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鉴  宁媛媛  徐洋  赵觅 《化工文摘》2009,(6):29-30,33
以丙烯酸丁酯(BA)、马来酸酐(MAH)和苯乙烯(St)为接枝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加入少量有机溶剂作分散剂,对聚丙烯进行固相接枝改性制备接枝共聚物。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接枝反应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对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引发剂用量(以PP质量为基准)为0.3%,单体(n(BA):n(St):n(MAH)=2:1:1)总投料量为4%时,得到了接枝率为3.26%的接枝产品。单体利用率达到70%。  相似文献   

2.
以马来酸酐(MAH)和甲基丙烯酸(MAA)为复合单体,采用固相接枝法,制备了具有高极性的接枝聚丙烯[PP-g-(MAA/MAH)]样品;并表征与分析了该接枝物结构,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复合单体用量和引发剂浓度对接枝率和润湿角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为105 min,反应温度是125℃,复合单体用量8 g/100gPP,引发剂用量为0.4 g/100g PP时,能够制备出接枝率4.01%的PP-g-(MAA/MAH).  相似文献   

3.
有机分散剂协助三单体固相接枝改性聚丙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丙烯酸丁酯(BA)、马来酸酐(MAH)和苯乙烯(St)为接枝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一种有机溶剂作分散剂,对聚丙烯(PP)进行固相接枝改性制备接枝共聚物。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接枝反应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对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引发剂用量(以PP为100份基准)为0.3份,单体(BA,St,MAH的物质的量比为2:1:1)总投料量为4份(相对PP为100份)时,得到了接枝率为3.26%的接枝产品。单体利用率达到58.75%。  相似文献   

4.
聚丙烯固相接枝苯乙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聚丙烯(PP)固相接枝苯乙烯(St),讨论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BPO)浓度,St浓度,溶胀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为90℃,BPO用量为1.0%,St:PP的质量比为0.25:1溶胀时间4h时,可获得最大接枝率(17.5%)。  相似文献   

5.
丙烯酸固相接枝聚丙烯反应规律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正交试验及其单因素实验深入地研究了丙烯酸固相接枝聚丙烯反应的规律,考查了影响固相接枝反应的动力学因素和非动力学因素,并研究了以苯乙烯为共单体的固相接枝反应规律。  相似文献   

6.
采用一种有机溶胀剂作为聚丙烯(PP)基体的溶胀剂及接枝单体的溶剂,协助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及苯乙烯(St)固相接枝PP。考察了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条件和溶胀条件对接枝反应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法对接枝产物的结构及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枝产物的接枝率、熔体强度相对于未溶胀时均有所提高。在优化反应条件下,即按照PP,HDDA,St与偶氮二异丁腈的质量比为100.00∶4.00∶1.82∶0.30投料,用6.6 g溶胀剂在40℃溶胀3 h,85℃反应2.0 h,接枝产物的熔体强度增加到2.51 kPa.s(为原料的4.48倍)。热稳定性与原料相比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7.
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在螺带搅拌反应器中制备了苯乙烯、乙酸乙烯与马来酸酐二元固相接枝聚丙烯(PP),确定了最佳的反应时间为2.0~2.5h,最佳反应温度为90~100℃;用红外光谱表征了产物的接枝率;熔体流动速率的测定结果表明接枝物的熔体流动速率增加显著,说明PP在接枝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降解.加入苯乙烯单体能起到一定的阻止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8.
聚丙烯固相接枝改性进展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本文介绍了聚丙烯固相接枝改性不饱和单体研究进展,其中详细介绍了Reng-arajan等人对PP接枝马来酸酐(MAH)的工作及FTIR、固态NMR、WAXS等方法研究固相接枝产物MAH-g-PP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聚丙烯固相接枝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姚瑜  张军  王晓琳 《弹性体》2004,14(3):64-71
聚丙烯(PP)接枝改性方法很多,主要有溶液法、熔融法、固相法等,其中固相接枝共聚法是一种高效节能的方法,笔者综述了聚丙烯固相接枝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聚丙烯固相接枝反应受PP结构、等规度、粒径、空隙率等因素影响,同时从接枝单体、引发剂、界面剂和工艺等方面时PP固相接枝改性体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高新  李飞  范冬艳 《广东化工》2011,38(5):93-94,64
通过使用EA和MAH对接技反应温度、时间、引发剂用量、单体配比、单体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产品的接枝率,对接枝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本实验对单体单接、双接进行了研究,并且对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表明双单体接枝率要优于单体接枝.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单体接枝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共单体的选择、作用机理及多单体熔融接枝聚丙烯的增容作用进行阐述,Q-e规则成为简单并且直观的选择共单体的方法。多单体熔融接枝技术能抑制聚丙烯降解,提高接枝率,保持基体良好的力学性能。将多单体接枝物作为增容剂,有望制备出性能优良的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聚丙烯(PP)多单体熔融接枝聚合技术,总结了现阶段对多单体熔融接枝PP的研究现状,分别阐述了多单体熔融接枝PP的影响因素、性能及结构,以及多单体熔融接枝PP在尼龙中的应用;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贾金兰 《应用化工》2009,38(7):1043-1045
采用溶液法制备了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单体、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溶剂用量及引发剂加入工艺等因素对产物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聚丙烯接枝率都有一定的影响,马来酸酐及二甲苯的用量对聚丙烯接枝率影响最大,当马来酸酐、二甲苯与聚丙烯之间比例为0.1/2/1时,聚丙烯的接枝率最大,接枝率可达4.36%。  相似文献   

14.
以亚临界二甲醚为溶胀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在聚丙烯(PP)上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苯乙烯(St),制备了接枝产物PP-g-(GMA-co-St).考察了溶胀时间、溶胀温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St用量和引发剂用量对接枝产物相对接枝率和水接触角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接枝产物进行定量...  相似文献   

15.
聚丙烯纤维接枝苯乙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接枝法以苯乙烯(St)为接枝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1,2-二乙烯苯(DVB)为交联剂、甲醇和正辛醇为溶剂,对聚丙烯(PP)纤维进行接枝改性。研究了原料配比和反应条件对其接枝的影响。结果表明,PP纤维上接枝St,适宜的原料配比和操作条件为:St质量与PP体积比(St/PP)为4,BPO质量与St体积比(BPO/St)为0.025,DVB与St体积比(DVB/St)为0.025,溶剂与St体积比为5,浸渍24~30h,在85℃恒温水浴中反应6~8h。在较佳条件下可得到导入率为110%-160%的接枝纤维。  相似文献   

16.
谢浩  杨隽  周立民  郭雅妮 《应用化工》2012,41(5):745-747,751
了提高非极性聚丙烯纤维(PP)的相容性,采用固相法以马来酸酐(MAH)对聚丙烯纤维进行接枝改性,研究了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来酸酐成功接枝到聚丙烯上,当反应温度为80℃,PP用量为0.5 g,MAH用量为0.2 g,BPO用量为0.05 g,回流时间为2.5 h时,最大接枝率可达到7.51%;BPO的用量、MAH单体的用量以及反应温度对PP纤维的接枝率影响较大。而测定PP纤维接枝率时回流时间对其接枝率的影响不大;接枝聚丙烯纤维的分解温度明显高于纯聚丙烯纤维。  相似文献   

17.
用同向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马来酸酐(MAH)、苯乙烯(St)多单体熔融接枝聚丙烯[PP-g-(St-MAH)],将其作为增容剂在Haake转矩流变仪上与PP/PA6共混得到PP/PA6/PP-g-(St-MAH)共混物,并对共混物的性能及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增容剂明显改善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当增容剂含量为15~20份时,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屈服强度达最大值。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共混物试样断面的形态,发现分散相的粒径明显减小,且分散均匀。  相似文献   

18.
以马来酸二丁酯(DBM)为单体,在自制的固相反应器中,采用先降解、后固相接枝技术,制备了具有高流动性的马来酸二丁酯接枝聚丙烯(PP-g-DBM),并表征与分析了该接枝物结构,研究了反应时间、引发剂和单体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考察了相对分子质量、熔体流动速率(MFR)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混合引发剂质量分数为6%、w(DBM)为10%、反应温度为100~120℃的条件下,PP在降解3 h后,再接枝3 h,可以得到相对分子质量为5×104、MFR为650~750g/10min、接枝率为7%的PP-g-DBM.  相似文献   

19.
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方法及其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马来酸酐(MAH)接枝聚丙烯(PP)的方法,主要有熔融接枝、溶液接枝、固相接枝、悬浮接枝等。指出了每种接枝方法的优缺点及研究进展。提出了工业放大、接枝机理的研究以及接枝过程中应考虑经济环保等是接枝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