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晶丹  丁国良  吴伟  高屹峰  宋吉 《电器》2013,(Z1):578-584
本研究基于CFD模拟的方法设计了适用于5mm管翅式换热器的翅片结构。根据设计结果,对11个5mm管翅式换热器进行了实验测试,并根据所得实验数据,开发了能够预测5mm管翅式换热器的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换热量随翅片间距的增加而减小,且比7mm管或更大管径换热器更明显;翅片底部出现水桥,而在7mm管或者更大管径换热器中不曾出现。根据实验数据开发的预测5mm翅片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j因子关联式,误差在±20%以内。  相似文献   

2.
家用冰箱蒸发器采用不同的换热管管径,对换热器单体换热性能以及冰箱整机性能均会产生差异.对风冷冰箱翅片蒸发器在不同风速以及不同质量流量下,换热管管径与蒸发器换热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换热器性能测试台对5 mm/6.35 mm/8 mm管径在不同风速下的换热系数、换热量、压降损失等性能参数进行对比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系统质量流量为0.5 g/s、风速为1.6 m/s时,6.35 mm管径蒸发器具有较优的换热性能,较5 mm管径提高9.7%,较8 mm管径提高7%.  相似文献   

3.
家用冰箱蒸发器采用不同的换热管管径,对换热器单体换热性能以及冰箱整机性能均会产生差异.对风冷冰箱翅片蒸发器在不同风速以及不同质量流量下,换热管管径与蒸发器换热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换热器性能测试台对5 mm/6.35 mm/8 mm管径在不同风速下的换热系数、换热量、压降损失等性能参数进行对比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系统质量流量为0.5 g/s、风速为1.6 m/s时,6.35 mm管径蒸发器具有较优的换热性能,较5 mm管径提高9.7%,较8 mm管径提高7%.  相似文献   

4.
家用冰箱蒸发器采用不同的换热管管径,对换热器单体换热性能以及冰箱整机性能均会产生差异.对风冷冰箱翅片蒸发器在不同风速以及不同质量流量下,换热管管径与蒸发器换热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换热器性能测试台对5 mm/6.35 mm/8 mm管径在不同风速下的换热系数、换热量、压降损失等性能参数进行对比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系统质量流量为0.5 g/s、风速为1.6 m/s时,6.35 mm管径蒸发器具有较优的换热性能,较5 mm管径提高9.7%,较8 mm管径提高7%.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Φ7蒸发器部件与Φ5蒸发器部件的流路对比,实验匹配,详细阐述了Φ5管代替Φ7在空调匹配上实验过程,最终实现Φ5管空调达到Φ7管空调效果。通过实验得出,在相同走管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小管径能力的相符,最终达到降成本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翅片管换热器是制冷空调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换热器型式,缩小换热器管径可以有助于提升翅片管换热器的性能,缩小体积、降低成本。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小管径翅片管换热器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换热管细径化的原因,分析了使用小管径铜管的优点;调研了换热管细径化对空调器整机性能的影响,以及对换热器制造加工的影响;介绍了适用于小管径翅片管换热器的翅片设计技术和适用于小管径翅片管换热器的分配器开发技术。最后总结了采用小管径换热器的空调器整机研发方案。  相似文献   

7.
将现有窗式空调器中蒸发器和冷凝器常用的直径7mm及以上的内螺纹铜管改为5mm内螺纹管,可以显著节省材料,但为了避免性能的下降必须对于空调器重新进行优化设计。本文提出基于换热器仿真与优化软件与系统仿真软件,通过适当增加换热器流路、对流路进行优化布置,以提高5mm铜管窗式空调器性能的优化设计方法。对于一个窗式空调系统的设计实例表明,采用本文的优化设计方法,在明显节省换热器成本的同时,5mm铜管窗式空调系统制冷量与EER能达到原有7mm铜管机型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文中在压缩机型号相同、毛细管节流长度和形状不变、室内换热器及室外换热器的几何结构尺寸一样的情况下,对室内、外侧铜管套翅片换热器的流路布置进行了分析和优化.根据实验测试数据表明:室内、外换热器做蒸发器时采用顺流,做冷凝器时采用逆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换热器的效率和热泵系统的性能,使得单冷空调能效更高,该设计分析为铜管套翅片式空调器性能研究、提高能效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模拟研究了两种换热流路结构的波纹翅片换热器的换热与阻力特性.模拟结果表明换热器A的换热量略大于换热器B换热量,而换热器A制冷剂侧阻力却远大于换热器B制冷剂侧阻力.综合来看,换热器B流路优于换热器A流路.因而优化流路结构对强化换热器换热和平衡阻力压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军 《家电科技》2006,(8):45-48
通过对制冷循环分析,提出空调节能的途径:采用高效压缩机,使得压缩过程接近等熵压缩;降低冷凝温度和冷凝压力;提高蒸发温度和蒸发压力;采用膨胀装置利用节流过程制冷剂的压差;降低蒸发和冷凝过程的传热温差,并且降低蒸发器的传热温差比降低冷凝器的传热温差效果更明显。本文还从换热器流程的优化、传热管的变化和翅片开缝位置的确定方法等方面介绍了空调换热器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1.
周杏标 《电器》2012,(Z1):487-491
作为一种环保制冷剂,R290具有温室效应指数(GWP)小的特点,适合应用于房间空调系统。制冷剂替代的同时,必须要保证旋转式压缩机滑动部(尤其是轴承)的润滑状态良好,以避免发生咬合,甚至磨损。为了确保轴承的可靠性,传统的方法是保证油池温度与冷凝温度的温差大于零。这是保证最小安全粘度的替代措施,以确保足够的轴承油膜厚度。本文基于轴承油膜厚度计算理论,介绍了一种高背压R290旋转式压缩机最小安全粘度的确定方法,找出轴承润滑最恶劣的工况。  相似文献   

12.
高斌  陈振华  高强 《电器》2012,(Z1):492-497
在当前制冷剂的替代进程中,R290(丙烷)作为自然工质,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被看成是长远的替代制冷剂。本文简要介绍了R290作为制冷剂的特点及相关的标准要求,基于一款1HPR290变频空调系统,对比了使用单缸及双缸旋转式压缩机的匹配结果,并通过试验测试,研究了制冷剂充注量与空调系统能力与能效的关系,最终,结合制冷剂充注量的要求,重点分析了R290空调对压缩机结构与传统制冷剂的要求的差异,提出了R290制冷剂旋转式压缩机结构设计的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13.
关婷婷  余勇  王永涛 《电器》2012,(Z1):241-244
壁挂式空调送风机系统结构紧凑,影响其性能的因素很多,包括蒸发器布置、蜗舌间隙及尺寸以及风道型线等。本文采用送风机相似设计理论和CFD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壁挂式空调送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取得了好的效果,设计精度高,开发周期短,表明该方法是壁挂式空调开发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盛建魁 《电器》2012,(Z1):329-334
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STM32微控制器的移动空调直流变频器矢量控制方案。该方案基于磁场定向控制算法(简称FOC),采用三电阻采样和龙伯格状态观测器。通过SVPWM波控制IPM功率模块驱动压缩机平稳运行,减少了移动空调微型压缩机转矩脉动大的问题。实验证明,该控制器变频调速平稳、振动小,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熊立贵 《电器》2012,(Z1):216-220
本研究通过对家用空调结构优化设计,提高内机循环风量,以及对蒸发器结构优化,输入输出管采用多进多出管,使制冷剂流入、流出均匀,大大提高空调制冷能力和能效。  相似文献   

16.
李建周  何世宗  涂岩亮  王震  韩波  周文柱 《电器》2012,(Z1):118-121
本文针对某品牌BC/BD-100DT型号的直冷式冷冻箱的节能改造进行技术研究。节能改造的方法是通过优化蒸发器设计来改善箱内温度的梯度分布,通过优化冷凝器结构设计来实现具有液体过冷的循环并增大单位制冷量,通过优化回气管换热器来确保制冷剂灌注量的准确性,通过温度控制器的合理布置以得到合理的压缩机间歇开停比等手段。在不改变压缩机规格型号和箱体结构的前提下,改造后直冷式冷冻箱能耗降低10%。节能改造的技术研究对高效节能冰箱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跃辉 《电器》2012,(Z1):255-263
本文介绍了离子发生器的概况和原理,阐述了如何在设计中对离子发生器进行合理选型,并提出如何控制离子浓度的方法,同时提出对离子发生器罩进行优化改良并应用于实际空调生产中。  相似文献   

18.
李峰  覃兴文  汪年结  徐博  张子琦  陈江平 《电器》2012,(Z1):314-317
本文对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在家用空调中的应用进行了实验研究。对于相同的迎风面积,新型样件的内容积比传统微通道换热器降低了71%,系统充注量可降低28.3%,且系统性能基本保持不变。通过估算,若此新型微通道换热器用于R290空调系统,并结合压缩机小型化和润滑油改进,有望将R290系统充注量降低到150g左右,可以满足欧盟IEC标准,使该状态下的R290空调达到无限制使用的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严瑞东  徐博  陈江平  李峰  汪年结 《电器》2012,(Z1):305-309
为了研究微通道换热器的在家用空调中使用时的分液问题,本文通过R22家用空调系统的标准性能实验台,对四种流程数不同的微通道换热器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时,温度分布均匀性和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微通道换热器在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时,温度分布不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别达到7.3%和3.5%。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作蒸发器使用时集流管内流体的流型为分层流,并结合实验数据说明分层流是导致分液不均的原因之一,提出改善分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徐庆 《电器》2012,(Z1):631-635
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技术不但能够降低系统成本,而且能够增加系统的可靠性。为实现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的运行,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滑模观测器的非线性速度/角度估算方法,基于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根据实测电流与估算电流之间的误差构成滑模面,将反电动势估算值反馈引入电机电流观测中。为简化调速系统的硬件结构,我公司设计了一个截止频率可随转速变化的低通滤波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