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边城镇隘门村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环境营造策略进行探讨。从隘门村的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该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村落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尤其是公共空间环境破坏与缺失、传统文脉空间的传承与发扬等问题,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系列的策略,以改善隘门村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推动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3.
4.
以开平自力村为例,运用空间句法理论与Depthmap软件模拟数据结合的方法,基于整合度、连接度、深度等参数对其公共空间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自力村公共空间现状与句法分析结果大致相同,可继续深入建设和完善核心区合安里内的公共空间,也可根据句法分析,对安和里和永安里部分空间进行公共空间的开发和打造.同时,基于评价结果探寻... 相似文献
5.
赣中地区,现在的吉安,古称“庐陵”。自秦始皇郡分天下设立庐陵县以来,2000多年以来一代代庐陵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庐陵文化。古村落是文化的最好的载体,记录着文化的兴衰。本文以实地调查为依据,借鉴前人研究成果,论述了吉安地区村落的公共空间的构成。 相似文献
6.
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各不相同。为了发掘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笔者通过传统聚落公共空间概述,对广西桂北侗族传统村落的聚落公共空间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其空间形式,为现代民族村落的公共空间建设形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9.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承载空间保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研究了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承载空间,从功能属性上,将其分为仪式空间、教育空间、表演空间、商业空间、生产空间以及生活空间六类。此外,从形态上,将其归纳为微观、中观、宏观三层次以及点状、线状、面状三种形态的空间特性。据此,提出了社区营造,延续承载空间文化内涵;整体性保护,梳理承载空间的组成;原真性保护,维护承载空间的形态的保护思路与措施关键词 传统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承 相似文献
10.
11.
依托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与乡土气息,深入挖掘公共空间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进行可持续的旅游开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有效方法.本文以禹州市下泉村为例,通过对村庄空间现状的分析与优势发掘,提出旅游导向下公共空间更新的策略,期望做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为下泉村文脉延续与村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2.
13.
14.
村落公共空间自古以来就是村民日常社会生活、生产、交往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承载着生产与生活的主要功能,在村落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选取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和实地调研,应用空间句法理论建立公共空间模型,对现有的村落公共空间进行分类,并通过量化分析研究,探讨吐峪沟村公共空间的活力与其影响关系,提出相应的空间活力重塑策略,尝试为类似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的优化、更新提供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乡土记忆的重要载体,记录着村落的兴衰与蜕变,同时也是村民日常生活和节假日的重要集聚场所。本文从历史维度出发,从自组织和他组织两方面分析我国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及机制。通过研究发现,从1949年到现在,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分别是自组织起主导地位—他组织出现,自组织开始弱化—他组织地位凸显,自组织进一步弱化—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衰落。其原因主要是随着他组织对乡村的逐渐干预,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后乡村的地缘社会逐渐弱化,乡村凝聚力减弱,导致公共空间走向衰弱。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城市建设的脚步也不断推进,因此带来的问题就是许多的传统村落面临着是否能够继续存在下去或以何种方式继续生存。传统村落可能会面临解体或者是重建,部分重要的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底蕴,因此,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村落中的公共空间更是村落中全体村民共同的场所,是各村落的重要代表标志。公共空间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接下来将就公共空间在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对浙东南村落坑潘村的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调研的基础上,概括与分析了坑潘村公共空间的类型、分布特点,总结其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规划实践提出了村落传统公共空间重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关中村落以前伴随着自然状态演变而生成的丰富的村落层次和交往空间日益丧失,本文通过对关中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试图寻求出这一传统空间的特征并探讨其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之道。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承担着村民生产生活与宗教信仰等活动,是村落乡土记忆的物质载体。以同仁地区江什加村为例,就其生活性、生产性和宗教性三类公共空间面临的空间破败衰退、缺乏地域文化特征和使用率低等问题进行探讨,通过保存公共空间记忆载体、提取公共空间记忆要素和匹配公共空间记忆主体路径塑造出具有乡土特色基础、地域文化氛围且符合当地村民人文活动的公共空间,以延续村落乡土记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