。同时,他从国情出发,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发展方向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建筑能耗也同样增长迅速.目前,国内建筑用能浪费及其严重,建筑能耗的增长远远超过了能源生产增长的速度,如果放任这种高耗能建筑持续发展下去,国家的能源生产势必不能支撑此种浪费型需求,从而将导致大规模的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因此,我们需要在建筑施工中积极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缓解国家能源紧缺状况,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本文对国内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建筑是立体的画,凝固的诗。而不同民族,建筑的文化也是不同的,但它们大多具有时代的影子。但这些建筑也凝聚着不同的民族智慧,成为世界文化当中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西方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建筑,分析其建筑文化,进一步的揭示了建筑艺术中对美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建筑技术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当代建筑结构技术也成为了建筑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在满足建筑形式和功能要求的同时,开始更多地关注哲学思想、人文情感和环境意识的表达.该文分析和总结了当代建筑结构技术在建筑表现中的运用和发展趋势,希望这样的分析与归纳对建筑实践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比"负建筑"更进一步设计者想到了"呼吸建筑"。负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被动的,但"呼吸建筑"则能与环境进行互动交流。如果我们屏住呼吸而产生局促感,可能就会感觉建筑变小了。相反,如果我们深呼吸就会有空阔之感,于是就可能感觉建筑变大了,这样就产生了建筑的新动态风格。技术上,使用一种名为Tenara的新膜材料创建出了一个内含空间的双层膜结构。两层膜由聚酯线相连,膜的连接处和线放在600mm的树脂里,使其在膜上只是呈现点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