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晓玲  袁勇  曹新峰  王明亮 《聚氯乙烯》2010,38(7):12-14,17
分别介绍了固碱干燥工艺及变温吸附工艺脱除氯乙烯单体中水分的机制和工艺流程,并比较了2种工艺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变温吸附工艺的脱水效果优于固碱干燥工艺,且生产连续性更好,吸附剂使用周期长,但对原料气的压力和各工序的温度要求较严格。  相似文献   

2.
赵蓉  周少奇  伍志研 《水处理技术》2012,38(4):118-121,125
结合广州市猎德污水处理厂A+A2/O工艺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其脱氮除磷参数调控和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首先考察了冬天低温条件下的脱氮除磷效果,然后经过不同混合液体积回流比和污泥体积回流比的运行分析,得到适合工艺运行的最佳值,分别为100%和100%,还对其它参数调控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对工艺整体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得到良好的结果。证明A+A2/O工艺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淼  连军锋  江冲  孙龙  朱易春  曾媛 《水处理技术》2020,46(8):13-16,28
针对水环境中存在的天然有机物(NOM),经过消毒工艺会产生消毒副产物(DBPs)的情况,叙述了UV/H_2O_2和BAC的工艺现状及其作用原理、UV/H_2O_2-BAC联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和DBPs的控制效果,总结了对该联合工艺的现存问题和发展趋势。认为UV/H_2O_2-BAC联用工艺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和DBPs的控制效果,UV/H_2O_2和BAC之间存在某种协同作用,使得UV/H_2O_2-BAC联合工艺的处理效果大于2种单独工艺之和,降低了水处理厂运行成本,改善了出水水质。UV/H_2O_2-BAC联用工艺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仍存在较多空白,需要研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UV/H_2O_2-BAC联合工艺的研究与改进,可以为未来各种水源水的处理提供的一种重要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高杰 《辽宁化工》2014,(8):984-986,988
采用混凝和氧化相结合的方法对色度较高的含有碱性品红的印染废水进行了脱色处理,研究了工艺条件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废水脱色率可达95%,C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该方法工艺简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氯酸钾冷冻工艺条件,与蒸发结晶工艺比较,该工艺国内首家采用先进螺杆压缩机技术和母液预冷却工艺,节约能源收到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比研究AAO与OAO工艺,考察了2种工艺在不同有机负荷和碳氮比的条件下,对焦化废水中CODCr、氨氮、总氮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AAO与OAO工艺均对焦化废水表现出良好的有机物和氮类物质去除效果,废水中所含难降解物质的比例和碳氮比是决定2种工艺处理效果优劣的关键,难降解物质比例高或碳氮比低的焦化废水适合采用AAO工艺处理,难降解物质比例低且碳氮比高的焦化废水适合采用OAO工艺处理。  相似文献   

7.
序批式反应器工艺(SBR)是国内外常用污水处理工艺。通过调试和管理运行法国一座新建小型SBR生活污水厂,研究了SBR工艺处理效果。分析得出该工艺对COD和氨氮降解效果较好且稳定,污泥回流系统促进除磷效果,COD、磷酸盐、氨氮、SS去除率分别为92%、71%、90%、87%。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T)和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对2种工艺的直接投资成本、出水水质与处理效果、直接运行成本及运行管理与设备维护进行了分析比较。在实际运行中,2种工艺出水都可达到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CAST工艺在投资成本和直接运行成本,运行管理和设备维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MBR工艺处理效果和出水水质优于CAST工艺。  相似文献   

9.
尹军  刘亮  王旭  解艳萃  赵可 《辽宁化工》2010,39(1):19-22
介绍了腐殖活性污泥处理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对在SBR工艺及投加腐殖土填料形成腐殖活性污泥的SBR工艺降解污染物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投加腐殖土填料对SBR工艺去除COD的效果没有明显影响,但可缩短COD的降解时间;投加腐殖土填料的SBR反应器对N和P去除效果明显优于普通SBR工艺。  相似文献   

10.
王文光  苑亮  王楠 《辽宁化工》2011,40(10):1041-1043,1061
介绍了大连凌水河污水处理厂CAST工艺设计参数和工艺特点,实际运行中进出水水质情况及运行效果。分析了CAST工艺的进水方式、曝气量、污泥浓度等运行参数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凌水河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结果表明,CAST工艺对城市污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出水指标稳定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用于医疗领域的塑料的特点、要求、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并根据人体的九大系统即循环、呼吸、消化、泌尿、运动、生殖、内分泌、神经和感觉系统 ,以及护理专科中使用的塑料类医疗器械等情况分类介绍  相似文献   

12.
羧基丁腈橡胶的硫化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无硫硫化体系、低硫高促进剂硫化体系、普通硫黄硫化体系、过氧化物硫化体系、金属氧化物硫化体系和硫黄/金属氧化物硫化体系对羧基丁腈橡胶(XNBR)进行了硫化,研究了XNBR的硫化性能、物理机械性能、耐老化性能、压缩永久变形和耐油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普通硫黄硫化体系、硫黄/金属氧化物硫化体系所得到的XNBR硫化胶的综合物理机械性能较好;用无硫硫化体系、低硫高促进剂硫化体系和硫黄/金属氧化物硫化体系所得到的XNBR硫化胶的耐老化性能较好;用硫黄/金属氧化物硫化体系所得到的XNBR硫化胶的耐磨性、压缩永久变形较好;用普通硫黄硫化体系和硫黄/金属氧化物硫化体系所得到的XNBR硫化胶的耐油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3.
可燃液体贮罐区消防设计见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消防冷却水系统和泡沫消防系统的组成,特别是对消防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如系统形式选择、系统调试、系统防超压、系统排空、系统参数选用、消防设备和建构筑物布置、消防器材设置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离子膜烧碱装置中的复杂控制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金辉 《辽宁化工》2001,30(12):550-552
离子膜烧碱装置的控制系统比较多,比较复杂,本文介绍了其中的程序控制系统,再生用纯水流量控制系统,进电槽盐水流量控制系统,进电槽纯水流量控制系统,氯气-氢气压力控制系统几个复杂控制系统及其仪表选型。  相似文献   

15.
针对石化行业日益严重的安全管理和事故应急处置问题,提出了一套集成化的企业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以安全标准化管理规范为理论框架,覆盖DCS、消防、可燃气体探测、环境污染检测、气象、视频监控及厂区地理信息等系统,实现集成化监控与预警,围绕风险和危险源,主动规划并推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健康(H)、安全(S)、环保(E)三大主题的全过程闭环管理。该系统已经在国内各大石化和化工企业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尤子敬 《辽宁化工》2009,38(11):820-821
采用由预处理系统、生物处理系统、深度处理系统、污泥处理系统组成的污水处理系统组合单元处理污水,工艺方案合理,可生化性好,运行操作方便,无刺激气味气体逸出,处理后的水质能达到设计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安全联锁系统的可靠性及可用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论述安全联锁系统几种典型的系统结构及不同系统结构的可靠性及可用性分析,指出工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安全联锁系统的可靠性及可用性与系统结构的关系,以获得最佳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18.
改进型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变工况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具有变工况间歇性工作特点,为提高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的使用时间,获得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的最佳变工况工作特性,提出了改进太阳能蓄热水箱流程,并在建立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热力学模型基础上,选择新型环保制冷剂R161为工质研究了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变工况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与传统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相比,所改进的太阳能蓄热水箱结构增加了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工作时间和系统制冷效率,系统工作时间延长12.5%,系统提前2 h开始工作,系统的制冷效率提高8.5%。该研究结果可为改进型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重卡变速箱的水性涂料喷涂工艺方案、前处理系统、输调漆系统、喷涂系统、人工喷涂系统、喷漆室系统和烘干系统的特点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魏巍  陈群  任建勋 《化工学报》2013,64(6):1934-1938
在流体导热系统的基础上,引入热功转换子系统,构造了一种温差驱动型自反馈对流换热系统。它可以在无外界机械能输入的情况下,利用换热过程中的温差将部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流体流动,达到强化换热的目的。通过最小火积耗散热阻原理优化了流体的对流换热过程,获得了给定条件下对流换热性能最优的速度场和温度场。结果表明:对于本文算例,自反馈系统的换热性能可达同边界条件下的纯导热系统的10倍,自然对流换热系统的8.4倍,验证了温差驱动型自反馈对流换热系统可以实现强化传热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