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述了汽车轮毂造型本土化设计的4种方法:引经据典、时尚追随、借指通感和人文关照.希望为中国汽车轮毂造型设计师们提供借鉴与参考,对提高中国轮毂造型的本土化设计水平,拓展中国汽车轮毂的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汽车轻量化是解决汽车节能、环保和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已经成为业内的普遍共识。一般而言,实现汽车的轻量化通常通过结构优化设计、轻量化材料的应用和先进制造工艺3个方面来实现。即在保证汽车整体质量和性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采用现代设计方法对汽车产品进行优化设计,或使用新材料最大限度地减轻各零部件的质量,努力谋求高输出功率、低噪声、低振动和良好的操纵性、高可靠性等整车功能,最终达到降低燃油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油泥模型的发展历史、特点和制作过程,以及对传统车身设计流程和现代车身设计流程的比较,指出油泥材料模型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汽车轻量化是解决汽车工业发展所遇到的能耗、排放和环保的三大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同时轻量化还对改善汽车的动力性、一个国家能源战略、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而汽车轻量化的实施是和轻量化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应用研究成果密切相关的。没有对材料使用性能的深刻认识,没有轻量化材料的广泛深入的应用研究成果,没有各专业的协同配合和对轻量化后的各构件及整车性能的预测、制作工艺及性能的系统而全面的实验和评估,就不可能取得整车轻量化的效果,本目的在于从国际上进行汽车轻量化材料应用研究和轻量化项目的成功范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项目的工作思路来论述开展汽车轻量化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汽车轻量化材料及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汽车轻量化关系到我国能源规划和战略,关系到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关系到我国汽车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开展汽车轻量化和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并充分发挥各种轻量化材料的优势,进行各种材料优势的集成和设计、工艺及相关技术的集成,才能解决轻量化的难点和关键技术,达到轻量化和提升汽车性能的完美结合。[编按]  相似文献   

6.
徐晓庆 《硅谷》2010,(21):86-86
汽车是现代化的工业产品,是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同时它也是精致的艺术品。作为艺术品,汽车造型的设计综合体现了汽车形体与功能、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我们在汽车造型的设计方面可以结合设计艺术学理论来进行研究,从整体艺术形象到车身附加的美化装饰,从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到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和方式,来实现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这也是设计艺术学理论所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邱秀梅 《工业设计》2011,(8):126-127
当前,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汽车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人们渴望更舒适、更安全、更美观、更节能的汽车出现。要实现这些,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就要围绕系统性的设计原则进行考虑。系统性原则包括:功能原则、人机环境原则、美学原则。将这三原则充分而合理的应用到汽车造型设计当中去,不仅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也将为未来汽车地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空。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域的汽车造型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虎 《包装工程》2012,33(4):47-50,63
为了设计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汽车,提出地域类信息是车型、比例、形态、色彩以及细节等的关键性设计依据。并根据汽车造型设计的前期信息框架对地域因素进行分析,详述地域环境、地域文化、地域审美对汽车造型设计的各种影响以及相对应的设计发展趋势,指出系统、全面了解地域类信息能够明确设计方向,对把握汽车造型设计趋势,形成民族化的汽车风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浩军 《工业设计》2011,(11):87-88
本文以汽车发展的一百年为主要的线索,对汽车发展的五个重要的时期和这五个时期汽车造型发展的重要特征及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马伟众 《硅谷》2010,(6):126-126
轮毂轴承是汽车非常重要的零部件,对汽车的安全性等性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轮毂轴承的加工技术,并从加工工艺角度提出提高轮毂轴承寿命的有效手段,介绍相关工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优化汽车轮毂旋压成形过程中的工艺参数。方法 设计了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摩擦因数、旋轮圆角半径、进给率、主轴转速对第1道次和第2道次试样壁厚比值的影响。结果 在第1道次中,进给率对壁厚比值影响最大,其次是摩擦因数、旋轮圆角半径,主轴转速对壁厚比值影响较小。在第2道次中,摩擦因数对壁厚比值影响最大,其次是主轴转速,最后为旋轮圆角半径和进给率。结论 第1道次最优工艺组合为A4B4C3D1,即摩擦因数为0.4,旋轮圆角半径为25 mm,进给率为0.7 mm/r,主轴转速为150 r/min;第2道次最优工艺组合为A2B2C4D3,即摩擦因数为0.2,旋轮圆角半径为8 mm,进给率为1.4 mm/r,主轴转速为210 r/min。所制备的轮毂在0°、90°、180°、270°等4个位置测得的屈服强度相近、抗拉强度也相近,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的均值分别为213 MPa和263 MPa,说明所制备的轮毂在4个角度位置具有较优的力学性能均匀性。  相似文献   

12.
姜龙 《包装工程》2018,39(4):146-150
目的从轮彀设计层面,为自主品牌SUV提供提升产品价值与认可度的方法。方法采用感性分析法,对当前具有代表性的8款自主品牌SUV轮彀特征进行分析,提出轮彀设计对自主品牌SUV外观整体提升的影响以及解决的方向。结论轮彀设计对自主品牌SUV外观影响主要体现在轮彀尺寸、轮彀造型形式与轮彀色彩搭配。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冲击方向下复合材料的冲击力学性能,设计不同纤维布料裁剪方式并分析原材料的使用率,设计易于铺层操作以及产品脱模的三片式模具,优化热压罐成型工艺,并进行了车轮冲击测试。结果表明,冲击测试时的冲击方向对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有较大影响,相较于垂直于铺层方向的冲击性能,冲击方向平行于铺层方向的复合材料冲击性能更高,产品铺层中应根据冲击工况进行优化铺层设计;采用合适的裁剪结构设计提高了操作便利性,并且使材料利用率达到83.8%,大大节约了材料成本;采用优化热压罐成型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轮毂在冲击静载荷为600 kg的13°冲击测试中未出现断裂情况,满足汽车车轮冲击测试的装车要求。  相似文献   

14.
产品设计中的材料与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锋  应放天  吴丹 《包装工程》2008,29(4):93-95
就材料的自然属性、视觉特征、加工工艺和新材料或材料的新用途与形态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在产品设计中进行材料选择时,必须对材料的各种特性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综合考虑、灵活运用,这样才能选择出合适的材料,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性能,设计出更加完美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特形车轮通用包装框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履带式工程车辆特形车轮的特殊结构,对特形车轮的外包装需求进行详细分析,设计了钢框架结构的特形车轮外包装.这种包装框架牢固可靠、科学实用、结构简单,同时达到了通用化、标准化的要求.最后对框架的强度进行了校核.  相似文献   

16.
摩托车后轮毂压铸模具精度要求高,且结构复杂.为满足铸件的技术要求,要合理选用压铸设备,合理地设计模具结构.分析了摩托车后轮毂的结构特点,介绍了摩托车后轮毂压铸模的结构,并详细说明了模具浇注系统、溢流系统、冷却系统、推出机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王付才  陆卫中  杨海 《材料保护》2021,54(8):132-138
由于汽车轻量化的快速发展,自冲铆接作为轻量化材料的连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而腐蚀是影响汽车安全和消费者满意度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汽车自冲铆接接头的腐蚀问题正成为自冲铆接技术的研究热点.简述了自冲铆接设备及其工艺制作过程,综述了铝合金自冲铆接接头、钢铝异种材料自冲铆接接头和碳纤维/铝合金等其他类型接头的腐蚀行为研究进展,指出...  相似文献   

18.
汽车摩擦材料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汽车的日益增加,摩擦材料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大,汽车的发展对摩擦材料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概述了摩擦材料的发展历史、种类及优缺点、制备工艺、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因子,另外,阐述了摩擦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张典范  杨镇豪  程淑红 《计量学报》2022,43(11):1412-1417
针对人工进行轮毂分拣存在的误识别问题,采用一种基于ResNet50与迁移学习的神经网络模型来识别汽车轮毂。把预训练模型参数迁移到ResNet50卷积神经网络中,修改原网络的输出层,构建基于ResNet50的迁移学习模型,通过进一步训练轮毂数据集来微调模型参数,提取轮毂的细粒度特征。通过对比AlexNet、VGG11、VGG16与ResNet50模型在未使用微调、使用微调和冻结不同数量卷积层参数时的训练效率、准确率,证明ResNet50迁移学模型在冻结前7个Bottleneck残差块参数时不仅能缩短训练时间,并能在相同迭代周期下取得更高的准确率。在该冻结策略下训练生成TL-ResNet50迁移学习模型,分别对8种轮毂进行预测,得出每种轮毂的平均准确率达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