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短程蒸馏条件对废润滑油再生馏分色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云  董玉  张贤明  陈国需 《化工进展》2014,33(5):1312-1316
通过调节刮膜式分子蒸馏操作参数,考察了不同类型废油再生产品透光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一级再生油的透光率下降,二级再生油的透光率上升,废内燃机油的操作温度应控制在225℃左右,废液压油的操作温度应控制在210℃左右,废混合油的操作温度应控制在215℃左右为最佳;真空度升高,一级再生油的透光率上升,二级再生油的透光率下降,废内燃机油的真空度应控制在12Pa左右,废液压油的真空度应控制在18Pa左右,废混合油的真空度应控制在16Pa左右为最佳;进料流量增加,一级、二级再生油的透光率均缓慢下降,因此应尽量维持较低流量。  相似文献   

2.
吴云  张贤明 《应用化工》2015,(4):775-778
采用两级短程蒸馏考察工艺参数对废油再生馏分粘度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一级操作温度的升高,一级馏分的粘温性能呈下降趋势,二级馏分的粘温性能呈上升趋势,废内燃机油、废液压油和废混合油的一级温度应分别控制在221,213℃和216℃左右;随着一级真空度的升高,一级馏分的粘温性能呈上升趋势,二级馏分的粘温性能呈下降趋势,废内燃机油、废液压油和废混合油的一级真空度应分别控制在15 Pa和17 Pa左右为宜;随着处理流量的增加,两级馏分的粘温性能和收率均呈下降趋势,因此,应在不影响产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维持较低流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高温焙烧提高膨润土活性并用于对废液压油的脱色。结果表明,膨润土的最佳焙烧工艺条件为:焙烧温度450℃、焙烧时间2h。改性膨润土对废液压油吸附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改性膨润土添加量为15%,脱色温度为90℃,真空脱色时间为2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再生油脱色率达94%,对工业废液压油的脱色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糠醛精制和金属钠法精制两种废润滑油回收工艺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影响因素温度和剂油比或金属钠/废润滑油量对油品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两种方法回收废润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如下。糠醛精制:剂油比1.5、精制温度80℃;金属钠法精制:金属钠/废润滑油量0.01,精制温度130℃。并在各自最佳工艺条件下对废内燃机油进行了回收实验,结果为:在糠醛精制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回收的废内燃机油的黏度指数为116.1,色度为1.5,凝点为-20℃,残碳为0.494%,收率为86.08%。在金属钠法精制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回收的废内燃机油的黏度指数为110.3,色度为3.0,凝点为-17℃,残碳为0.591%,收率为90.55%。回收后的油品经添加适当的添加剂调和后可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废内燃机油传统脱酸法中乳化现象严重、废液多、脱酸率低的问题,本研究将超声波技术应用于废内燃机油的脱酸过程。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质量浓度58%的明矾1. 5 g和质量浓度为1. 8%的二乙胺40 g组成复合脱酸剂,具有良好的脱酸效果,脱酸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较佳工艺条件是:脱酸温度50℃,超声功率800 W,脱酸反应18 min,静置分层1. 5 h,此条件下废内燃机油的脱酸率可达88. 20%。  相似文献   

6.
为了将铝箔行业用过的含轧制油的废硅藻土综合利用,通过对多种油回收方法比较及硅藻土再生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减压蒸馏方式油回收率最高,在真空度0.095,蒸馏温度240℃条件下,吸附油回收率达33%;通过红外分析,结果符合矿物油特征。将蒸馏后的硅藻土在800℃高温下煅烧,得到再生硅藻土,回收率达到58.68%。  相似文献   

7.
采用50 nm有效过滤精度陶瓷膜管处理废切削液,考察了处理效果、最佳操作参数、最高浓缩比以及清洗再生率。结果表明,50 nm陶瓷膜处理废切削液,油含量去除率高达99.98%,悬浮物的去除率为100%,浊度的去除率为99.92%,且其最佳操作参数为50℃、200 k Pa跨膜压差、1 m/s膜内流速,在此操作条件下最高收率可达90%以上,使用清洗剂对切削液污染膜管进行再生,多次平均再生率高达93.53%。  相似文献   

8.
采用减压膜蒸馏法处理模拟的苯胺废液,考察了料液的温度、pH、流量和冷侧真空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装置运行的优化条件是:料液的pH为9,温度为35℃,体积流量为20 mL/min,冷侧真空度为95 kPa,在此条件下,应用减压膜蒸馏法处理苯胺质量浓度为400mg/L的废液,去除率可达98%以上,膜通量可达到39.71 g/(m.2h),处理后废液苯胺的质量浓度可降至4.82 mg/L,可满足GB 8978-1996三级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9.
淬火油劣化变质后排放处理难度大,一般通过再生处理延长使用期。对劣化淬火油进行两次混凝-活性炭吸附辅助再生处理,帮助降低劣化油中的杂质,并通过实验找到二次混凝-吸附的药剂配方及其最佳反应条件。实验得出,二次混凝的最佳工况条件为:最佳投药量2%和10%,最佳反应温度75℃和80℃,最佳搅拌时间8min和10min;吸附的最佳工况条件为:最佳投药量10%~14%,最佳反应温度100~110℃;最佳反应时间45min。再生处理后,油品的吸光度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0.
我厂妥尔油减压连续精馏装置的真空形成系统(抽真空系统),是采用杭州真空设备厂生产的X型喷射泵(如附图所示)。经过3年多的使用,真空度由原来的133~267Pa降到666~800Pa,而且经常会出现周期性的真空波动现象,真空度降至2400Pa左右,10分钟左右出现一次,严重影响日产量和分馏产  相似文献   

11.
吴云  董玉  张贤明 《化工进展》2014,33(9):2489-2494
通过将三乙烯四胺与氢氧化钾进行复配的方法,筛选得到一种适用于废液压油絮凝脱色的复配型絮凝剂。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复配型絮凝剂的脱色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型絮凝剂,复配型絮凝剂处理后的油液出现了明显的分层沉淀现象;当复配型絮凝剂总用量为6%、反应温度为50℃、搅拌速度为800r/min、沉降温度为60℃、沉降时间为12h时,絮凝脱色效果最佳。在该反应条件下,废液压油脱色率可达到94.76%,部分性能指标可超越MVI W-300型基础油的技术标准,废液压油回收率可达83.5%;分析认为,复配型絮凝剂能够通过氢键、电性中和等机制增强絮凝剂对油液中大分子显色物质的捕集作用以及对胶体颗粒的脱稳凝聚作用,以提升絮凝脱色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玫瑰鲜花用水蒸气蒸馏提取玫瑰油后,玫瑰花渣中还残留相当多的玫瑰精油。新鲜的玫瑰花渣经离心脱水后,用有机溶剂浸提,经浓缩、纯化,得到浓缩液,然后用分子蒸馏分离,可将花渣中残留的玫瑰精油提取出来。分子蒸馏采用二级蒸馏法。分子蒸馏脱除残留溶剂时,预热温度40℃,真空度10Pa,蒸馏柱温度45℃,蒸馏速度1.0mL/min,刮膜机转速300r/min;分子蒸馏脱除高分子物质时宜采用预热温度60℃,冷却温度25℃,蒸馏柱温度120℃,真空度1.0Pa,蒸馏速度1.0mL/min,刮膜机转速300~350r/min。  相似文献   

13.
预酯化-酯交换法利用餐饮废油脂制备生物柴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酸值餐饮废油脂和乙醇为原料,采用预酯化-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第一步为预酯化反应,控制反应温度为70℃,最佳条件为:催化剂加入量为4%,反应时间为90min,带水剂加入量为10%,乙醇加入量控制在醇酸摩尔比为6∶1,可使油脂酸值降至4mg KOH·g-1以下,满足酯交换反应要求。第二步为酯交换反应,最佳条件是:醇油摩尔比为8∶1,碱性催化剂加入量为0.8%,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30min。本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转化率高,反应条件温和,清洁环保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赵健  董航  付小明  雷启盟 《化工学报》2017,68(12):4882-4891
将失流点以下的含蜡原油看作是多孔介质体系,以附加比热容法描述蜡的结晶潜热,动量源项方法表征蜡晶网络结构对液态原油的流动阻力,基于有限体积法数值模拟含蜡原油的冷却胶凝过程。结果表明:传热机制和边界条件主导了凝油结构的演变进程。在自然对流作用下,凝油最先在罐底和罐壁所包围的区域内产生,且其始终是罐内胶凝最严重区域。罐顶最先形成完整的凝油层,其发展先后经历了慢速增长和快速增长两个阶段,且其凝油层厚度逐渐趋于均匀分布;其次是罐底,其发展过程与罐顶相反;最后是罐壁,其凝油层的演变具有从罐底沿罐壁向罐顶推进的特点。罐内对流越强,罐顶凝油层的增长速率越缓慢,罐底凝油层的增长速率越快。基于温度场及凝油结构的演变规律,可以将含蜡原油的冷却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自然对流占主导的第1阶段,导热逐步取代自然对流的第2阶段,及以导热为主导机制、边界条件调控下的第3阶段,同时给出了不同阶段原油温度分布和散热损失规律的细节。  相似文献   

15.
氧化铝有机纳米流体的流动传热基础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勋  俞小莉  吴俊 《化工学报》2009,60(1):35-41
以氧化铝为纳米粒子、丙二醇和水为基础液体制备了氧化铝有机纳米流体,分别测量了它的沸点、热导率、比热容和黏度。以1%~5%(体积分数)的氧化铝纳米流体作为冷介质,测试了在车用机油冷却器中的传热系数和流动阻力。试验结果表明,纳米粒子能够显著强化基础液体在机油冷却器中的换热能力,粒子体积分数和流体温度是影响纳米流体热物性的重要因素。氧化铝纳米流体的沸点高于120℃,比热容随体积分数增加而降低,热导率、黏度和在机油冷却器中的传热系数均随粒子体积分数的增加而提高。在试验Ⅱ中,5%(体积分数)纳米流体的平均传热系数比基础液体提高了124.56%,而流动阻力增幅较小。  相似文献   

16.
王景峰  胡宏 《河北化工》2013,(7):29-31,67
磷尾矿主要来自选矿提取磷精矿以后剩下的尾矿渣,属工业固体废弃物,长期未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利用,严重污染了环境,并浪费了资源。磷尾矿的主要成分为白云石。通过对磷尾矿的热分解研究,确定了分离得到MgO和CaO的最佳工艺条件: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煅烧不同时间,测得尾矿完全热分解温度为950±10℃,温度变化区间为920~950℃;通过产物活性测定、碳化法得出分离MgO和CaO的最佳热工温度为800℃,最佳煅烧时间为5 h。  相似文献   

17.
油页岩半焦热解特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热重分析仪对油页岩半焦热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综合考虑制取半焦所获得的页岩油品质、半焦成分、发热量和循环流化床设计,认为干馏温度介于500~600℃为宜;干馏度对半焦热解初析温度和低温段热解过程有影响,但对高温段热解影响不明显,高温干馏所制取的半焦其热解过程包含于低温所制取的半焦热解过程中;随升温速率的提高,相同温度下的半焦热解度降低,当升温速率超过40℃•min-1后,升温速率对半焦热解过程影响不大;最后采用Coasts法计算了油页岩半焦热解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可供数值仿真和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焕卫 《化工学报》2017,68(1):50-56
为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提升低品位余热的品质,实现能量梯级利用,针对燃气机热泵系统开展了制冷性能实验及余热驱动的有机朗肯循环理论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燃气机热泵系统制冷量、发动机余热以及发动机一次能耗均随燃气发动机转速升高而增大;性能系数(COP)及一次能源利用率(PER)随蒸发器进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随发动机转速升高而降低。COP和PER分别高于6.0和1.1。在蒸发温度60~86℃范围内,以R245fa作为有机工质的有机朗肯循环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效率为7.39%~10.95%,热力学第二定律(火用)效率为42.65%~52.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