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豆分离蛋白的磷酸化改性及功能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三聚磷酸钠 (STP)对大豆分离蛋白 (SPI)进行化学改性 ,运用三因素二次饱和试验设计 ,得出最优试验回归方程为 :Y =2 8 2 6+5 89X1+0 93X2 +0 83X3-0 1 5 7X12 -1 2 6X2 2 +2 2 6X32 +0 65X1X2 -0 1 5X1X3+0 3 8X2 X3。并得出 6%大豆分离蛋白磷酸化程度最大的工艺条件是 pH 8 0 ,STP浓度为 3 %,45℃下反应 4h。同时研究了改性前后不同程度下SPI的功能性的变化 ,结果表明 ,改性后的SPI的溶解性、乳化能力、持水能力以及粘度等均有很大的提高 ,而发泡性无明显改善。通过红外光谱检测证明 ,STP与SPI反应是赖氨酸残基所进行的磷酸酯化反应。  相似文献   

2.
磷酸化大豆蛋白功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三聚磷酸钠(STP)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化学改性,得出3%大豆分离蛋白磷酸化程度最大的工艺条件为pH8.0,STP浓度为3%,35℃下保温3.5小时,此时的磷酸化程度为57%。测定了改性前后,不同改性程度下大豆分离蛋白的水溶性、乳化能力、发泡能力、持水能力以及流变特性等的变化。结果表明改性后大豆蛋白的等电点由pH4.5漂移到3.9,与此同时,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用红外光谱,证实了STP与大豆蛋白反应的实质就是赖氨酸残基进行氨基磷酸酯化反应。  相似文献   

3.
大豆分离蛋白的磷酸化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三聚磷酸钠 (STMP)对大豆分离蛋白 (SPI)进行磷酸化改性。研究了不同改性程度下SPI功能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磷酸化SPI等电点由 pH 4 4 1移至pH 3 86,溶解性、乳化能力和持水性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大豆分离蛋白的磷酸化改性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采用三氯氧磷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磷酸化改性,磷酸化条件为:大豆分离蛋白浓度为4%,。反应pH值为10—1l,加入三氯氧磷与大豆分离蛋白物质的量比为1:3000。测定了改性前后,大豆分离蛋白的水溶性,水溶液的粘度,以及凝胶性,发现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有了很大的改善。改性后大豆分离蛋白的等电点由4.5漂移到了3.0左右。用^31P核磁共振谱,证实了三氯氧磷与大豆分离蛋白反应的实质主要是赖氨酸及精氨酸残基进行氨基磷酯化反应。  相似文献   

5.
海鱼鱼鳔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三氯氧磷(POCl3)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磷酸化改性,并研究了磷酸化前后SPI功能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磷酸化SPI的溶解性、乳化性以及粘度等功能特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磷酸化大豆分离蛋白质功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三氯氧磷(POCl3)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磷酸化改性,并研究了磷酸化前后SPI功能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磷酸化SPI的溶解性、乳化性以及粘度等功能特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大豆分离蛋白磷酸化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低摩尔比的三氯氧磷(POCl3)/蛋白质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磷酸化改性.利用响应面法确定了最佳改性工艺条件,并且研究了最佳工艺条件下改性后SPI功能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最佳改性工艺条件为:SPI浓度4%,反应时间30min,POCl3体积0.20mL,pH10.00.磷酸化SPI等电点由4.25降低至3.75,溶解性和乳化能力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李广平 《北京皮革》2006,(3):98-101
2.1.4 磷酸化油 含有羟基的脂肪醇,烷基酚及含有羟基的天然植物油与磷酸化试剂反应可生成磷酸化的单酯或双酯,甚至于可生成聚磷酸酯。而生成的磷酸酯都是酸性的磷酸酯,酸性磷酸酯用适当的碱中和后生成磷酸酯表面活性剂。这种表面活性剂可广泛用于工业助剂。如果控制适当的磷酸化深度(磷酸基引入的数量)和中和深度,所得到的磷酸化产品可用于皮革加脂,也可与其它中性油脂或磺化油类、硫酸化油类组成性能良好的皮革加脂剂。  相似文献   

9.
大米淀粉磷酸酯的干法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龙 《上海造纸》2008,39(1):48-51
以三聚磷酸钠为磷酸化试剂,在干法反应条件下对大米淀粉进行磷酸酯化反应,测定制得的样品的交联度,并进行正交实验和方差分析,最终得到干法制备具有较高交联度的磷酸化淀粉的最佳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0.
研究发芽对大豆分离蛋白(SPI)功能性质的影响。采用碱提酸沉法制备不同发芽阶段的SPI,研究大豆蛋白功能性质变化。结果表明:发芽使大豆SPI溶解性、吸水性、起泡性和乳化性均有所增加,其中芽长1cm大豆SPI具有最佳的蛋白功能性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表明:大豆发芽过程中7S球蛋白更易受蛋白酶影响而发生降解,使其内部疏水性氨基酸残基暴露,从而使大豆SPI的功能性质不能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1.
田龙 《粮食与油脂》2006,(12):23-25
以三聚磷酸钠为磷酸化试剂,在干法反应条件下对小麦原淀粉进行磷酸酯化反应(玉米淀粉作对照),测定制得样品交联度,并进行正交实验和方差分析,最终得到干法制备具有较高交联度磷酸化淀粉最佳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2.
采用胃蛋白酶在37℃和pH 1.2条件下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体外模拟消化,对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SPI进行拉曼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随着消化时间的延长,蛋白质的消化程度逐渐增大,当消化反应超过2 h后,蛋白质的消化速率减慢。消化反应使SPI的α-螺旋含量升高,β-折叠含量降低,β-转角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而无规卷曲含量变化不规律。经长时间的消化反应使无规卷曲含量有所增加。在整个消化过程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趋向于“暴露式”,这与消化过程中蛋白质变性以及分子结构展开有关。体外模拟消化反应使SPI的荧光强度降低,最大吸收波长(λmax)增加,即λmax发生红移,这表明色氨酸残基的暴露程度增大,同时使SPI三级结构变的松散。此外,随着消化时间的延长,SPI消化产物λmax的红移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吕亮 《西部皮革》2001,22(2):40-42
通过蓖麻油进行酯交换、磷酸化、硫酸化反应,再和多种有效成分复配,制得磷酸酯类加脂剂,并对其合成条件及其加脂性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聚磷酸钠对大豆分离蛋白的修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聚磷酸钠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磷酸化修饰,研究磷酸化反应的工艺条件及改性后大豆分离蛋白几种功能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大豆分离蛋白4%、三聚磷酸钠9%、反应初始pH9、反应时间3h时,磷酸化程度最大;磷酸化后的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以及粘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试验研究SPI磷酸化改性对其酶解影响程度,以酶解产物游离氨基酸和TCA氮得率为酶解程度指标,考查SPI磷酸化程度与其酶解程度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磷酸化能够明显提高TCA氮即大豆多肽的得率,并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SPI的酶解程度与其磷酸化程度呈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三聚磷酸钠为磷酸化试剂,在干法反应条件下对小麦原淀粉进行磷酸酯化反应(玉米淀粉作对照),测定制得的样品的交联度,并进行正交实验和方差分析,最终得到干法制备具有较高交联度的磷酸化淀粉的最佳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7.
大豆糖蛋白的抗氧化特性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豆分离蛋白(SPI)与葡萄糖按质量比1∶2混合,通过美拉德反应生成大豆糖蛋白,测定不同反应温度(70,80,90℃)、不同反应时间(0,1,2,3,4,5,6h)条件的大豆糖蛋白的还原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游离氨基含量、褐变程度,紫外光谱扫描分析和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等指标,探讨大豆糖蛋白的抗氧化性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大豆糖蛋白中游离氨基含量逐渐减少(P0.05),反应褐变程度越大,抗氧化性越高,其中90℃6 h的大豆糖蛋白具有最高的还原能力,比SPI还原能力高5.6倍;90℃5 h的MRPs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与SPI相比提高了1.69倍,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高达68.55%,是SPI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3.67倍。紫外扫描结果表明:MRPs的色氨酸吸收峰强度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而80℃和90℃6 h MRPs色氨酸吸收峰有明显减弱趋势。SDS-PAGE电泳图谱表明,随着反应的进行,MRPs的α′和α亚基条带逐渐变浅,生成的大分子物质发生聚集。大豆蛋白葡萄糖反应生成的MRPs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其抗氧化性与蛋白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磷酸酯作为一类重要的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化纤纺、织塑、料造纸和日用化学品领域。目前合成磷酸酯以其优良的性能.也使磷酸类酯加脂剂成为新型皮革加脂剂的开发热点之一。本章着重研究磷酸酯化反应及磷酸化羊毛脂加脂剂的绿色合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豆分离蛋白(SPI)经酰化改性后的不同酰化程度与蛋白谱学行为。方法:采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探讨酰化对蛋白分子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紫外光谱分析显示,酰化处理后SPI肽链展开;红外光谱显示,酸酐首先选择蛋白质赖氨酸上ε-NH2残基反应,当ε-NH2残基被大量修饰后,赖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羟基的酰基修饰程度增加。另一方面,蛋白多肽链的二级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即SPI中二级结构由β-折叠为主变为以无规则卷曲为主。结论:实验结果有助于阐明SPI酰化后功能性质发生变化的内在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与葡萄糖按质量比1∶1混合后通过美拉德反应生成大豆糖蛋白, 通过测定不同反应温度(70、80、90 ℃)、反应时间(0、1、2、3、4、5、6 h)大豆糖蛋白的还原能力、羟自由 基清除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游离氨基含量、 褐变程度、紫外光谱扫描分析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等指标,探讨大豆糖蛋白的抗氧化性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 长、反应温度的升高,大豆糖蛋白的抗氧化性越高、游离氨基含量下降越多、反应褐变程度越大,90 ℃、6 h制 得的大豆糖蛋白还原能力达到最高,比SPI还原能力高4.6 倍;90 ℃、5 h的大豆糖蛋白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为 5.87%,是SPI羟自由基清除率的1.69 倍;同时在90 ℃、5 h制得的大豆糖蛋白还具有最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比 SPI提高了2.68 倍。由大豆糖蛋白的紫外光谱二阶导数分析可知,经过美拉德反应后蛋白中色氨酸发生偏移,而从 SDS-PAGE的分析中也看出蛋白质与糖发生聚合。因此,大豆蛋白葡萄糖反应生成的大豆糖蛋白具有很强的抗氧化 性,并且抗氧化性与蛋白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