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正粽子,古时称"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但粽子并非中国独有,国外也有粽子。越南粽子有三类:咸粽、碱粽,肉粽。咸粽馅料为糯米、虾、瘦肉、豆类、咸蛋;碱粽馅料为糯米粉、椰子、虾米、绿豆;肉粽馅料为糯米、肋条肉、虾仁、青豆和辛辣的调味品。不同馅料的粽子,包裹和吃的方式也不大相同。小小粽子,可  相似文献   

2.
正粽子作为一种传统食物,已从端午节佳品演变到现今的日常美食。不过,你知道吗,粽子也是完全可以做成具有食疗功能的美味。要学做食疗粽子,只要掌握五大要素便可自由发挥,做出各种口味。这五大要素是粽米(粳米、黑米、血糯米、小米、小麦、藜麦等)、馅料(红豆、绿豆蓉、莲子蓉、咸蛋黄、猪肉等)、辅料(赤豆、红枣、豆瓣、豌豆、白扁豆等)、浸米的麦饭石水或药食两用中药材的煎汁及粽叶。以下介绍几种美味食疗粽,各位读者可根据自身喜好予以创新。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把端午节叫做“五月节”或“五日节”,它是我国传统的大节.在客家端午家宴的菜肴中,必备的有粽子、苦瓜酿、莲叶鲊、真番鸭及雄黄酒. 作为节令食品的粽子,客家人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就开始准备了.客家人的粽子,按其制法和馅料的不同,可以分为碱水粽、药粽和肉粽.碱水粽的制法是:将干稻草烧成灰,放盆里浇水并滤出碱水后,再用来泡糯米,等到泡至糯米呈微黄色时,用粽叶去包裹成粽子,入锅煮熟了便好.吃时加点红糖或白糖,味道清甜香糯.  相似文献   

4.
此次研究是基于步进电机对粽子机中的粽叶自动包合机构进行了设计,主要完成粽子模具合并,粽叶翻板先后包裹粽子,预留绕线空间这几部分功能;并分析粽子机包合机构中整体传动系统,整机结构的设计以及各部分零件的尺寸确定。该机械具有生产速度快、成品高、省时省力等优点;能够广泛应用于学校、食堂、饭店、企事业单位和食品加工行业中。  相似文献   

5.
正粽叶是端午节包粽子时必不可少的材料。不过,粽子叶并不是一种植物的叶片,而是对包粽子时用的叶片的统称。在我国,南方包粽子常用的是箬叶竹的叶子,北方则喜欢用芦苇的叶片,河南、陕西等地区用槲树叶包粽子,还有的地方用桂竹叶、月桃叶、芭蕉叶、荷叶、粽巴叶等等包粽子。这些粽叶取自天然,一般都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份,气味芳香,闻之如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对于端午节吃粽子这一备受欢迎的传统习俗来说,粽子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端午说粽     
粽子古称"角黍",是由当初的竹筒米饭发展而来的,以箬叶包的白米粽为主,有三角的,也有四角的。到了唐朝以后,随着粽子的不断发展,其造型上除了角粽外,又有了筒粽、菱粽、秤锤粽、小宝塔粽、四角锥型粽、圆棒型粽、枕头型粽等。其原料亦由白米粽发展到了在糯米中加  相似文献   

7.
香甜小米粽     
"四角尖尖草缚腰,浪荡锅中走一遭。若还撞见唐三藏,将来剥得赤条条。"这是古人为粽子写下的一首打油诗,形象而有趣,但并不适合拿来比喻我家乡的小米粽。家乡的小米粽有别于南方的粽子,无论是从原料还是形状来看,皆有差别。南方粽子的主料是糯米,而小米粽用的却是小米;南方粽子小巧,多用粽叶包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而家乡的小米棕却是一个整块,外形有点像糕;南方的粽子是为了缅怀屈原,而家乡的小米粽却另有由来。据老人讲,  相似文献   

8.
近日.中国商业联合会公布了《国家粽子行业标准》,这是我国首次对传统点心制定行业标准。在这份行业标准中,首次对粽子作了明确的定议:以糯米或其他谷类食物为主要原料.中间裹以(或不裹)豆类、果仁、菌类、肉禽类、蜜饯、水产品等馅料.用粽叶包扎成形.经水煮而成的制品。这一定义将对目前市场上“有名无实”的劣质粽子起到一定遏制作用。该标准对水.糯米、酱油.食盐、白砂糖.猪肉.鸡肉、小豆和蛋制品等,17类粽子的原辅材料也作了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9.
粽子是端午标志性的重要节物。粽子形制由竹筒贮米演变成菰叶裹黍,又随之衍生出各种名目品类。包粽起初用菰叶,后来因地制宜,南方多选用箬竹叶,北方以芦苇叶为主。粽馅丰富多样,咸甜皆宜,但仍以甜粽居多。束粽物采取五彩线和马蔺叶,品粽普遍佐糖,亦有油煎。对中国古代粽子形制发展变迁和食法的考察,也是对饮食文化一角的深度探析。  相似文献   

10.
济文  之有 《饮食科学》2001,(6):42-42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 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过节这天.各地都有吃粽子的风俗、2000多年来,关于端 午节吃粽子,有着不同的民间。 传说。 据传说,端午节活动以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还有人说是纪念楚国人伍子胥的.而如今最为广泛的流传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人们为了不使鱼虾伤害屈原的身体、用竹简装米,用箬叶包糯米投入江中。这是最初的“筒粽“和粽子。 到了汉朝时,粽子的品种更多了起来;有丸子粽、香芦粽,百萦粽、粉团角粽。香蜜粽等名食品.长安街还出现了粽子店铺、到元、明…  相似文献   

11.
岭南粽子     
“端午食粽”已有悠久的历史了.经历代群众的创新,粽子的品种十分多样.如陈元靓的《岁时广记》载:“粽,或加以枣,或以糖;近年又加松粟、胡桃、姜、桂、麝香之类,”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茭粽、筒粽、秤锤、锥  相似文献   

12.
《美食》2008,(4):77-77
粽子国家标准目前已在酝酿中,有望于明年出台。正在酝酿的粽子国标中,粽叶将成为重点规范的内容。国家标准拟明确规定,粽叶必须是纯植物的,不得人工添加任何东西。同时,标准有望规定粽叶中的铜含量最高限量。  相似文献   

13.
粽子是我国特产,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它是用箬叶、苇叶或荷叶等包裹糯米扎成三角锥体或其他形状蒸、煮而成的食品。晋朝刘义庆《世说》云:“周时,楚屈原以忠被说,见疏于怀王,遂投汩罗以死。后人吊之,因以五色丝角黍(粽子)于节日投江以祭之。”现今粽子全国各地均有生产,以南方为最多。各具地方风味,形态有锥形、三角形、菱角形、枕形等。品种有肉粽、豆沙粽、莲蓉粽、赤豆粽、碱水粽、裹蒸粽、迷你粽等等。常年生产,旺销于端午节前后。上海粽子呈枕形,也称枕头粽。(图1)用料讲究,形状美观,包裹均匀,糯而不烂。鲜肉粽肥而不腻,肉嫩香鲜,豆沙粽馅心细腻,米粒软糯,是上海的传统风味小吃。别具一格,风味独特。  相似文献   

14.
话说粽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吃粽子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古代,不但端午节吃粽子,就连夏至、春节也吃粽子,春秋时,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故当时就有“角黍”之称;晋代,开始出现米以外的加料粽;南北朝时出现“杂粽”;唐朝的粽子,已经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上的美味食品;到宋代,有了“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粽子有馅,也始于宋代,且粽馅更为丰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便有了火腿粽子……  相似文献   

15.
在广西南部某些地区,人们一年四季都要吃粽子,甚至在过年的时候也吃.虽说当地的粽子同为糯米和粽叶所制,但广西南北两个地区的粽子风格却各异.在北部地区,年粽被称为"粽粑",而被称为"粑"的小吃体形都显得稍小,并且多是三角粽,看上去小巧玲珑,用一根细线就能把好几个三角粽串起来.而广西南部地区的粽子,通常被包成了四方形,尤其是南宁周边横县、灵山两县的粽子,差不多有婴儿枕头般大小,一只粽子就有三四斤重,人们都习惯称其为"大粽".  相似文献   

16.
粽子大多为粽叶所包裹产品。为了保证粽子的卖相,不法供货商用硫酸铜、氯化铜等化学染色手段生产返青粽叶。这种返青粽叶肉眼不易鉴别。利用Fe能置换溶液中的 Cu^2+变成Fe^2+,Fe^2+能与邻二氮菲生成稳定的红色络合物的原理,寻找一种快速简便的鉴别Cu2+的方法,以便初步判断返青粽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讯(记者蔚宏奎)端午佳节即将到来,粽子作为应季食品已进入消费高峰期。河南省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2315指挥中心提示消费者在选购、贮存、烹煮和食用粽子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留意。首先,选择正规购买渠道。市场上销售的粽子可分为新鲜即食加工粽子和真空包装粽子,但不论是哪种产品在购买时都应选择正规渠道并保留消费凭证。购买新鲜粽子时要查看粽叶是否包裹完好,粽叶呈墨绿、黄绿、淡黄都属于正常  相似文献   

18.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包粽子、赛龙舟,纪念2000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沿续至今成了祖国各民族的食俗。粽子有甜、成两种,南北风味。常见的粽子有枣子粽、咸水粽、鲜肉粽、豆沙粽、火腿粽、蛋黄粽、莲蓉粽等。端午节,粽子唱主角,尽管酒楼食肆推出各色鲜粽,但仍有许多家庭“煮”妇偏爱自己动手在家包制,创制新样,这样既可与家人分享自己的“粽艺”,还可馈赠亲朋分享品味。这里介绍几种特色粽子的制法,以供试制。  相似文献   

19.
粽子是每年端午的必备食物,但是对于当今市场,关于粽子的标准还没有出台。 日前,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在重庆召集三全、五芳斋等国内数十家著名粽子生产企业,对粽子国标的细节进行了讨论。据韩家增副会长称,粽子国标明年有望出台,届时,粽叶、米、扎线都将有新规定。  相似文献   

20.
又到了端午吃粽子的时节了。我们了解粽子多少呢?本文把少数民族食粽子的习俗告诉大家。 瑶族 瑶族粽子,即选用当年的新糯米浸泡后,以食盐、草果粉调味,配以腊肉条、绿豆,用粽叶压实、包紧,再用绳子捆扎,入锅加清水煮熟即可。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枕头粽”,形似枕头,每个至少有250g。也有在糯米中加红糖、花生等制成素馅凉粽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