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了用微乳液法萃取分离水中的非离子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和在湿法冶金工业中萃取分离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和水形成WinsorⅡ或WinsorⅢ型微乳液,非离子有机污染物和金属离子进入微乳液的双连续区域或者是W/O型的微乳液中,从而实现水和有机物或金属离子的分离。对影响微乳液萃取的因素如助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的比率(nC/nS)和盐度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秦承宽 《山西化工》2009,29(6):38-41,45
阐述了离子液体的定义、种类和性质,介绍了离子液体中形成有序分子组合体(包括液晶、胶束、囊泡和微乳液)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咪唑类离子液体作为极性、非极性和表面活性剂组分,分别取代微乳液体系中的极性、非极性和表面活性剂组分,形成油包离子液体(ILs/O)、离子液体包油(O/ILs)和双连续的新型微乳液体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采用拟三元相图的方法研究了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对乙草胺微乳液区域的影响,确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采用酚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助表面活性剂使用正丁醇,最佳乳化剂配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5:2:3.通过电导率测定,确定了乙草胺,乳化剂,水三元体系中乳液区的W/O、O/W类型.通过对液晶现象观察,绘制了在混合制剂(A)/混合制剂(T)/水拟三元相图中液晶区域范围.并讨论了微乳剂配制过程中的相行为变化.  相似文献   

4.
高稳定性有机硅-丙烯酸微乳液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成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用以提高有机硅改性丙烯酸微乳液的稳定性,并对微乳液的稳定性和反应转化率等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微乳液稳定性好、透光度高。  相似文献   

5.
从浊点,表面张力表面吸附、胶束形成热力上行为、与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微乳液的热力学性质,在非水体系中的物化性能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现代实验技术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缔合结构物理化学性能的研究现状况,得到了许多有益的规律和结论,并对各个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这地丰富表面活性剂的基础理论和进一步开发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2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成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用以提高有机硅改性丙烯酸微乳液的稳定性,并对微乳液的稳定性和反应转化率等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微乳液稳定性好、透光度高。  相似文献   

7.
微乳液除油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娜  王凤平 《辽宁化工》2009,38(3):157-159
针对常规除油不彻底,成本高,提出了用微乳液除油的方法,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添加助洗剂、络合剂等形成微乳液,研制了一种在常温下快速除去金属表面油污的高效微乳液除油剂。重点研究了脱脂温度以及脱脂时间对除油效果的影响,并测定了该微乳除油剂的其它性能和特点。试验结果表明,该微乳液除油剂具有节能、高效、低成本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食品罐内壁涂料用水性环氧乳液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施雪珍  海特 《涂料工业》2003,33(12):18-21
合成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具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功能的改性环氧树脂,采用温度转相法(TPIT)制备了水性环氧乳液。介绍了TPIT法制备水性环氧乳液的工艺。讨论了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用量和叔胺中和度对水性环氧乳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助溶剂、表面活性剂等不同影响因子对虫螨腈微乳剂理化性质的影响,测定了其低温和热贮稳定性等理化性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大于12.6、助溶剂为环己酮时配制的微乳剂较好;采用适当的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搭配可以在表面活性剂用量较低时即获得理化性质稳定的微乳液。在近中性条件下,不同因子对10%虫螨腈微乳剂热贮分解率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林汉昭  李俊 《广州化工》2013,(20):92-93,135
捅要:就几种不同的环保或不环保的(含APEO)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乳液聚合的影响进行一些探讨与研究,寻找APEO的替代品及乳液聚合过程中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特别是非离子型)是乳液聚合中的重要助剂,其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乳液的最终性能:乳液稳定性、乳液粒子粒径大小、成品性能(耐水性、成膜性能、力学性能、粘结性能等)等等,由于传统性能优异的APEO越来越大范围禁用,选择绿色环保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从事合成乳液的化学专家重要任务。研究结果表明市场上绿色环保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基本可替代APEO,效果与APEO比或稍有不如,也有综合性能较为特出的如SRNIE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明显比APEO优胜。  相似文献   

11.
张年荣 《广东化工》2012,39(6):23-24
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以石油醚为油相,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来制备微乳液。用稀释法测定并计算了Tween-80/石油醚/正丁醇/水体系O/W型微乳的结构参数。测量微乳液体系在15~30℃温度范围内的pH及电导,考察温度对微乳液体系的影响。向微乳液体系中加入PVP,测量体系的电导和接触角,考察水溶性高分子对微乳液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微乳液体系的电导随温度的上升而变大,相同温度时,加入PVP会使体系的电导变大,接触角变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研究由表面活性剂构成的微乳液在制备以SnCl2为包覆物的浅色复合导电填料粒子方面的应用。研究了如何制备稳定的微乳液体系,以及在稳定的微乳体系中芯核物质与包覆物如何以较好的配比和制备过程制备导电粒子。结果表明: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表面活性剂、中等直链烷基醇为助表面活剂、环烷烃为有机溶剂的微乳液体系最为稳定;用该稳定的微乳液体系制备以云母粉为芯核物质、以氯化亚锡为包覆物、双氧水为氧化剂、氨水为沉淀剂的复合导电粒子,其导电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3.
汽油微乳液拟三元相图及电导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D0821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EO3的复配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D0821/AEO3-汽油-正丁醇-水体系一系列拟三元相图,并采用电导率法确定了微乳液结构。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D0821与AEO3不同复配配比对拟三元相图影响很大,随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D0821比例逐渐增加,液晶的面积按小一大一小的顺序变化;在D0821比例较大时,结构由W/O型微乳液→双连续→双折射→O/W型微乳液,随着表面活性剂含量降低,有大面积的乳液区出现;电导率的变化与相变化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柴油微乳液研制及影响因素的考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W/O柴油微乳液,并以油、水、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为三组分做出相图。通过微乳液相区面积考察不同因素对制备柴油微乳液的影响。因素包括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不同的助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的比(m(C)∶m(T))。并用不同浓度的碱液代替水相,考察碱液对柴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实验条件为:表面活性剂复配比为0.667,m(C)∶m(T)=0.3,助剂为正丁醇,碱液质量分数为0.1%。利用HLB值理论和界面膜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CTAB和TritionX-100复配表面活性剂在氯仿作为溶剂时,增溶离子液体bmimBF(IL)时所形成非水微乳液的电导性质,并且与含水体系的微乳液作了比较,发现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别.在非水微乳液中,随着离子液体质量分数的增加,体系经历了IL/O型微乳液、双连续相、O/IL微乳液三种状态,并且采用循环伏安法对此结论进行了验证.两种表面活性剂复配后,在IL/O型微乳液阶段电导率随着CTAB的摩尔分数(α)增大而增大,在双连续相和O/IL微乳液阶段,体系的电导率随着α增大而减小.在含水微乳液中,只出现O/W型微乳液,而且随着增溶水质量分数的增加电导率下降.增溶水量一定的情况下,电导率随着α值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中相微乳液形成和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和溴代癸基吡啶复配时,中相微乳液形成和特性,就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盐度和正丁醇浓度对中相微乳液形成,相态和界面张力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寻找亲水亲油平衡(HLB值)不同值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形成中相微乳液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共聚马来酸酐平平加酯盐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讨论了反应条件对其性质的影响。在高分子链中 ,同时含有长链阴离子及非离子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对乳液的稳定性及增稠效果优于具有相同链长的同类阴离子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物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近五年来国内外有关咪唑类室温离子液体作溶剂组装有序聚集体(如胶束、溶致液晶、微乳液等)的研究新进展,对比分析了离子型、非离子型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在离子液体和传统水溶液中组装聚集体的形态、结构、尺寸及机理方面的异同。同时,简要介绍了新型聚集体特别是离子液体微乳液的应用,并展望了这一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以甲苯为溶剂,采用相反转法制备了水性氯化聚丙烯乳液。考察了10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40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制备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水性乳液时的乳化效果。探讨了乳化温度、乳化时间、表面活性剂用量对乳液粒径及涂层附着力的影响规律,确定了乳液的最佳制备条件。对乳液的稳定性、粒径分布和涂层的硬度、耐溶剂性、接触角及表面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佳阳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别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6TAB)和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50)。在OP-50中添加3%聚醚改性硅氧烷(PMS)可有效提高乳液在聚丙烯(PP)表面的润湿性。2种乳液的最佳乳化温度为50~60℃,乳化时间为30~60 min,表面活性剂用量为7%~8%。在此条件下,乳液的粒径为762~808 nm,稳定性良好,多分散系数为0.185~0.194,所制涂层的附着力为1~0级,硬度为H,耐溶剂性良好,表面能均高于常用面漆,可满足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国内外对用于酸化的微乳酸体系研究得很少,且现有研究中微乳酸体系的酸浓度都比较小的情况,本文制备并筛选出了具有较大酸浓度的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微乳酸体系,通过拟三元相图法系统分析了体系的三种组分(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酸)对体系的影响,并对体系的各项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缓速性和缓蚀性。针对现有碳原子数相关性研究都基于单一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微乳液体系,本文在BSO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适用于表面活性剂复配微乳液体系的各组分之间碳原子数相关性方程,并验证了该方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