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模拟凝汽器管侧微粒污垢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描述了微粒污垢的实验研究方法,得出了结垢环境,浓度及粒径对污垢形成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对实验数据数学分析和处理,得到在实验工况范围内的污垢随时间增长的定量表达式及其相应的污垢生长曲线。  相似文献   

2.
以松花江水为工质,采用对比的实验方法对不连续双斜向内肋管与光管的传热和污垢特性进行研究,并用数值方法模拟不连续双斜向内肋管内流场和壁面剪切力。结果表明:随着流速的增加,不连续双斜向内肋管Nu数的增长趋势开始变缓;不连续双斜向内肋管在3种流速下都出现结垢诱导期,流速高时诱导期会相对更长,说明其内肋对管型结构会延长结垢时间;管内流速约达到0.5m/s后,提高流速对污垢热阻的影响已不明显,且与不连续双斜向内肋管传热特性的变化趋势相关;由于不连续双斜向内肋管的内部流场和剪切力的周期性变化,不连续双斜向内肋管的换热和抗垢性能均优于光管。  相似文献   

3.
实验研究发现射流冲击条件下铜、镀镍铜及铝表面有碳酸钙结垢状况。考查不同水质硬度、不同金属表面下换热表面的结垢过程,获得渐进型的污垢热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水质硬度的增加,铜片、镀镍铜片及铝片表面的结垢速率都加快,诱导期减小,铜片与镀镍铜片或者铜片与铝片之间的污垢热阻渐进值的差值越来越大。当水质硬度为500、700 mg/L时,相对铜片、镀镍铜片而言,铝片的诱导期最长,污垢热阻渐进值最小,但是,当水质硬度为300 mg/L时铝片的污垢热阻渐进值却最大。  相似文献   

4.
凝汽器冷却水污垢热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凝汽器冷却水侧的污垢热阻对机组的经济性能影响较大,该文以凝汽器冷却水侧污垢热阻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微生物与泥沙微粒混合污垢热阻以及泥沙微粒污垢热阻两类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是影响冷却水污垢热阻产生的主要因素,含有微生物的冷却水的污垢热阻较大约为1×10-4m2?K/W。不含有微生物的冷却水,在流速为0.5m/s时,有微粒污垢热阻产生,污垢热阻约为0.2×10-4m2?K/W;在泥沙浓度0.5~2.0kg/m3范围内,泥沙浓度对污垢热阻的影响不显著;在流速为0.9~1.2m/s、泥沙浓度为0.5~2.0kg/m3范围内、没有微粒污垢热阻产生,流速对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很显著,即流速增加,对流换热系数增大,而泥沙浓度对此时的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不显著。夏季是发电机组负荷较大、冷却水温最高的时候,同时又是冷却水最易产生微生物及其形成的污垢热阻最大的时候。因此凝汽器冷水侧污垢热阻的监测、控制和研究重点应针对含有微生物的冷却水进行。  相似文献   

5.
横纹管污垢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在实验室进行了横纹管的传热性能实验,得出了横纹管管内强制对流换热关联式。以硬度800mg/L的人工硬水作为工质,在流速0.38m/s,管外水浴温度60℃和相同管内工质入口温度的条件下,进行了横纹管及其对应光管管内污垢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横纹管不仅有较好的传热性能,还有较好的阻垢性能。  相似文献   

6.
鲁兆伟 《广东电力》2011,24(6):23-26,52
针对凝汽器污垢热阻的传统测量方法--温差测量法和压力降法存在不足的问题,提出凝汽器污垢的软测量方法.即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凝汽器污垢中不容易测量的重要变量(或称之为主导变量),选择另外一些容易测量的变量(或称之为辅助变量),通过某种数学关系来推断和估计,以软件来代替硬件(传感器)功能,实现凝汽器污垢的在线监测.凝汽器污垢软...  相似文献   

7.
由于换热器表面结垢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影响因素的权重很难确定。文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冷却水水质、换热器运行工况以及换热表面结构3个方面各因素影响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水质的6种参数中碱度对换热表面污垢沉积影响因素的权重最大,其次是钙离子、电导率、氯离子、浊度,影响最小的是溶解氧;运行工况参数中冷却水进口温度对结垢影响比冷却水进口流速明显;而内螺纹管的表面结构中的螺纹数对污垢的形成影响最突出。  相似文献   

8.
基于普朗特类比的螺纹管内污垢分析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冷却塔中的7根铜质内螺纹管进行了传热性能污垢试验,试验中流体流速为1.07 m/s,雷诺数为16 000。螺纹管几何参数范围为:螺纹数18~45,螺纹角25°~45°,螺纹高0.33~0.55 mm。污垢为颗粒污垢和析晶污垢的混合物,水的硬度为800 mg/L。引入普朗特类比法,以(Km/Kmp)/(f/fp) 和(j/jp)/(f/fp)1/3作为传热性能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文中更加全面地考虑了内螺纹管参数的影响。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关于螺纹管的污垢热阻与传热效能的半经验函数关系式,可用于评价和预测实际状态下冷却水的结垢情况。  相似文献   

9.
以600 MW直接空冷机组为例,限定污垢热阻取值在0~0.001 m2.K/W范围内,对管内、外污垢热阻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编程计算得到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特性曲线,分析污垢热阻对排汽压力的影响,供发电厂运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凝汽器冷凝压力的变化引起汽轮机组微功率的变化,而凝汽器冷却水管内流速通过影响冷却水侧换热系数和污垢热阻来直接影响冷凝压力的变化。在考虑凝汽器冷却水侧污垢热阻随冷却水流速改变而改变的情况下,在对电站凝汽器污垢热阻进行模拟实验的基础之上建立数学模型,以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函数来求解最优冷却水流速和最优冷却水输水管直径,并分析了影响最优流速和最优直径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螺旋扁管与普通直管在油冷却器中的污垢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实验采用φ19×2的普通直管和由同种直管制成的螺旋扁管,螺旋扁管导程分别为130mm、180mm和230mm。通过实验,研究了Re和螺旋扁管导程对污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导程减小,螺旋扁管污垢热阻减小。在Re≤1500情况下试验用螺旋扁管的污垢特性与光管相近。随着Re增大,污垢热阻都减小,但螺旋扁管的减小速度更大。当Re≥10000时,螺旋扁管污垢热阻约为光管的1/2~1/4。  相似文献   

12.
锅炉尾部受热面( 对省煤器来说,主要是管壳式换热器) 的积灰,严重地影响其换热效果,降低锅炉效率。为有效地进行其监测和预防,我们进行了锅炉省煤器积灰的模化实验研究,并进行了积灰热阻计算和正交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分析可知,该积灰热阻的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为锅炉省煤器及工业管壳式换热器等的积灰在线监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图10 表3 参6  相似文献   

13.
输电线路故障定位中电弧特性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麦也尔方程,对故障电弧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故障电弧在零区内表现为丰富的故障特征, 可以利用其实现精确故障定位。仿真计算表明,考虑故障电弧特性可大大提高输电线路故障定位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4.
高温电弧等离子体点火器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等离子体点火器可以产生高温等离子体射流来提高点火效率,点火器的特性决定着等离子体点火的效果。笔者利用建立的实验测量系统,测量了不同点火器电极间距和介质气体流量下等离子体点火器的特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电极间距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维持电压过大而使放电变得困难且放电稳定性降低;点火器极间电流随介质流量的增大逐渐变小;点火器射流长度随介质流量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5.
弓网电弧等离子体具有高温度、高能量的特点,对高速铁路弓网电接触的性能造成了威胁。基于弓网电弧模拟实验平台,利用光谱诊断法对弓网电弧等离子体进行研究。对辐射的主要特征谱线进行标识和归属,并计算弓网电弧等离子体的激发温度、转动温度、振动温度和电子密度。此外,还研究了电源输出电流对激发温度和电子密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弓网电弧等离子体对接触网铜导线和浸金属碳滑板强烈的烧蚀作用会产生丰富的铜原子谱线、铁原子谱线和CN B2∑+→X2∑+谱线。同时,基于Boltzmann斜线法,发现了弓网电弧等离子体激发温度随电流的增加而增加。通过拟合电弧等离子体中CN B2∑+→X2∑+谱线,可知在30A电流条件下,弓网电弧等离子体的转动温度和振动温度分别达到6 800K和9 000K。最后,讨论了特征谱线的展宽机制,并利用Cu I 521.82nm谱线,探讨了弓网电弧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随电流的增加而上升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电弧基本理论,对银基触头材料开断电阻性负载的电弧电压及燃弧时间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开断电流越大,燃弧时间越长,电弧电压的变化遵循交流电弧的伏安特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电弧在多纵缝灭弧室中运动和熄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国产CJ20-40接触器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多种结构的触头灭弧系统,用积分布程法计算了触头区域的吹弧磁场,通过试验得到了电弧在各种结构下的重燃率,研究了在不同的自励吹弧磁场作用下,多纵缝灭弧室的缝宽,缝数对电弧运动和熄灭的影响,确定了CJ20-40接触器的最佳触头灭弧系统。  相似文献   

18.
真空电弧电压与电弧形态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可拆卸式真空灭弧室中对平板式电极进行了试验,通过高速电荷耦合器件(CCD)摄像机拍摄的电弧形态照片及示波器记录的电弧电压波形,研究了真空电弧的电弧电压与电弧形态的关系。作为对比,也对杯状纵磁触头进行了一些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