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场所精神在成都锦里街区设计中的应用:以适当的空间尺度和对成都传统文化的诠释来塑造“锦里”这一成都著名的民俗文化街区.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在快速进行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保护与更新的矛盾尤其突出。从成都祠堂街历史街区场所分析评估入手,提出以"新陈代谢"式的保护与更新方式重塑历史街区的场所精神。在祠堂街历史街区设计中梳理出符合现代成都休闲文化体验的空间布局,保护区域内历史文化价值高的重点建筑,新建和修复设计创意工作坊、艺术展厅、老电影院等公共建筑,逐步实现历史街区的活力复苏。  相似文献   

3.
王菲菲 《山西建筑》2014,(13):27-29
通过对成都宽窄巷子的实地调研和建筑空间形态的分析,提出了传统空间场所精神营造的设计要素即巷、节点、院落,并针对建筑设计实践——成都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对如何将传统建筑空间形态要素运用到现代建筑中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成都宽窄巷子建筑空间形态的调研,提出了传统街区场所精神营造的三个要素,即传统街区建筑空间、历史文脉特征及体验者的认知和参与。并且,以金沙肆西蜀民俗文化街的设计实践为例阐明,如何运用这三个要素去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传统街区。  相似文献   

5.
OMS舞台     
这个“立方体”是一处户外表演场所,背靠温尼伯湖交易区的老仓库。它的方案是通过一次设计邀请赛评选出来的。人们发现,这个舞台一年之中仅有很短的时间能发挥作用。所以对它在其余时间如何处置提出了疑问。最后,这个舞台被明确定义为一个多功能场所。这样就将OMS舞台从充满活力的表演空间转换为流光溢彩的临时互动展馆,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陈贝贝  杨剑 《四川建筑》2007,27(2):49-50
如何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场所,是城市设计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提高城市公共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多个国内外城市建设实例研究,对比空间与场所性质上的异同,由此推导出具有“场所精神”的场所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7.
邹天宇 《建筑师》2021,(4):79-86
本文介绍瑞士建筑师路易吉·斯诺兹及其代表性设计作品,结合现象学"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对其进行深入解析,探讨斯诺兹设计思想和设计实践中对于场所的应对态度和意义.引出对当代建筑和城市设计中场所特质缺失这一现象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建筑的"场所性"不仅能引起人们对其视觉环境的关注与思考,还能从情感方面触及人们深处的记忆,使人与环境之间产生共鸣,是观者心理要素及客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从物质和精神的层面分析了成都"东郊记忆"工业建筑的空间、形态、材质及景观方面的"场所性"特点,重点探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场所性"的营造对建筑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该文介绍了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规划与设计,此设计在充分分析建筑所处场所环境各个要素特性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处理策略,使建筑在特定的场所环境中实现最大的可能性,并使之反映相应的场所特性,创造出反映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与形式。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介绍了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规划与设计,此设计在充分分析建筑所处场所环境各个要素特性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处理策略,使建筑在特定的场所环境中实现最大的可能性,并使之反映相应的场所特性,创造出反映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与形式.  相似文献   

11.
成都的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其宜人的尺度、具有识别性的街道空间、和谐的环境以及充满了浓郁的市井文化气息的生活方式,蕴含了它特有的场所精神。文章从该区域的现状入手,分析街道空间、人们的活动与场所精神的关系,初步探索场所精神营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住宅小区场所精神构成要素重新深入的认识,以成都锦苑小区为例,分析场所精神在锦苑小区中的体现,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投资者和设计者提供参考,为社区的居住环境改善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安置亡灵、进行祭祀和缅怀等特殊功能的陵园建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现象学分析;从分析陵园建筑的场所特征入手,对陵园建筑的场所空间的构成和体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陵园建筑场所空间的建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营造进行阐释,从陵园建筑的场地、建筑细部和光等因素对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烘托中分析了陵园建筑场所的内涵,诠释出蕴含其中的场所精神,为陵园建筑的设计、真实的构建场所以及营造其场所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场所概念和场所理论入手,对重庆三峡广场改造之后取得的效果作简要分析,力求总结出城市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场所设计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5.
刘小源 《华中建筑》2020,38(6):127-130
该文从建筑现象学延伸的知觉体验这一理论为背景,着眼于今天已逐渐衰落和消亡的传统公共休闲空间,以成都茶馆这一川西地区具有典型性的大众性场所为例,对其进行知觉体验的梳理以及意蕴的剖析。通过分析人在这一场所中的独特感知与体验,从场所整体感受到知觉个体探寻,归纳出成都茶馆的场所特点和空间意蕴,逆向实现传统公共休闲空间的场所恢复。这一思考使人得以重新审视城市传统公共休闲空间,为地区的空间恢复与保护提供了一种视点。  相似文献   

16.
赵海荣 《四川建筑》2010,30(6):20-22
历史地段RBD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与其旅游、休闲、娱乐、和购物功能结合起来,已成为城市新的要素空间。文章基于场所理论,构建了历史地段RBD的建设的各种要素—建筑风貌要素、空间格局要素、文化活动的要素、传统生活方式要素的塑造。通过分析成都依附于武侯祠的HRBD-锦里,指出场所理论在设计HRBD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该文首先介绍了主体性设计思维的三种逻辑类型,接着主要阐述其中的场所理论和现象学的设计理念,来展现主体性设计思维。在场所设计理论中,首先强调了场所精神,然后以场所叙事描述了主体与场所对话的布局方法;在建筑现象学设计理念中,介绍了"知觉的呈现与表现"理念在建筑创新中的重要性。最后从场地应答、场所叙事、知觉呈现等角度介绍了基于主体性设计思维的两个实验案例,通过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认为基于场所和建筑现象学的主体性设计思维,是设计保持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开幕庆典当天,一场火灾,三千多人险些葬身火海;二十多年以后,一场更大的火灾,最终断送了它的寿命,这就是当年京城最著名的文化娱乐场所——第一舞台历史留影中的遭遇。  相似文献   

19.
创意场所的情节营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欣  程世丹 《华中建筑》2009,27(8):96-98
创意经济时代呼唤全新的建筑场所观,该文结合当今颇受关注的创意产业,在场所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运用情节化策略进行创意场所的设计的理念,以理论与实例结合的方法初步分析了创意场所中情节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通过对创意场所情节的结构分析,提出了从若干方面加强创意场所情节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场所塑造和场所特性表达两方面来探讨山地建筑设计手法,体现山地建筑的场所精神。在场所塑造方面,山地建筑采用场地再现,体量消减的设计手法。在场所特性表达方面,山地建筑采用界面溶解,选择地方材料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