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搭建的无填料热源塔实验平台实验,分析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溶液入口温度、气水比对热源塔吸热量的影响,对吸热量中的潜热吸热量和显热吸热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空气温度升高,溶液总吸热量增大但潜热吸热量减小;总换热量和潜热换热量随着相对湿度增高而增大,相对湿度较低时会抑制潜热换热量;气水比升高,热源塔吸热量增加;溶液入口温度升高,潜热吸热量和显热吸热量同时减少。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不需要额外消耗能源的热源塔防冻液浓缩再生方式:将冬季使用后的低浓度防冻液储存,在夏季作为制冷系统中的冷却水使用,同时进行脱水浓缩。建立了热源塔内空气与溶液热质交换的数学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溶液质量分数、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流量、溶液流量、进口空气温度和进口溶液温度对溶液中的水蒸发量有重要影响;在热源塔溶液的浓缩再生运行中,补充溶液与否对再生时间影响不大。以南京地区1栋办公建筑热源塔为例进行计算得知,完成全部溶液的浓缩再生约需8 d,该防冻液浓缩再生方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闭式热源塔换热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闭式热源塔热泵实验系统,实验研究了不同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溶液流量、风量下闭式热源塔换热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闭式热源塔的总吸热量在7 kW以上,总吸热量随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溶液流量增大而增大,注重潜热能的利用能有效地增加总换热量;热源塔能效比随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溶液流量增大而减小,在满足吸热量的前提下应减小风机转速以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4.
采用热管换热器回收燃气热水器烟气余热(显热、潜热),对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换热量的理论计算方法进行探讨。结合试验方法,利用热管换热器回收家用燃气热水器烟气显热、潜热,考察不同工况下热管换热器理论换热量与实测换热量。在试验中回收到了凝结水,说明设计的热管换热器具备同时回收烟气显热和潜热的能力。由于蒸发段翅片间残留凝结水,影响了换热效果,使得实测显热、潜热换热量小于理论换热量。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通过优化翅片结构等方式,减少凝结水的残留,进一步提高热管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换热器在不同区域运行时应采用的最优管排数缺乏技术参考这一问题,本文结合杭州,广州及西安地区六月份平均气候参数通过分排参数法建立波纹翅片管换热器的稳态模型研究了其管排数与换热量及除湿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换热器的换热量及除湿量随着管排数的增加逐渐增加.横向管间距的增加及翅片间距的减小同样会使换热量增加.管排数越多,在不同地区应用时的差异越大.  相似文献   

6.
土壤水分迁移对地埋管换热器夏季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一维线热源理论,建立了同时考虑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的土壤热湿传递线热源模型。针对地源热泵夏季运行工况下地埋管周围土壤温湿度的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水分迁移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钻孔内。对模拟结果与一维热湿传递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数据拟合得到不同土壤初始质量含水量下对普通线热源模型地埋管换热量的修正公式。通过对不同埋深地埋管换热量的加权分析,认为当夏季平均地下水位高于-20m时,可以不考虑水分迁移引起的换热量偏差。  相似文献   

7.
针对工程设计中闭式地表水换热器基础数据缺乏的问题,本文建立了闭式U型地表水换热器的三维传热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分别模拟了夏季与冬季工况下,换热器不同进口温度、不同湖水温度下换热器的传热特性。结果表明,换热器进出口平均温度与湖水温差、换热器进口温度与湖水温差是影响单位管长换热量的根本因素,并根据模拟结果分别拟合了两种温差与单位管长换热量的关系曲线。利用自主设计的实验台,在夏季与冬季分别进行了散热与取热实验,将由拟合公式计算的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误差在±10%以内。本文给地表水换热器的工程设计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刘刚  李海峰  邓邵杰 《建筑节能》2012,(11):36-37,41
介绍电加热式岩土热响应测试仪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测试仪在武汉某办公楼地源热泵系统中的应用和测试结果。理论推导与试验数据相结合,指出地埋管中水流量、进水温度(或温差)等因素对地源井延米换热量的影响,为武汉地区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量与岩土热物性的测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两种地源热泵用岩土热物性测试仪(电加热式热物性测试仪、风冷热泵式热物性测试仪)的原理,分析了测试仪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及测试结果,指出流量、地埋管进水温度等因素对单位孔深换热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主要进行地源热泵系统的热短路实验研究,对河北工程大学120m埋深地源热泵U型埋管实验室进行冬季性能测试,进行多流量工况的测试,流量分别为4t/h、3.5t/h、3t/h各运行5d,地下埋管单位井深换热量也会随着流量的减小而减少;埋管中的流量变化和埋管中的换热量的大小对热短路都有影响。通过热短路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热源塔按冬季换热需求设计体积偏大的问题,本文对采用小片距大比表面积孔板波纹填料的热源塔进行实验研究,搭建了横流式热源塔实验平台,以乙二醇溶液为循环工质,实验获得了空气流量、温度、含湿量及溶液流量、温度、浓度对孔板波纹填料热源塔热质传递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孔板波纹填料热源塔的阻力特性,并拟合出了传热传质系数及压降的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孔板波纹填料热源塔的传热传质系数主要受风量密度和淋液密度影响,而填料的压降主要受风量密度影响,这为孔板波纹填料热源塔的使用和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盘管换热性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换热性能与额定工况性能往往存在偏差。本文以上海地区某一居住建筑为例,建立基于热交换效率的风机盘管换热模型,引入统计学方法从宏观角度分析盘管在换热过程中的分布性规律。实测数据表明,盘管在实际运行中相比额定工况全热量,显热量和潜热量分别下降39.5%,37.9%和44.3%。通过正态性检验发现,该盘管全热量可以看作是均值为1.256、方差为0.208的正态分布,而显热量与潜热量的分布并不具有正态性特征。最后,对提高风量后的盘管换热性能进行模拟,可以发现提升至高档(风量提升28.6%)后,对于相同的室内环境条件下,盘管显热量和全热量可分别提升26.5%,20.9%。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溶液热回收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系统结构。综述了除湿剂、塔填料、空气与溶液传热传质、热质回收塔和释放塔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中换热网络的匹配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对主动式空调系统中的换热网络进行研究,分析了匹配特性在显热传递和热湿传递过程中的影响.显热传递过程由于传热能力UA有限和两侧流体流量不匹配会造成损失,热湿传递过程的损失则是由传热传质能力有限、流量不匹配和参数不匹配3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流量匹配的条件是两侧流体的热容量相等,空气与水直接接触的热湿传递过程只有在饱和线上进行时才能实现参数匹配.利用解析方法得到热湿传递过程中的传热阻力、传湿阻力表达式,分析了传热传质能力有限、流量不匹配和参数不匹配对热阻、湿阻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游泳馆内池水蒸发换热及池水与室内空气之间的显热换热分析,推导出池水蒸发潜热负荷计算公式。结合工程实例,计算了池水蒸发潜热量,得出池水蒸发潜热负荷是空调负荷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广州地区与另两类不同气候类型地区的埋地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放热性能.广州地区比其它两类地区低;取热性能。广州处于中间位置。文中给出了取放热时,广州与另两类地区埋管换热器换热能力的相对大小数值.可为不同地区埋管换热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冷凝器热回收系统的工作原理,证实冷凝热回收既能减少冷却塔的热排放负荷量,又能用以制取生活热水.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对在压缩机排气口增加换热器的冷凝热回收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在设计工况下,得到了冷凝器中显热和潜热所占的比例,其中,冷凝热的显热部分占总冷凝热的14.2%,液化潜热占80.6%,过冷热量只占5.2%.并且,热水流量和热回收率都随热水的出水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采用冷却塔作为辅助换热设备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方法,并从空调负荷计算、地源热泵主机选型,土壤换热系统设计,冷却塔选型以及冷却塔的运行策略等方面介绍了该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思路,以期为以后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积分方程求解了在常物性条件下平行平板间有凝结时烟气流进口段的传质,在求得显热对流换热系数和对流传质系数的基础上给出了总热换热系数。对进口段通用热交换效率的变化情况作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地铁隧道,由于其封闭性,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热量要靠环控系统来排除,而围岩传热量的准确估算对环控系统热负荷的确定以及热环境控制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隧道围岩传热的规律尚不明确,缺乏科学可靠的预测评价,因此,本文对南京地铁1号线典型地铁隧道区段的隧道空气温度、壁面温度和壁面热流进行了现场实测。实测结果分析表明,隧道壁面温度与热流变化的主要诱因是运行车辆发热,地面气温的剧烈变化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表明在典型条件下地铁隧道围岩壁面温度和热流随地表气温变化,壁面热流呈现日周期变化规律。最后,本文基于列车实际运行参数,初步估算了典型地铁隧道区段列车运行的总产热量,以及围岩传热量占总产热量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