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单片机RS—485多机通讯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一种能利用RS-485电气特性和简单的结构方式,采用自定义串行通信协议,实现单片机RS-485多机通讯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RS-485总线的PC和多单片机的串行通信方法,讨论了总线接口转换、主从式通信协议设计方法,并给出了采用中断方式处理的通信过程流程图;文中还提出了差错控制以及硬件设计中总线隔离、失效保护、电磁干扰问题等几个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笔者在多媒体网络广播系统中采用上述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详细阐述了RS-485多机通信的两种方式,以及主从式多机通信的两种方式,并给出了主从式多机通信方式的程序流程。测试表明,此方式可行,并在智能小区网络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4.
5.
介绍一类基于KS-485总线的红外报警系统设计。介绍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硬件设计,给出系统硬件结构框图和对应的软件流程。该系统实现现场设防与声光报警,同时又具有远程监控和微机报警功能。本系统具有体积小、远距离通信、易于扩展等优点。经过多次测试,该报警器工作可靠。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7.
本文讨论了RS-485硬件电路的基本构成.详细介绍了75176芯片的使用,分析了该电路的基本原理,对于RS-485的DE控制端设计做了详细的描述.介绍了多串口卡的选型和使用基本方法,最后给出了通用的RS-485软件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8.
主要介绍了基于RS-485总线接口芯片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组成,以及着重叙述了在Windows环境下应用VC++6.0 MSComm控件实现PC机与多个数据采集模块的串行数据通信的系统软件设计. 相似文献
9.
10.
引言 RS-485收发器采用平衡发送和差分接收,因此具有抑制共模干扰的能力;加上接收器具有高灵敏度,能检测低达200 mV的电压,故传输信号能在千米以外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1.
Linux系统下RS-485串行通信程序设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介绍了在Linux操作系统下RS 485多用户串行接口卡的安装、配置及串口的程序设计技术。详细叙述了Linux系统下串行通信资源的程序设计方法、相关的系统调用、程序编制技巧 相似文献
12.
13.
从开发的角度介绍了RS-485/Profibus-DP通信转换器硬件、软件的实现,分析了通信转换器与变频器间的数据交换,以ACS400系列变频器作为从站的控制对象,通过组网通信实验,完成了Profibus-DP现场总线从站通信接口的研制,可以实现模拟主站(PC+IM180+IM181)和从站(变频器)的通信,表明该设备已经实现. 相似文献
14.
RS-485总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措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工业控制及测量领域较为常用的网络之一就是物理层采用RS-485通信接口所组成的上控设备网络。这种通信接口可以十分方便地将许多设备组成一个摔制网络。从目前解决单片机之间中长距离通信的诸多方案分析来看,RS-485总线通信模式由于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通信距离和数据传输速率适当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仪器仪表、智能化传感器集散控制、楼宇控制、监控报警等领域。但RS-485总线存在自适应、自保护功能脆弱等缺点,如不注意一些细节的处理,常出现通信失败甚至系统瘫痪等故障,因此提高RS-485总线的运行可靠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用欧姆龙协议宏简单实现不同厂家设备的RS-485通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基于RS-485通信网络的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冷骨料供给控制系统,对系统硬件和软件编程做了详细介绍。利用欧姆龙协议宏编程软件CX-Protocol,通过简单地创建协议宏实现不同厂家设备的RS-485通讯,减少了通信程序编写和调试工作量,同时也使通信可靠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介绍了工业控制系统中,基于RS-232/RS-485接口转换器的串行通信的实现方法,对其软、硬件设计进行了分析,这种方法能满足智能仪器仪表长距离串行通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232/RS-485接口转换器的半双工串行通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工业控制系统中,基于RS-232/RS-485接口转换器的串行通信的实现方法,对其软、硬件设计进行了分析,这种方法能满足智能仪器仪表长距离串行通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简单介绍了RS - 485总线规范 ,分析了影响RS - 485总线通信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并讨论了RS - 485总线在多机通信系统中应用时应该注意的其它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RS-485的特点及在多机通信中实现框架,接着给出了一个实例(包括通信协议、流程和部分代码),最后阐述了对未来技术趋势的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