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城市诊断和城市更新的重要理论基础。文章运用叙述性偏好法(简称SP)构建老年人对环境要素的偏好模型,模型结果表明,对老年人来说,环境要素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场地绿化水平、场地便利设施、场地遮蔽设施、场地休闲座椅、场地照明设施、场地大小、场地健身休闲设施、场地步行距离。基于模型结果,文章以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为例,对现状户外活动空间进行定量适老化评价,针对较差和中等水平的户外活动空间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常青  魏枢  沈黎  董一平 《城市规划》2004,28(4):88-93
1"东外滩"与近代工业文明 杨浦区滨江地段位于上海市秦皇岛路以东,杨树浦路以南或东南,黎平路以西的范围内(图1).东侧的黄浦江在此呈U形大转弯,形成了杨浦区三面环水的滨江地脉特征,杨浦区的"江湾"一词也由此而来.这条东向的江岸线在杨浦区内长达15.5km,是上海中心城区中最长的江岸线,也称为"东外滩".  相似文献   

3.
从居民住房选择行为微观视角研究郊区新城的人口吸引策略.运用叙述性偏好法设计虚拟住房选择行为调查,探索上海居民居住偏好特征,构建离散选择模型,基于支付意愿(WTP)解释各因素对居住偏好影响程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应用该模型结果模拟评估人口吸引力引导策略的有效性,针对市域各圈层提出居住吸引力评价与规划建议,并具体到各个新城评估现状发展情况,并提出差异化改善策略,为引导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提供一种行为视角的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运用SD法和空间句法,对云南大学校园开放景观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得到校园开放景观选址布局和道路可达性结合度低、景观功能单一、景观空间丰富度不足和景观使用率低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居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体,合理的居住区位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基本前提,新型居住区的区位选择应实行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6.
运用叙述性偏好法调查休闲步行环境选择行为,在此基础上构建离散选择模型,量化研究休闲步行者对于步行环境的偏好机制,辨识各关注要素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休闲步行者最关注的步行环境要素为机动车流量大小、遮荫情况和人行道有效宽度。选择上海市杨浦区鞍山新村地区作为实际案例,应用休闲步行环境偏好研究结论,评价现状步行环境,量化具体改造措施的实施效果,为步行环境改善方法的研究提供一种行为视角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堆石混凝土缺乏统一的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现状,基于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对堆石混凝土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了识别和权重计算。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堆石混凝土单元工程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其质量定量评价分数的计算方法,得到堆石混凝土质量评价指标重要度排序及堆石混凝土质量重点控制项目。应用该模型对案例工程进行质量评价,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并可以量化指出其质量控制不足之处,为提升整体质量提出改进意见。此模型在一定程度可以通用于堆石混凝土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3)
目的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唐山南湖公园主要湖泊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累积南湖水质监测数据,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水环境保护计划,选择适宜的水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唐山南湖公园的3个主要湖面洗星池、养龙水和青天镜,共设13个采样点,于2014年4、5和6月各连续3 d采集浅层湖水(水面下0.5 m),测定主要污染物指标,计算模糊综合指数,对各湖面和南湖整体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总磷、总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的超标率分别为88.89%、77.78%、33.33%和22.22%,氰化物、挥发酚、硫化物、氟离子及重金属指标均达标。南湖3个主要湖面水质合格率为55.56%,Ⅱ类和Ⅲ类水出现的频率均为11.11%,Ⅳ类水和Ⅴ类水出现的频率分别为33.33%和44.44%,Ⅰ类水质未出现。结论影响南湖整体水环境质量最大的指标为总磷、总氮,其次为氨氮。洗星池和养龙水以Ⅳ类水为主,青天镜以Ⅴ类水为主,整体来看南湖水质类别为Ⅴ类水,未达到国家标准。3个湖面的水质质量由好到差依次为养龙水、洗星池、青天镜。  相似文献   

9.
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社会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具有“四节一环保”的优点得到全面推广。由于装配式建筑构件的生产、运输和现场装配等多维空间作业,而其特征和施工特点决定对于装配式建筑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风险评价复杂程度高,且风险易叠加。因此,开展装配式建筑质量风险评价研究具有其重要性。分析装配式建筑质量风险管理特点,引入熵权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价模型。为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将其应用于具体项目中,为装配式建筑安全质量风险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建设工程质量评价空间”模型,从工程类型、质量形成阶段及质量特性三个方面对建设工程质量内涵及其评价要点进行了具体描述。以上述模型为指导,设计了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体系(CQAS)作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状况的系统评价方法。该体系以建设工程质量指数(CQI)作为我国建设工程总体水平的综合衡量指标,并运用抽样调查、项目质量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等一系列技术方法,逐步得出建设工程质量的微观和宏观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1.
公园绿地的供需研究对提升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效率和优化空间布局有重要的作用.针对现有供需研究存在精细空间尺度下拓展分析的不足,聚焦于地块尺度的公园绿地的供需研究,通过供需测度揭示杨浦区公园绿地供给能力与需求水平在空间上的真实匹配状况.首先,通过相关研究选取冷岛效应、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等...  相似文献   

12.
采用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GIS空间统计分析功能,从时空二维角度,对上海市西北近郊嘉定区人口空间特征进行了深度分析。分别根据村、居委和街、镇行政辖区范围建立空间分析单元,对近10年间人口数据的空间特征变化进行了描述、比较、分析和关联,初步发现了一些人口空间规律,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最新的研究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聚集城 市更新的重要问题,发展了数据增强设计方法 并将之应用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评价与更新的 实践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为实证,设计了“品 质评价——空间分类——规划指引——更新 时序”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提升更新的技术框 架。基于多源数据的应用,建立了主观感知出发 的街道空间品质评价和客观街道空间形态分类 相结合的现状认知方法;设计了以“街段单元” 为更新改造对象的针对性更新规划指引;提出 了基于街道重要性的更新改造实施时序。充分 发挥了多源数据在城市街道空间现状评估、更 新规划和管理实施中的增强作用,为我国城市 的更新规划与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和 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了城市商务区的大规模开发与建设。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商务区如日本品川、美国曼哈顿、法国德方斯以及北京商务区等的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研究,以上海虹桥商务区为例对我国城市商务区地下空间的开发与控制进行了探讨,在城市商务区地下空间规模需求与预测、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涵义、方法及特点、地下空间开发控制要素和指标体系框架、城市商务区地下空间开发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如何使商务区地上、地下空间的土地利用结合成有内聚力的整体,希望能够对我国未来城市商务区的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陆敏 《建筑与文化》2012,(12):80-82
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中心区位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的空间秩序角度,梳理发展脉络,探寻演变机制与要素。通过调查、分析与比较,发现商业中心的演变和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布局密不可分;交通工具与可达性是影响其演变的重要技术因素;人口布局是其演变的持久动力,以此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创新型城市特征要素与评价方法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假设、专家参与和可获得性等综合分析基础上,形成以"创新基础、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为基本框架的特征要素评价创新型城市的综合指数;对创新型城市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提出其"生发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3个不同阶段的指数区间假设;并分析了"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发展阶段。以期为客观判定我国城市的创新发展阶段提供参考,也为如何营造创新型城市(区)指出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基于存量型数据增强设计,提出了数据自适应城市设计的理念,倡导将后置式空间测度反馈与规划设计过程进行结合,将长周期的规划设计评估转换为短周期的空间反馈与空间干预,并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落实数据测度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精细化的“订制大数据”的反馈来实现设计方案和空间使用的可持续良性互动.对数据自适应城市设计的方法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首先,基于对城市设计方法沿革的剖析和大数据在城市设计中的各个层级和各个阶段的运用场景,提出了大数据在城市设计中的机会与挑战;其次,提出了数据自适应城市设计的四个核心内涵、三个阶段的基本流程、两类数据工具;最后以上海衡复历史街区慢行系统设计为例,从实践的角度详细介绍了数据自适应城市设计方案在存量更新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特色往往由公共空间来展现,而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类型之一。但在快速机动化背景下,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公共空间的魅力和街道活力正在逐渐丧失。选取上海的三条社区街道和一条商业步行街进行现场踏勘和问卷调查,分析对于不同功能的街道,行人在公共活动方面的需求以及目前街道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杨鹏飞 《华中建筑》2008,26(11):100-103
该文以武汉市蔡甸新农地区总体规划为例,探讨了一种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新思路。蔡甸新农地区位于武汉市六大生态绿楔之一的后官湖生态绿楔的南部,规划针对这一属性特征,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入手,对基地生态要素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对该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模式进行构建,并由此最终确立了蔡甸新农地区合理的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张梦迪  张芬  李雄 《风景园林》2020,27(6):95-99
通州区作为北京市副中心,将有序地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及功能的疏解,并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通州区发展的硬性约束,严格控制用地和人口规模,以期兼顾城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对通州区2008—2013年和2013—2018年2个时间段的土地转换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InVEST模型对通州区的生境质量做出评价。研究表明,在2008—2018年间,低度生境质量的增加主要由于林地、草地、水域和耕地等用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变,从而导致在2013—2018年间以林地、水域用地类型为主的高度生境质量下降以及2008—2018年间以耕地为主的一般生境质量的比例减少。近年来随着"百万亩造林工程"的实施,通州区按照"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结构全面推进了河道绿化和东、西部生态绿带以及东南部森林湿地群的建设,对优化通州区生境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生境质量的评价结果为指导通州区蓝绿交织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生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