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种纯金电化学抛光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在硫酸基电解液中纯金的电化学抛光方法,讨论了电解液组成浓度及工艺操作参量对纯金电化学抛光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组成的硫酸基电解液中,采用合适的工艺操作参量(DA,T,t)可以使现有纯金表面的粗糙度下降两级,而表面光亮度明显提高,并呈鲜艳的金黄色外观。  相似文献   

2.
针对铝合金磁流变抛光过程中出现的磨粒分布不均,提出基于二氧化硅包覆四氧化三铁(Fe3O4@SiO2)壳核结构磁性复合磨粒的化学辅助磁流变抛光工艺。用溶胶-凝胶法制备Fe3O4@SiO2磁性复合磨粒,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电子能谱仪(EDS)及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其进行表征。进行6061铝合金平面材料的单因素抛光试验,研究主轴转速、抛光间隙、进给速度及抛光时间等对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轴转速为600 r/min、抛光间隙为3 mm、进给速度为80 mm/min、抛光时间为40 min是最优参数组,在此参数下抛光6061铝合金,获得了Ra=0.02μm的超光整表面。对比同参数下传统磁流变抛光后的铝合金表面,因磨粒分布不均导致的表面细小划痕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最近几年来国外在超光滑表面抛光技术方面的新进展;介绍各种新超光滑表面加工技术的工作原理,总结其主要特征,并提供一些最新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铜及铜合金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中。为了控制其质量需要经常对其进行金相检验。然而因其材质较软,在样品制各过程中应用单一的机械抛光法费时费力,且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同时对操作者的技术承平要求很高。而应用复合抛光法.可提高工作效率和样品制备质量。  相似文献   

5.
张辽远  刘尧 《兵工学报》2005,26(1):129-132
应用电化学加工和金属的弹塑性变形理论,通过对铜电极的加工工艺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微电极加工方法,其设计思路是,利用电化学加工的基本理论对微电极工件进行初步加工,当直径达到一定尺寸后,改变电化学加工的电规则,同时对工件施加载荷,此时在其加工截面产生明显的弹性和塑性变形,最终达到微电极要求的尺寸,并经过实验确定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其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P110油管钢在强碱(NaOH)三元复合驱(ASP)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研究ASP中不同组分、不同含量对P110钢腐蚀行为的影响,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对P110钢在ASP溶液中静态浸泡后的腐蚀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P110钢在ASP、AS、A、AP溶液中,腐蚀速率依次增大。在实验浓度内,P110钢在强碱ASP溶液中钢表面形成保护性良好的钝化膜,耐蚀性随碱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加入表面活性剂起到抑制P110钢腐蚀的作用,且抑制作用随加入量增加而增强。加入聚丙烯酰胺后,耐蚀性随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经80℃在ASP溶液中静态浸泡20 d后,P110钢主要发生均匀腐蚀,腐蚀产物主要为Fe(OH)3、FeCO3、Fe2O3。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去毛刺的方法及其发展动向。主要有:高温去毛刺、磨粒流去毛刺、电化学去毛刺、机械刷去毛刺、磨粒喷射去毛刺、高压水去毛刺、振动光饰去毛刺、离心滚桶去毛刺、磁力研磨去毛刺。对各种去毛刺的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范植坚  钟玲  李福援  陈林 《兵工学报》2003,24(4):516-519
分析了电解加工电极界面双电层的特殊性。结合阴极设计的思路,讨论了电极表面去极化对电极过程的影响以及改变流场、改变电极表面电流分布对提高电解加工精度的作用。最后提出采用磁场改变电解加工间隙电场的分布,从而使加工精度得到提高的方法。因为在微观上磁场对电解液分子结构的作用和对作为带电粒子的离子运动方向的影响,构成了对电极过程和间隙电场的影响,宏观上表现为减少电解加工杂散腐蚀,减轻流纹。  相似文献   

9.
电化学加工法制备微细工具电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环  彭伟 《兵工学报》2010,31(1):74-78
微细工具电极的获得及工艺过程控制是微细加工的关键。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微细探针和微圆柱体工具电极,在分析其成形机理的基础上,对影响微探针和微圆柱体电极的工艺参数,如通电方式、电解液浓度、电源性质、电极运动方式等进行分析。实验与分析的结果表明:采用液面下通电方式、适当浓度的电解液可以制得性能较好的探针;脉冲电源加工能够改善成形后微细电极的表面精度;电极的运动和脉冲电源由于破坏了腐蚀过程中的平衡,制备出的电极呈锥形。  相似文献   

10.
工程陶瓷表面磨削温度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常温下以不锈钢复合板(16MnR钢板与0Cr18Ni9Ti钢板爆轰复合)和16MnR钢为研究对象,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杆技术,在旋转盘冲击拉伸试验机上完成冲击拉伸加载试验。研究应变率在270~1650s-1范围内,材料的冲击力学特性。测试结果表明,不锈钢复合板和16MnR钢具有应变率强化效应,通过电镜分析确定过载断裂区为韧窝结构,爆轰复合经热处理后材料的塑性基本无改变,两种材料仍为塑性材料。  相似文献   

12.
采用累积复合轧制技术(ARB)成功制备2、4、8、16层不锈钢钢板,通过对不同道次金属材料的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累积变形量的增加,材料组织显著得到细化,材料的抗拉强度、硬度提高和界面结合强度的增强,如经过ARB4道次后,试样晶粒直径达到1~2μm,抗拉强度提高了约1倍;材料延伸率随着ARB累积变形量的增加显著下降,ARB4道次后其断后伸长率仅为5.8%。  相似文献   

13.
用普通退火炉对0Cr17Re不锈钢冷轧板进行热处理试验,并对其力学性能和组织进行观察和测试。结果表明:稀土加入后,形成稀土复合化合物,可明显改善晶粒度,净化组织;退火温度在800~860℃时,基体组织均为铁素体,退火速度和退火温度对0Cr17Re伸长率影响不大。退火温度低时,退火速度的降低,可提高强度,改善其伸长率;退火温度高时,提高退火速度,可防止晶粒长大,改善材料力学性能。该不锈钢的最佳退火工艺为退火温度830℃以上,退火速度8~12 m/min。  相似文献   

14.
氢氚对不锈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经高压气相充氢氚并经5a存放后的3种奥氏体不锈钢1Cr18Ni9Ti, HR-1, HR- 2力学性能和断裂特征.经这种处理后,1Cr18Ni9Ti, HR-1, HR-2的断面收缩率分别下降36% , 12%, 13%.不锈钢1Cr18Ni9Ti呈现明显脆断特征, HR-1和HR-2的断裂方式表现为具有较多韧窝的韧致断裂.经计算,氦的浓度相对于氚的浓度要低.本实验中,室温下拉伸时,氢氚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来自氢氚和衰变产生氦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国内外形状记忆不锈钢的研究和应用情况,综述了近年来形状记忆不锈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这种材料应用的发展和关键技术,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盐硝混酸加少量氢氟酸溶解样品,酒石酸络合铌,硼酸络合过量的氟离子,用ICP-AES测定不锈钢中铌。系统的条件试验证明,不锈钢中的共存元素不干扰铌的测定,故校准曲线不必进行基体匹配。通过对标准物质的多次重复测定,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相对误差也小于2%,证明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佳。  相似文献   

17.
耐热不锈钢套气体氮化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气体氮化法 ,研究了氮对两种不锈钢表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渗氮后明显提高钢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和使用寿命 ,满足了工厂提出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8.
双相不锈钢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地介绍了国内外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的发展史及近年来研究的进展情况,综述了国内外双相不锈钢的主要种类、力学性能、腐蚀性能等特点,介绍了国外研制开发的几种新型双相不锈钢及其在工业上的一些主要应用,并初步探讨了双相不锈钢在武器装备上应用的必要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高氮不锈钢工艺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氮钢板材为研究对象,探索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加工工艺性能,进行加工硬化表面粗糙度、切削力、刀具磨损、钻孔、攻丝及排屑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高氮钢材料加工硬化严重,切削力不高于普通结构钢,加工后可获得良好的表面粗糙度。  相似文献   

20.
通过添加微量合金元素钼(Mo)、钒(V)对0Cr17Ni4Cu4Nb不锈钢传感器进行微合金化处理,以研究单一的Mo、V以及复合添加Mo和V的微合金化对不锈钢微观组织、抗拉强度、抗高温氧化性和零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的Mo或V的添加,尤其是复合添加Mo和V,有利于改善0Cr17Ni4Cu4Nb不锈钢传感器的抗拉强度、抗高温氧化性和零点稳定性,并提高了贝氏体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