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07年美国人斯图亚特·勃拉克顿发明了“逐格拍摄法”,摄制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动画片之日起,世界动画片生产和演进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艺术与技术不断发展演化的历史。现代动画片的发展尤为如此。20世纪二、三十年代动画片风靡欧美,成为人们喜爱的大众娱乐形式。动画片的发展紧跟电影工业的技术发展,当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彩色片时,动画制作者当仁不让地推出了彩色动画片。世界上首部彩色动画片虽无从可考,但相信动画的制作者们一定不会忽视运用这一新兴的电影胶片技术来展现那些绚丽多彩的动画场景和生动可爱的动画角色。由于动画片的色彩是…  相似文献   

2.
动画作品是一种视觉上的艺术,如果一部动画片当中的色彩运用得合适,会让这部动画片的观赏性提升,同时也能感染观众.动画中的动画场景有不同的色彩,刻画着不同的情感和氛围.观看者在感知到场景色彩时,会结合剧情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色彩在层次上丰富了,加上角色设计和场景的配合,可以推动故事情节一步步发展,可以很好地诠释动画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涂杰 《湖南包装》2011,(1):28-30
我国动画产业虽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动画从业人员愈来愈多,但是动画产业的角色造型设计却严重缺乏娱乐性和个性。在最近几年中国的动画作品中,缺少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原因是作品没有时代性,没有科技含量,角色的性格鲜明性不够,同时出现了严重的抄袭和模仿日本、欧美动画片的情况。从解  相似文献   

4.
动画片,是以动作为主要表达手段,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及丰富的情感动作虚拟出造型角色来表演故事的一种片种.本文通过简单描述时下日本动画片的创作特点--"有限动画"制作模式和与之关联的视听模式,以解析日本动画片<秒速五厘米>为例,来证明日本"有限动画"的创作,是经过多年的技术和艺术的反复协调论证后得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区别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动画片制作模式.它是一种以最少经费投资下而能以最大能量进行艺术创作的动画制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动画片,是以动作为主要表达手段,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及丰富的情感动作虚拟出造型角色来表演故事的一种片种。 本文通过简单描述时下日本动画片的创作特点——“有限动画”制作模式和与之关联的视听模式,以解析日本动画片《秒速五厘米》为例,来证明日本“有限动画”的创作,是经过多年的技术和艺术的反复协调论证后得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区别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动画片制作模式。 它是一种以最少经费投资下而能以最大能量进行艺术创作的动画制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史云昊 《影像技术》2013,25(2):45-46
随着视觉艺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动画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衍生的巨大经济利益.频繁地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方面。观众对一部动画片的价值判断不会单纯地停留在动画情节层面.还包括整体画面风格是否和谐统一,其中场景设计与角色设计相统一尤为重要。唯有把握好动画场景与角色的统一性,才能做到影片整体风格和情节发展的一致性。可以说,动画片中的场景与角色的统一,是形成影片整体风格和完整性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多媒体为主的影视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动画片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受到各年龄段人群的广泛喜爱,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更加青睐。一部优秀的影视动画作品,必须具备优越的角色设计思维,进而对动画作品实施系统规划。影视动画的角色设定需要个性定位,依据不同受众、媒体形式、动画题材、动画情节等进行不同定位。本文主要对影视动画角色的设定和设计思维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邴寅 《影像技术》2012,24(4):57-59
真人实拍电影中的动画元素有多种存在形式,如电影中的特效特技或动画角色与真人角色的合成等,而直接在影片中插入动画片段则是一种不太多见的情况。本文试以《迷墙》、《杀死比尔》、《守望者》等几部典型影片为例,从形成影片的独特风格、代替真人实拍参与叙事、构成影片的形式与结构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动画段落在真人实拍电影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动画角色设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子铭 《硅谷》2008,(2):103-104
动画片的角色设计是指对动画中的角色形态性格造型进行设计,它包含角色的性格定位、动作特征定位等.动作设计必须根据不同角色的运动过程,进行最具特征的格式设定,以使每一角色的性格得以充分与合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国产动画片《大圣归来》在剧情以及动画的制作水平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见国产动画借助相关的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大圣归来》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对动画周边产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文章主要从《大圣归来》动画电影角色谈了其对周边产品的影响,希望能为我国动画周边产品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动画是艺术形态的特殊分支,新时期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动画凭借自身的表现力而席卷荧屏。动画既可以创造财富,也能传播思想,所以很多文化元素体现在动画片制作中。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拥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对发展我国动画事业具有重要影响。近期播映的《秦时明月》,成功地将中国元素运用其中,以清晰优美的画面、维妙维肖的动作、引人入胜的情节得到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此片在发扬中国文化的同时,起到引导青少年的作用。本文分析中国元素在传承文化、角色塑造、场景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中国元素在动画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浅析制约中国动画片发展的不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 《现代电影技术》2006,(1):21-22,47
回顾中国动画片的发展历程,我国既是最早开发动画片的国家之一,也曾一度是动画片大国之一。中国动画片始于1926年上海“万氏兄弟”拍摄的我国第一部无声动画短片《大闹画室》。1937年世界第一部动画长篇《白雪公主》诞生不久,1941年我国的动画长篇《铁扇公主》也紧随问世。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片发展的高潮。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例,50多年来拍摄了近500部动画片,累计20000多分钟,其中在国内获奖100多次,国际上获奖70多次,以水墨动画为主的中国画动画风格被誉为“中国动画学派”而享誉全球。这说明中国人完全具有摄制国际一流动画的才智,也说明我们的传统艺术在动画领域里的应用和创新,的确曾达到了令人瞩目的水平,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相似文献   

13.
图1动画制作流程图二维动画片的制作与所有影视作品一样需经过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动画摄影属于后期环节,是按照导演分镜头剧本的要求将前、中期制作完成的画稿进行拍摄和再创作的过程。下面笔者以一张动画片制作流程图来说明有关动画片的各个制作环节。当大家了解了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动画片强国,象《孙悟空大闹天宫》、《金色的海螺》、《神灯》等等许多优秀动画片,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而今的国产动画片景况令人担忧。究竟是什么原因?解放日报有一篇报道美国电脑动画片《玩具总动员》的文章说:“用电脑制作动画片,《玩具总动员》卖座又省钱”。说得好,人家已经用电脑制作动画片了,我们仍旧是手工操作。电脑级对手工级,谁优谁劣不是明摆的吗!在这日益竞争激烈的现实世界中,优胜劣汰的规律,对动画片同样适合。怎样才能重振国产动画片的雄风。首先需要培养~批优秀电脑动画人材──电脑动画专家。但仅仅…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通过谈自己的动画创作,通过动画片电影化来浅析动画片中场景的重要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动画场景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心理感知和传播受众角度以及具体专业设计角度,讨论了如何进行动画片的校色造型设计。并提出,动画片角色造型设计不同于漫画造型设计,要严格按角色造型设计来创作剧本,动画片角色造型设计要避免性格的重复。  相似文献   

17.
在动画片的设计制作过程中,为了减少工作量,常采用绘制一套动作画稿反复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循环动画。本文介绍了如何巧妙地运用循环动画,以较少的动画张数来完成更多的画面时间长度,并且不易让观众看出动作的重复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介的介入使得二维动画的场景设计风格逐渐的多元化。动画场景设计中水彩技法的运用可以为其提供更大的视觉空间效果效果,水彩画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绘画形态,一直活跃与绘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并长期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种而存在着,水彩风格的独特魅力使得场景设计的画面效果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为动画片提供更好的艺术空间。以水彩绘制的动画场景将会为动画片提升更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赵熙 《包装世界》2010,(6):74-76
水墨动画片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动画制作中,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其中三部经典之作《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最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三部影片的剧情、艺术特色所做介绍和分析,总结和思考中国本土动画创作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周树民 《影视技术》2010,(11):33-36
在动画片的设计制作过程中,为了减少工作量,常采用绘制一套动作画稿反复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循环动画。本文介绍了如何巧妙地运用循环动画,以较少的动画张数来完成更多的画面时间长度,并且不易让观众看出动作的重复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