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场雷达在2000年战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外军一直很重视发展战场雷达系统,目前已普遍装备使用。为了满足2000年空地一体作战的要求,外军正在积极研制技术先进、能完成纵深侦察任务的战场雷达系统。本文主要介绍美、苏、英、法等外军2000年战场雷达系统,并重点详细介绍其典型型号的组成、作战性能及其所采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地空导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一种新式防空武器系统。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苏、英和瑞士等国,利用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研制这种武器系统的技术原理,先后研制成了各自不同形式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并相继装备了部队。在研制试验和部队实弹训练中,证明这是一种命中精度高、杀伤威力大的武器系统,只是还没有用于实战检验。1957年10月,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进行国防建设的“国防新技术协定”。其中,在地空导弹方面,苏联允诺向中国出售萨姆-2地  相似文献   

3.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美,英三国曾多次商讨在西欧开辟第一战场,共同打击希特勒德国的问题。几经周折,直到1943午12月1日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上,才最后达成协议,确定开辟第二战场的目期不迟葫于1944年5月初,届时苏军将发动大规模进攻相配合。1943年12月7日,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盟军最高司令、统一指挥盟军在西欧的登陆作战,并在伦敦中郊的布歇公园区设立了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  相似文献   

4.
1942年年底,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取得了辉煌胜利,并开始转入战略反攻。德军被迫从西欧和北非地区抽调兵力加强苏、德战场,从而给在北非地区作战的美、英军造成了有利条件。在1943年1月召开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英、美两国决定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登陆作战,以打通地中海航线,迫使意军投降,并为尔后向中欧和东南欧各国推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高伟川 《兵器》2008,(2):51-59
1937年10月~1941年6月是抗日战争最艰苦、最缺乏援助的阶段:德国已基本停止了对华军火供应,其他西方列强的对华援助也微不足道。而此时的中国军队却有近40个步兵师装备了苏制火炮.近50个步兵师装备了苏制枪械.主力炮兵及坦克装甲部队的装备几乎全是苏联的。苏联不但为这些枪炮提供了大量弹药.还为中国军工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巨大援助。  相似文献   

6.
现代步兵战车及其它轻型装甲车辆的发展一、现代步兵战车的发展步兵战车是协同主战坦克作战的主要战斗车辆,主要用于击毁敌轻型装甲车辆、步兵反坦克武器,低空飞行目标和有生力量。它的发展一直受到各国的重视。现代步兵战车主要以苏、美、英、德几个国家为代表。 1.苏联发展了装有独特武器的3型步兵战车苏联现装备的主要是1与2型步兵战车。1990年5月,苏联正式展出了3型步兵战车(图4)。该车乘员5  相似文献   

7.
据美刊《防务电子》1979年6月号刊报道,美国虽然是世界上主要军火商,但是据美国参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最近报告,在向第三世界销售地空导弹,苏联是名列前茅的。在六年时间里,美国向第三世界销售了6240枚导弹,而苏联则推销了15745枚。英、法、西德和意四国合计只出售了1065枚。大部分地空导弹是卖给中东,北非一些国家,苏联在这些国家销售了14000枚,美国是5315枚,欧州诸国则是490枚。  相似文献   

8.
履带竞速     
《兵器知识》2011,(12):23-26
<正>当1945年苏联红军坦克碾碎了德军在柏林的最后防线时,柏林周边虎视眈眈的美、英坦克其实就已经把炮口对准了苏联。从易北河畔的弹冠相庆到两强冷战,一切都转换得那样迅速。苏、美以T-34和M4为基础发力,在40多年里,掀起了T-54/55、T-62、T-64、T-72、T-80与M47、M48、M60、M1、M1A1坦克竞速的陆地狂飙。  相似文献   

9.
发展概况红外技术在军事上最初得到应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典型产品有德国研制的红外通讯和步枪红外瞄准具等主动式系统。战后,美、苏、英、法、西德、瑞士、瑞典、日本、荷兰、意大利、加拿大、以色列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开始进行红外军事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美国一直居于技术上的领先地位。1956年芝加哥大学制造出世界第一台 AN/AAS-3前视红外系统。  相似文献   

10.
<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今天的人们回首二战,苏、德战场是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作为二战最主要的战场,苏联取得的战绩最大,付出的牺牲最重。任何人,无论他属于那个阵营,基于何种立场,只要他站在相对客观公正的角度,都会承认苏联红军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然而,同样不容否认的是,在血火交融、英雄万千的苏、德战场,还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软骨头和卖国贼,他们卖身投靠德寇,甘为驱  相似文献   

11.
陈霞  杨建林 《轻兵器》2006,(3):9-12
二战后的苏/俄冲锋枪当今世界恐怕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冲锋枪的设计和制造方面积累的经验能超过苏联/俄罗斯。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仅1941年式什帕金冲锋枪(俗称波波莎冲锋枪)就生产了超过500万支,投入战场后令敌人闻风丧胆。当时苏联红军的装备体系中不仅每个步兵连中有一个排全部装备冲锋枪,其他军种部队的军士、驾驶员以及后勤人员也都配发了冲锋枪,  相似文献   

12.
黄山伐 《兵器》2008,(11):61-63
二战期间G-5不仅在苏军中服役.也在其他一些国家使用.甚至包括苏联的敌人。 西班牙:内战中的“处女秀” 1936年6月西班牙内战爆发。西海军效忠左翼的共和政府.拥有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潜艇等主力舰.唯独没有鱼雷艇。为夺取制海权.叛乱的西班牙国民军首领佛朗哥向意大利和德国求援.要求得到摩托鱼雷艇等特攻船只.以抗衡政府共和军的海上优势。  相似文献   

13.
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紧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开始研制火箭和导弹,不过当时仅限于小型探空火箭和战术导弹。1958年戴高乐上台后,考虑到美、苏核武器的发展,深感依赖美国的“核保护伞”已不可靠,美国绝不会冒着本国被摧毁的风险来帮助“欧洲盟国”抵御苏联。为保卫自己的安全,法国开始发展自己的战略核导弹;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导弹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坦克和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出现,迫使人们想出许多办法进行反坦克和防空。开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加大枪的口径,从6.5~8毫米增加到12毫米以上,提高枪弹的威力。于是出现了各种反坦克枪、平射大口径机枪、高射机枪、高平两用大口径机枪等,如英国14毫米博爱式反坦克枪、苏联14.5毫米西蒙诺夫反坦克枪、德国13.2毫米1918式反坦克枪、美国12.7毫米 M2式勃朗宁机枪、苏12.7  相似文献   

15.
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上,地雷、路边炸弹和简易爆炸装置(IED)已经成为装甲车辆的最大威胁。自2007年至今,美国陆军的一项重大装备采购计划十分引人注意,那就是防地雷反伏击车(MRAP)计划。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美、英等国紧急需求几千辆防地雷车,这既说明了对这类车的重视,也说明确实是战场形势所需。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10月7日凌晨,俄罗斯位于里海的作战舰艇向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组织"发射了巡航导弹,这是俄罗斯首次实战使用巡航导弹,成为继美英之后第三个在战场上使用此类武器的国家。那么,此次俄罗斯巡航导弹打击行动有哪些特点?原因又是什么?对叙巡航导弹打击情况行动组织应叙利亚总统打击IS恐怖组织的请求,俄罗斯自本年度8月中旬起,在叙利亚境内集结了包括苏-24M战斗轰炸机、苏-25强击机、  相似文献   

17.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参加这次仪式的有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还有5家通讯社,即美联社、合众社、国际新闻社、路透社和中央通讯社,代表中国中央通讯社的是来自香港的年轻记者曾安波。  相似文献   

18.
<正> 前言 法西斯德国在1941年6月入侵苏联,迫使苏联于同年8月间将哈尔科夫和斯大林格勒等十余个地区的坦克工厂及有关协作厂匆忙迁往乌拉尔后方。1941年至1942年间,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的失利状态,使其认识到坦克不仅要具有能压倒敌方坦克的优越战斗  相似文献   

19.
自从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美、苏等国不惜花费大量美元和卢布来研制一次使用的运载火箭,并把仪器和宇航员送入高空。美国到1978年底已经发射了839枚运载火箭。到1977年底,世界各国已用1807枚运载火箭把各种不同的有效载荷送到地球轨道和外层空间。但是,没有一枚运载火箭可以再次使用。美国的航天飞机即将研制成功,苏、法等国也开始进行研制。这种情况会使这些国家对一  相似文献   

20.
在1970年代末以后的苏军和当今的俄罗斯军队装备序列中,人们是见不到冲锋枪的身影的。实际上,苏联也曾研制和生产过多种型号的冲锋枪,并且也曾装备和在战场上使用过冲锋枪,但装备的时间比较短,大约从193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PPD-1934式7.62mm冲锋枪,到1950年代初将布莱昂冲锋枪正式撤装,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冲锋枪只是苏军装备史上的匆匆过客,是苏饿历史上装备时间最短的武器之一。苏军撤装后,苏联/俄罗斯并未停止冲锋枪的研制和生产,自1950年代以后,冲锋枪是供其警察和内务部队使用、体育比赛或外贸出口的一种武器。在此,让我们揭开苏联/饿罗斯冲锋枪发展的那一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