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刊2006年3期刊登了肖盛燮等先生等题为"二维高速滑坡力学模型"的文章[1](以下称为原文).原文从式(4)~(23)为重复熊传祥等[2]的研究中式(1)~(20)的内容,且在式(4),(5),(22)中有几处符号错误,笔者后文中按顺序予以指正.以下仅对原文的式(4)~(23)提出商榷,公式序号按照原文.  相似文献   

2.
二维高速滑坡力学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高速滑坡能量大、速度快,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破坏的严峻现实,研究滑坡的发生机制、分析滑坡体的滑动时间及滑动速度对预测滑坡体的破坏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灾变链式理论,借助滑坡体含水条件下的突滑力学模型,结合滑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耗散,提出一种新的滑坡体滑动速度及滑动时间的计算公式。该计算公式考虑了孔隙水和空气阻尼的耦合作用,能够较好地符合实际情况。实际工程中可用该公式来判断滑坡的危害性,为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潘岳教授、王志强教授"对‘二维高速滑坡力学模型[1]'(刊登于2006年第3期,以下简称‘原文')的讨论"文章(以下简称"讨论稿"),笔者阅读后极为重视,首先十分感激二位教授对原文作出的深入讨论,并与熊传祥等[2] 的研究作了详细的对照,指出了原文的过量引用及错误所在.笔者深受这种科学态度启发,特向二位教授表示衷心的致意!现就讨论稿所提出的相关问题答复如下,错误、欠妥之处,还请大家继续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高速滑坡远程预测的块体运动模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基于对高速滑坡发生机理的认识及对其运动特征和堆积特征的分析, 认为滑体内部的速度和变形具有不均匀性, 且运动过程伴随着变形能的积累、释放和损耗。在此基础上, 假定滑体的运动形式是连续可变的, 建立了预测高速滑坡远程的块体运动模型。应用该模型可以模拟滑坡发生后滑体运动的全过程, 同时可预测滑坡的最大滑速和最大滑距。利用该模型对洒勒山滑坡等实例进行了数值模拟, 结果和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和数值分析两方面讨论滑坡滑带内热致孔隙压力及其对高速滑坡的影响。首先给出土体动力平衡方程、热和孔压的产生与耗散方程构成的热–水压–力学模型,然后在该模型基础上讨论滑带(局部化剪切带)产生的条件,对滑带宽度的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探讨土体变形产生热而导致高孔隙压力及低摩擦系数的问题。结果表明,当热软化效应超过应变硬化效应后,失稳就将发生。失稳后,土体发生剪切局部化变形,在滑坡的滑面内产生剧烈变形。一般情况下,滑带宽度是变化的,其变化对滑带内应变、应变率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滑带内孔隙压力、温度等的明显变化。滑坡的加速运动是由于剪切带中材料的变形,热被集中于剪切带内,而导致其中孔隙压力的快速上升和土体强度的快速下降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岩石力学特性分析与高速滑坡启动速度预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斜坡高速滑动之前,在静力极限平衡状态时形成与抗剪强度相当的抗滑力。一旦锁固段突然被剪断,由于峰残强降效应,原有下滑力的一半得到释放,赋存其中的弹性应变能则转换为滑坡剧动的动能。因此,滑坡体在启程的瞬间产生相当高的初速度,并使其沿着滑动面高速下滑。以云南昭通头寨沟大型高速远程岩质滑坡为例,通过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滑坡区主要工程地质岩组(玄武岩)岩芯的变形和强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玄武岩的峰值强度与残余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峰残强降率为50%左右。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头寨沟滑坡启程初速度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1引言作者发表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第3期的“岩石非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模型(河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等引起了尤明庆先生的讨论,作者就岩石流变力学研究中的有关问题,与尤明庆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8.
国家会议中心大宴会厅L4屋顶为60×81m的大跨度楼盖结构,在人行荷载下将产生超出人体舒适度的加速度响应。本文探讨如何采用二维模型对结构进行建模分析,在保证数据有效性的前提下进行计算简化。  相似文献   

9.
《岩土工程界》2006,9(3):14-15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共同承担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山体滑坡灾害防治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通过验收。  相似文献   

10.
11.
降雨在区域浅层滑坡灾害危险性预测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为综合斜坡地形因素和由降雨引起的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径流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结合基于物理过程的无限斜坡模型和基于数字高程模型 DEM 的简化运动波模型,提出考虑准动态湿度指数的滑坡危险性预测水文-力学耦合模型。该模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采用矢量-栅格复合单元对斜坡进行危险性分析(即以斜坡单元为基本研究对象,用栅格数据进行单个斜坡单元稳定性分析)。首先,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推导无限斜坡模型;然后,在考虑降雨强度以及持续时间的情况下应用简化的运动波模型计算降雨入渗和地下水径流作用过程中的地形准动态湿度指数,得到滑坡土体饱和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水文模型与无限斜坡模型的耦合;最后,以三峡库区巴东新城区滑坡灾害危险性预测为例,验证模型在区域浅层滑坡灾害危险性预测中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地对二维地电模型进行有限差分正演计算,利用均匀网格差分法对大地电磁地电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从磁场分量导出边值问题公式,利用差分法推导出二维大地电磁法矩阵,正演结果能有效准确地验证均匀网格差分正演算法,分析得出了最佳的网格间距,该异常响应的横向位置与实际模型一致,可较好地反映出围岩和异常体的数值。同时,阻抗相位拟断面图能更好的反映出异常体的分布位置,且能识别异常体为高导体。  相似文献   

13.
周劲 《规划师》2007,23(6):66-69
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土地快速扩张后,许多城市的可建设用地已所剩无几,新区开发热开始降温,旧城改造被广泛关注.这其实也预示着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转轨期,就是从以“二维”平面土地扩张为主的阶段逐步向以“三维”立体空间增效为主的阶段过渡.深圳作为典型的紧凑型城市,正经历着城市空间要素立体化的趋势,对其的规划管理必须实现从“性质”到“用途”、从“地权”到“空权”及从“立面”到“表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针对PPP公租房项目建设在全寿命期内风险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基于社会资本方的视角提出一种改进TFAHP-二维云模型的综合风险评价方法.首先应用德尔菲法识别关键风险,然后运用改进的TF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基于此,运用二维云模型综合考虑风险发生的后果和概率,引入风险云相近度的计算方法明确风险等级.应用上述方法对某公租房PPP项目进行了风险评价,得出该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需提前采取一定控制措施方可接受,验证了基于改进TFAHP-二维云模型的风险评价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5.
引言笔者从未进行过岩石流变力学的研究,只是近年讲授岩石力学课程,需要学习相关知识,阅读研究该方面论文。某些论文的试验结果似乎不太可信,对流变模型和模型参数或许有所误解。自认为这是研究生因时间仓促而疏忽所致,但学习了徐卫亚等的研究成果之后,笔者失去了自信。须知,徐卫亚等研究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联合资助,在法国里尔科技大学进行试验,为坝高305m、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方玉树先生就笔者与张在明在《工程勘察》2006年第12期发表的关于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几个问题的讨论(以下简称原文)的讨论(即讨论稿),我们表示衷心的欢迎,并非常感谢讨论稿作者对于原文的关注和提出的相关讨论。本文与讨论稿发表于本刊同一期,便于专家和读者们分析比较。经过讨论,相信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16)
高考物理计算题中经常会出现讨论的问题,这类问题在考查知识点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2013年的高考中,上海卷就出现了一道力学的讨论问题。文章由上海真题出发,总结归纳了高三复习力学计算题中出现的"讨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二维波穿过非线性节理面的透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二维波穿过非线性节理面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量纲一的刚度、射线角、径向距离、节理参数、入射波频率等都是影响节理后透射率的重要因素。采用非线性节理本构研究单条垂直节理下二维波的透射性能,结果发现:二维波穿越垂直节理面的透射率,不仅与节理面法向刚度与切向刚度有关,还直接受节理面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控制;节理面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数值反映节理面的闭合程度,从而使透射率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内摩擦角不变,黏聚力提高可以提高透射率;黏聚力不变,节理面内摩擦角引起透射率变化有两种形式:低黏聚力下内摩擦角的升高可使透射率增大;高黏聚力下透射率反而从一较高水平下降到较低水平。最后,根据单节理作用下透射率的研究成果对多条节理分布下的透射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对复杂节理分布下的动力响应计算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应力和强度均为二维分布时的可靠性模型及可靠度计算,同时导出了在任一应力比下计算相应复合疲劳极限均值及其准差公式。  相似文献   

20.
针对采用revit软件建立杨树村特大桥三维信息模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于BIM技术的优势,总结了传统二维设计固有缺陷,分析二维设计过程中的典型问题案例,提出三维精细化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