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吐哈盆地鲁克沁构造带,是一个亿吨级的稠油聚集带。其含油层位从发现伊始就莫衷一是,勘探生产采纳了将其划归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上段(克二段)的意见。我们认为这一方案不完全符合陆相盆地地层划分原则,尤其是孢粉地层学的局限性未予以足够重视。其划分依据值得商榷。通过对几个典型孢粉化石的演化、迁徙和生境的探析,认为油层段归属为上三叠统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2.
吐哈盆地中二叠统-三叠系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熙  牛仁杰  成进湖 《吐哈油气》2003,8(2):106-111
以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应用岩心、钻/测井和地震等多种资料,建立了吐哈盆地中二叠统-三叠系基准面旋回的识别标志,将吐哈盆地中二叠统-三叠系划分为四个基准面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等时地层格架内沉积体系的分布。综合分析认为构造作用是控制本区基准面旋回形成的主要因素。多种资料证明吐哈盆地中二叠统-三叠系发育了简单前陆、双前陆和背驮式前陆三类沉积凹陷;缓坡和陡坡型两类沉积模式。根据层序发育特征吐哈盆地中二叠统-三叠系生储盖层发育广泛。其中基准面下降期早期是烃源岩的主要形成时期,基准面上升期形成的下储上盖型组合是盆地最有利的储盖配量关系,因而作为接替层系中二叠统-三叠系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3.
宋健兴 《吐哈油气》2004,9(4):319-322
通过陵深2井深部地层的古生物研究,认为陵深2井钻遇的三叠系是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所揭示的中上三叠统发育较齐全的一套地层,其中中、晚三叠世的古生物组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盆地三叠系的勘探提供了划分、对比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4.
豫西地区构造演化与上三叠统地层保存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西地区主要发育有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三组断裂,分别为印支—燕山早中期、燕山晚期和喜山期构造运动的产物。这三组断裂控制着盆地边界和盆地内的局部构造,并对上三叠统地层的剥蚀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尤其是硖石—陈宅沟、硖石—石门断裂对上三叠统地层的保存影响较大。在其下盘,上三叠统地层保存良好,在其上盘即推覆体上,上三叠统地层往往遭受严重剥蚀。上三叠统地层主要分布在伊川盆地彭婆凹陷、洛阳盆地的洛阳凹陷和宜阳凹陷石陵次凹,其他地区三叠系地层剥蚀殆尽.  相似文献   

5.
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气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量多,勘探程度低,托克逊凹陷、三堡凹陷、台北凹陷取得零星油气突破,目前勘探主要集中在库木凸起鲁克沁构造带。研究认为,鲁克沁大型复合鼻状凸起带是吐哈盆地二叠系—三叠系油藏最为富集的领域,该构造带构造地层格架复杂,油藏类型多。围绕古凸起的地层上超、断陷回返褶皱、不整合、断陷扇体等有利于形成多种复合圈闭,这些有利条件决定了鲁克沁大型鼻状凸起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成藏特征。通过梳理明确了紧邻台北凹陷桃东沟群主力生烃中心是其规模成藏的基础,古隆起为燕山早期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构造背景,早期控制构造的深大断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也是区带差异成藏的关键因素;二叠系梧桐沟组油藏主要受扇三角洲前缘相有利砂体展布控制,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油藏主要受断块等控制。  相似文献   

6.
十万山盆地为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盆地经历了五期构造演化,盆内发育泥盆系一中三叠统海相及上三叠统-侏罗系陆相两套复杂多样的沉积地层。从露头剖面出发,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十万山盆地露头区泥盆-三叠系各级沉积界面进行识别,共识别出4个一级界面,7个二级界面,20个三级界面、48个四级界面,对各级界面所限定的层序进行划分,将十万山盆地泥盆-三叠系地层划分为3个一级层序、8个准二级层序、28个三级层序和67个体系域(四级),并建立了泥盆纪-早三叠世层序等时格架。  相似文献   

7.
近日,从吐哈油田鲁克沁生产一线传来好消息,由吐哈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一所提交设计、勘探公司组织实施的英501井已完钻,测井解释油层、差油层30m。英501井是部署在吐哈盆地火焰山中央隆起带英也尔构造上的一口定向评价井,其钻探任务是落实鲁克  相似文献   

8.
鲁克沁构造带面积250km^2,是目前吐哈油田唯一的稠油油田。鲁8井三叠系上下油组双获商业油流,鲁9下油组获低产油流、鲁10井下油组揭示出15m油层,进一步扩大了鲁克沁地区深层三叠系稠油的勘探场面。鲁克沁地区多套目的层圈闭类型多样,构造显示丰富,改善成象技术、提高地震资料的品质,构造精细解释仍大有潜力可挖。运用处理解释一体化研究思路,针对鲁克沁地区2005年采集的精细三维进行精细处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油田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随着吐哈钻井市场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钻井取芯技术也日益成熟。吐哈盆地火焰山中央隆起带鲁克沁东区英也尔构造带经英2、英4、英5井测井解释油层厚度及英-2、英4、英5储量丰度、单储系数等参数,确定鲁东地层圈闭J2q和P3w目的层预测含油面积27.5km^2/32.9km^2、油层厚度6m/15m,预测石油地质储量8076万吨。在英叶尔构造带水敏性破碎性地层布探井也在逐步增多,因此英叶尔构造带水敏性破碎性地层取芯收获率低也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地层比较复杂,在测井解释中常见的有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部分油区的主力油层为长6,如何更好地把握长6地层的特点、划分地层,使得解释结论更加客观、准确,为后期开发提供有力的依据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中上扬子区热场分布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上扬子区16条热演化(Ro-H)剖面建立的基础上,基于"沉积盆地热史恢复模拟系统"的热史Ro反演、Ro-ΔRo法、最高古地温法恢复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期、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侏罗纪的地温梯度,并编制了地温梯度平面分布图。结果表明,热场分布与演化与区域构造、盆地体制和构造热事件具较好的对应关系,表现在:(1)中上扬子区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期总体属克拉通拗陷盆地,具低的热流值,在低热流值背景中具由克拉通向被动大陆边缘增高的趋势;(2)晚古生代晚期—中三叠世受区域伸展作用控制,高热流值区与陆缘裂陷和陆内裂陷相对应,而克拉通内保持低热流值;(3)晚三叠世—侏罗纪前陆盆地发育期,构造活动带(前陆冲断带、基底拆离—盖层滑脱带)热流值高,并具向前陆盆地内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关键构造变革期次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为典型的克拉通内盆地,油、气、煤、盐、铀等矿产资源丰富。研究构造运动的期次、序列与性质将为揭示克拉通盆地的成因与演化过程奠定基础,同时也将为探讨多种能源、矿产资源赋存的内在机制提供依据。基于近年来的高精度区域反射地震剖面和深井资料,结合周缘地质露头分析,通过厘定鄂尔多斯盆地的关键构造变革时期,建立了盆地演化的时-空框架。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由下至上发育10个区域不整合面,分别为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底界不整合面;盆地发育中元古界、寒武系-奥陶系、上石炭统-三叠系、侏罗系、下白垩统和新生界6个构造-地层层序。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受控于周缘板块构造作用,经历了中元古代早-中期大陆裂解、寒武纪-中奥陶世被动大陆边缘、晚奥陶世主动大陆边缘形成与碰撞造山、晚石炭世-二叠纪末期周缘裂解、中生代早期大型陆内坳陷、中生代中-晚期陆内前陆盆地和新生代周缘断陷等演化过程。鄂尔多斯盆地岩石圈深部的构造作用相对活跃,盆地内部发育中奥陶世、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与晚中新世4期中酸性、中基性火山活动,其中,早白垩世晚期的火山活动强烈。结合周缘板块构造事件、盆内岩浆活动和盆地沉降-隆升过程分析,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新元古代、晚奥陶世、中-晚三叠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新生代5个关键构造变革期,这些构造变革期控制了盆地的构造演化和地质结构,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分布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盆地构造演化阶段是讨论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的基础,也是确定油气成藏时-空格架的重要依据,对于建立大陆的构造运动年表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准噶尔盆地内部的深井与高精度反射地震资料,在盆地构造沉降与构造-地层层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周缘构造事件,厘定了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剖析了不同阶段的演化特征。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经历了石炭纪断陷-拗陷、早二叠世断陷、中二叠世—三叠纪前陆盆地、侏罗纪伸展断陷—压扭盆地、白垩纪-古近纪陆内拗陷与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等6个演化阶段,可归并为石炭纪、早二叠世—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第四纪4个不等时的伸展-聚敛旋回。随时间演化伸展活动趋弱、挤压活动(南北向上)增强,盆地整体表现为“四周冲断挤压、范围缩小”的特点,东西向上缩短率为35.8%,南北向上缩短率为12.2%,东西向上的缩短为南北向上缩短的3倍。西缘挤压主要在中二叠世—早三叠世,而东缘挤压除此之外,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仍较强烈,南缘挤压在中-晚二叠世、中-晚侏罗世、上新世—第四纪强烈发生,北缘则在晚白垩世冲断活动强烈。上述伸展、挤压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强烈差异性形成了准噶尔盆地复杂的叠加、复合地质结构,不同构造单元差异演化明显,油气聚集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4.
藏北羌塘盆地演化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勇  曹春潮 《断块油气田》1998,5(5):6-12,22
探讨藏北羌塘盆地演化史,方法:对盆地的岩浆岩,区域地层分布规律及沉积建造进行研究,对羌塘盆地构造演化史进行追踪。结果:阐述了羌塘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各期演化造就的盆地类型。结论:指出羌塘盆地在早二叠世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性质。早、中三叠世由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向弧后盆地转化。晚三叠世为弧后盆地,早侏罗由弧后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中,是侏罗世为前陆盆地,白垩纪及其后为山间盆地。  相似文献   

15.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Levant region, using geophysical, well and surface data, has elucidated the tectonic regime which preceded the Late Cretaceous tectonic inversion in the Levant region. A tectonic mosaic existed in the study area during the Paleozoic and Mesozoic, and was made up of NE-trending grabens (e.g. the Pleshet, Judea and Galilee grabens) and their neighbouring horsts, and a number of NW-trending blocks. These tectonic elements were bounded by regional faults.
The grabens were formed in three known phases: pre-Upper Permian: Early to Middle Triassic; and Early to Middle Jurassic. Formation of each graben resulted in a depositional sag basin centered above the graben and extending beyond its boundaries.
Two types of inversion were active—inversion of regional tilts, and inversion of vertical tectonic movements. Examples of regional tilts are the SE landward Middle Triassic Anisian sedimentary wedge. and the NW basinward wedge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Berriasian to middle Aptian) sequence. A vertical inversion occurred in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Paleozoic-Mesozoic grabens became raised blocks, whereas the horsts turned into depressed areas, in which synclinal sediments, rich in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ed in asymmetrical fault-fold sag basins. These events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intraplate stresses, and are related to major global orogenies.
The grabens, the sag basins, and also the argillaceous parts of the basinward sedimentary wedges, are considered to be site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ommercial and sub-commercial production, as well as abundant oil and gas shows, confirm the presence of source rocks. Traps of various forms are widely available; in the horsts, in the grabens, in the sedimentary wedges, and in the sedimentary sag basins.  相似文献   

16.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据区域地质、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结构研究 ,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 (?)—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 3个构造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 ,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化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 ,随着俯冲角度逐渐变陡 ,裂陷期由西向东逐渐变新 ,早白垩世岩浆弧位于浙闽东部 ,陆架盆地为弧前盆地 ,至晚白垩世末—早古新世 ,陆架盆地转变为弧后盆地 ,并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古新世裂陷 ,后在东部坳陷带发育始新世裂陷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中西部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受控于4大重要地质事件:一是从晚泥盆世到早石炭世古亚洲陆块的形成,由于古亚洲洋壳的俯冲消减,西伯利亚陆块与古中国陆块由天山—阴山造山系缝合成巨型古亚洲陆块;二是石炭纪—早二叠世巨型古亚洲陆块受地幔柱的作用,发育天山大火成岩省与多条裂谷;三是早石炭世一直延续到中三叠世古特提斯洋扩张和古亚洲陆块南东南边缘离散;四是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峨眉地幔柱与多条裂谷。晚古生代—中三叠世,中国中西部地区存在4类盆地原型:(1)离散板块边缘盆地,形成于古特提斯洋拉张期,主要分布于华南陆块北西缘、南缘以及塔里木陆块的南缘;(2)会聚板块边缘盆地,于晚二叠世—三叠纪形成于华南陆块南缘、中晚泥盆世—石炭纪形成于华北陆块北缘以及泥盆纪—石炭纪发育于中央造山系的一侧或两侧;(3)克拉通内盆地,包括台内坳陷和台内断陷及残余海盆;(4)裂谷和拗拉槽,即与天山大火成岩省和峨眉地幔柱相关的裂谷和拗拉槽。   相似文献   

18.
谭聪  阮壮  于炳松  刘策  苏玲 《石油学报》2019,40(6):660-676
构造-物源-古地貌体系研究是明确盆地演化的重要手段,是油气资源潜力精确评价的基础。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晚三叠世存在物源、古地貌不清的问题。利用碎屑锆石测年、地球化学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邻区中-晚三叠世开展了构造、物源、古地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三叠世时河西走廊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有统一物源;晚三叠世时物源差别很大,河西走廊物源来自于祁连和柴达木地块,盆地西部物源则来自于西华北地块。物源分析结果结合地层对比和岩石学、地球化学数据表明中三叠世晚期河西走廊和鄂尔多斯盆地有短暂沟通,晚三叠世时存在分隔两地的小规模水下古隆起。这种物源和古地貌演化与华北-扬子板块在中-晚三叠世的自东向西碰撞过程相适应,反映了挤压主应力点西移的事实以及在此背景下盆内由挠曲向抬升的地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包裹体测温、荧光光谱分析及流体势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具有多期连续性充注特征.从晚三叠世中期到早白垩世末期,油气不断注入,烃类组分随埋深由低成熟到高成熟,虽可划分为6期,但应为连续充注的一期成藏,其中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末期和中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末期是两个大规模天然气充注时期.用VTFLINC PVT模拟软件计算包裹体流体势结果显示,榆32井是长期的低势区,榆43-8井和榆25井等流体势较高.  相似文献   

20.
华北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断拗转化型的含油气盆地,它是在晚元古代(震旦亚代)至三叠纪发育的华北地台东部的基础上经过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运动而成。这一事实已被愈来愈多的地震剖面所揭露,其基本地震地质剖面结构的特征见於表1,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