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索更为合理的管廊通风方式,本文在常规的两种管廊通风方式(管舱两侧机械排风中间自然进风。一侧机械进风一侧机械排风)之外,提出了一种新的管廊通风方式:管舱一侧自然进风一侧机械排风。本文结合武汉光谷中心城综合管廊工程实例,利用CFX软件,对三种通风方式下的管廊舱室进行流场模拟和对比分析。结果认为,第三种通风方式在相同通风性能的前提下,初投资较低,对地面景观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应用流体模拟软件Fluent,对综合管廊燃气舱燃气泄漏扩散进行数值模拟,讨论不同通风方式下对燃气扩散过程的影响。分析得出:管廊日常通风时,综合管廊各舱室应保持负压状态,自然进风、机械排风为合理的通风方式;管廊事故通风时,燃气舱一旦发生泄漏,需尽快排除有害气体,机械进风、机械排风为合理的通风方式;在进行模拟时,不同的通风方式,设置的边界条件不同,模拟结果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地下综合管廊由标准段与节点组成。管廊节点作为管廊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管廊系统中扮演管线的"十字路口"角色,其中节点主要分为上出线节点和下出线节点。六盘水地下综合管廊主要采用下出线节点的结构形式。送排风风口均安装在节点-1层底板上,电力舱与热力舱均采用机械排风、自然进风的形式进行平时通风或者事故通风,燃气舱采用机械送风、机械排风的形式进行通风,在送风节点还有疏散通道与送风风口合用的多用途风口,针对管廊的地面送排风风口进行设计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青岛某综合管廊电缆舱室通风系统进行研究。采用传统的机械排风加自然补风通风系统,舱室平均温度为31.8℃,但排风口平均温度达到43.6℃,高于设计标准的限值40℃。采用诱导通风系统,舱室内平均温度为31.5℃,排风口平均温度降至37.3℃,保障了舱室顶部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两种通风方式下电缆舱内温度场均匀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舱室内温度场方差分别为6.645和4.667,诱导通风系统空气温度分布均匀性优于机械排风加自然补风通风系统。此外,对两种通风方式下电缆舱内速度场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沿舱室高度方向,诱导通风系统的平均风速大于机械排风加自然补风通风系统,空气流动死角较少,更有利于舱室内的气流组织。  相似文献   

5.
结合现行综合管廊及相关设计规范,对综合管廊防火分区和通风单元划分,通风型式进行分析探讨,得到综合管廊常见舱室的通风单元长度,通风型式采用自然进风和机械排风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对管廊运行策略进行探讨,需要考虑夏季梅雨季节管廊结露情况,并提出解决措施,保证管廊长期有利运行。  相似文献   

6.
以海滨城市典型综合管廊某通风段作为研究对象,建立适用于综合管廊通风换气、传热传质的三维非稳态数学模型,并分析该段管廊的流场、温度场、湿度分布等。研究发现,通风后管廊内湿度、温度由外部环境的空气状态和管廊的热力环境决定。在廊内高温报警工况下,当外界干球空气温度等于或低于35℃时,采取机械送排风可取得很好的降温效果。当管廊内温度低于外界空气露点温度时,在送风风机入口、低温壁面处易形成水珠/水雾,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7.
电厂厂房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至关重要,在机械通风的基础上适当的引入自然风,能够起到节能、降低投资成本的作用。通过CFD模拟验证了自然进风、自然排风以及自然排风与机械排风相结合的方式的合理性,同时数值模拟手段也可为通风设计优化提供有力指导。  相似文献   

8.
刘凯凯 《暖通空调》2023,(12):149-154+172
针对地铁地下车站公共区卫生间通风气流组织进行了数值模拟与优化研究,分析了排风方式、换气次数、下排风口高度、补风形式对污染物的影响。研究表明,卫生间采取自然进风、局部机械下排风、下排风口高度0.3 m、换气次数20 h-1可有效降低室内污染物水平,提高室内空气品质。通过现场测试验证了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上海某地铁检修库三种不同通风模式(分别为机械排风+100%自然补风、机械排风+80%机械进风、壁式送排风机+无风管诱导风机三种通风方案)下库内气流组织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分析Z=1.6 m成年男子呼吸区平面的速度分布和平均空气龄分布来比较不同方案的通风效果,并对各通风方案作动态经济分析,计算并比较了各方案的费用年值。结果表明,在换气次数为2次/时,检修库采用第三种通风方案(即采用壁式送、排风机+无风管诱导风机的设计)时气流平均速度较大,平均空气龄较低,通风效果较好。经济性分析表明第三种通风方案的费用年值也较低,且无论是初投资还是年运行维护费用均低于另两种方案,经济上也占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0.
运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汽机房采用负挖布置以及自然进风机械排风送风方式的某电站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地沟宽度变化对于各层进风及温度分布的影响,并用相似实验验证模拟的可行性。模拟结果表明,地沟宽度变化对地下两层的通风量以及地下层的温度影响较大。当地沟宽度为3m时,其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根据抗火实验室的情况,确定了下部自然进风、屋顶机械排风的全面通风方式;采用CFD模拟的方法确定了机械排风量和屋顶风机位置;通过对污染物浓度的实测,验证了通风改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建立等比例综合管廊数值模型,采用FDS模拟了通风风速为0、0.4、0.8、1.2 m/s下电缆舱着火工况的细水雾灭火效果,分析风速对灭火效果的影响以及纵向通风与细水雾共同作用下的烟气蔓延情况。结果表明,随着通风风速的增加,尽管管廊内部的含氧量增加,但火源及正上方温度下降,很大程度上减缓了火源竖向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证明了高压细水雾灭火系统的有效性。城市综合管廊采用细水雾系统时,施加不高于1.2 m/s风速的通风气流对细水雾灭火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3.
以电力电缆舱室为例,通过软件模拟800 m通风区间长度下舱室内的气流组织分布,研究城市综合管廊长大通风区间的气流特性以及适宜节能的通风方案。针对实际综合管廊风机运行,试验测试了不同通风形式下的风量及风压,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模拟的可靠性。分析了通风形式与通风区间长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当通风区间长度小于600 m时,可采用自然进、机械排的通风方式,采用机械进、排时,通风区间长度为800 m时风机较节能。  相似文献   

14.
某高层建筑空调室外机通风效果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流体计算软件针对某"H"形高层建筑对称的形状特点,采用空调室外机迎面布置方式来排除热量的通风方式进行了模拟,研究了不同的排风速度对通风效果的影响,得出8 m/s为合理的排风速度,并对原有的排风口布置方案进行了优化:内侧排风口应当尽量远离内侧墙壁布置,避免贴附射流效应对通风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下管廊综合舱热压自然通风设计,基于巫山管廊综合舱建立了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了进排风口高差和舱内电缆散热量对管廊内不同位置剖面速度和温度分布的影响.对进排风口高差、舱内热源强度、管线布置及排风口尺寸进行了优化探究.结果表明,合理的自然通风设计可以有效排除综合舱内的热量,满足正常通风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应用空气过滤器,保证其最佳的使用条件,通过用空气过滤器性能实验台测试一般通风用袋式空气过滤器,对其阻力、过滤效率特性进行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实验中两中效纤维袋式过滤器,滤料结构本身差异可导致阻力从1 m/s风速下相差41.7 Pa增加到2.5m/s风速下相差111.8 Pa;在不同的截面风速下,0.3~0.5 μ m、0.5~1.0μm这两个粒径段颗粒物一次通过效率最大相差达9%,≥1.0 μ m粒径段颗粒物一次通过效率相差不明显,可根据袋式过滤器的最佳截面风速选择适宜的使用场所.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28)
利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 ,对某三代压水堆堆坑通风系统内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堆坑进风方向和不同进风参数条件下,反应堆堆坑通风系统内的流场及温度场分布情况。数值结果表明,堆坑进风方向与法线夹角45°时上升段速度分布最均匀,进风参数的温度对堆坑温度分布的影响大于进风量的影响。各组进风参数下堆坑内流体及固体的温度分布都在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以某先进压水堆核电厂汽机房为研究对象,计算了汽机房的散热量,获得了各层散热量分布情况。在构建汽机房几何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汽机房内空气流动与传热过程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数值计算,开展了4种通风方案情况下的空气流动与传热的模拟研究。依据模拟所得的室内流场情况,采用能量利用系数等指标对4种通风方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通风方案对工作区平均温度低于32℃区域所占比例有较大影响,选用含机械进风通风方案在降低工作区温度方面具有优势。机械进风、机械排风的通风方案是汽机房通风系统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9.
火电厂汽机房设备散热量大,浮升力致使热量在厂房上部积聚,底层温度较低,而高层温度超标,难以下降。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针对采用自然进风、机械排风通风方式的某电厂汽机房,研究分析各层通风量变化对内部温度分布的影响,进而解决高层温度超标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底层工作面平均温度不超过设计要求及排风量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减少底层通风量,从而使得高层通风量增加,可以有效降低高层工作面的温度,使其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发电机层1:20通风模型,选用双排和3排共57个圆形送风口、6种送风口组合方案,28,56,112m3/h3种风量,4种热源强度,共27种试验工况,试验研究了大空间上送下排机械送排风气流组织分布规律。对主厂房发电机层温度、速度采用量纲一化方法处理,基于不均匀系数和能量利用系数综合评价,推荐采用双排对称圆形风口送风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