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本文探讨酒西盆地中生代断裂活动、盆地性质以及第三纪末的变形特征和力学性质。认为,该盆地在中生代为一扭动盆地,即受北祁连北缘(南界)右旋扭断裂控制,在该扭动构造背景下,产生与南界断裂斜交的盆内多组方向的张性、张扭性同生断层,形成东西分块、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南界断裂的扭动作用也是导致盆地南陡北缓、南深北浅和南厚北薄的根本原因。总结分析了盆内、盆缘第三纪末发育的断裂特征,从区域资料、平面构造组合和剖面  相似文献   

2.
对渤海湾盆地张扭、压扭性构造的一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扭和压扭性构造是兼有走滑和拉张挤压2种作用的构造样式。经对大量具有张扭和压扭特征断层的统计提出,这2种扭动断层在沉积盆地的发育中具有特殊的空间位置与剖面特征,认为应当进一步加深对张扭和压扭断层的研究和认识,张扭和压扭构造是厘定渤海湾盆地及其内部坳陷演化过程的必需条件。  相似文献   

3.
通过断陷结构、构造特征研究及与已有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对比分析,论证了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纪断陷具有典型的张扭性断陷性质,表现为其具有典型的斜列式结构特征,构成断陷的基本要素(如断陷内的洼陷、低凸起、边界断层等)均呈斜列式展布。推测其形成机制主要受主伸展应力方向与基底构造走向斜交控制,从而沿断陷走向产生走滑分量,进而使断陷具有张扭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利用基础地质、钻、测、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结合相干分析技术,对渤海湾盆地垦东地区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断裂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NNE、NEE、NWW走向断裂体系,受郯庐断裂早期活动影响,研究区断裂活动具有古近纪“西强东弱”、“南强北弱”,新近系“西弱东强”、“南弱北强”的特点。不同成因类型断裂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不同,拉张型断裂主要形成简单断块型圈闭,张扭(扭张)型断裂形成复杂断块和断层—岩性圈闭,压扭型断裂形成背斜构造圈闭;断裂对储层的控制,表现在储集砂体临近张性断层、远离扭性断层发育的一般规律;拉张型、张扭(扭张)型断层和压扭型断层封闭性依次增强,油气一般在封闭性较强的油源断层附近富集。   相似文献   

5.
渤中34—1浅层复杂断块区处于郯庐走滑断裂带内,受其影响和控制该区断层较发育。根据新近系发育的断层走向,可将其划分为两套断层组合:NE向断层组合和NW向断层组合。其中NE向断层组合为走滑断裂右行扭动拉张分量作用下产生的一系列正断层,与长期活动的主断层形成“Y”字型组合,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NW向断层组合为走滑断层右行扭动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压扭性断层,具有较好的封堵性,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该区主要含油气层位明化镇组下段为厚层泥岩夹砂岩的浅水河控三角洲和曲流河沉积环境,砂岩储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反射,依据振幅、能量等属性可较好地预测储层。由于该区域存在两种不同采集方式的三维地震区,为了消除单属性预测储层的不足,采用了多参数聚类分析的方法,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地球地壳在多种地应力,包括挤压应力、拉张应力及扭动应力作用下,产生抬升隆起或沉降坳陷及走滑。由于构造运动造成地壳隆起和坳陷,导致海陆变迁。地球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地壳隆起成为造山带或隆起区;坳陷变成为各种类型盆地。全球盆地可分为5大类型,即裂陷—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前陆盆地、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全球构造主要有8大变形样式,即东西向构造变形样式、南北向构造变形样式、北东向构造变形样式、北北东向构造变形样式、北西向构造变形样式、山字型构造变形样式、S型或反S型构造变形样式和旋扭构造变形样式。中国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油气主要分布于古隆起、古斜坡、区域性不整合及断裂带等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陡坡带、缓坡带和中央构造带等部位;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油气分布在断褶带、斜坡带及逆掩带;各类扭动构造,如帚状构造、雁列构造、旋扭状构造、反S型构造、入字型构造等控制着油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7.
垦东—埕岛构造带是济阳坳陷东北部重要的富油气带,通过对该区古近纪应力场和断层活动特征进行分析,明确了各个断层的形成机制,从而理清了各个凸起的形成原因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北西向、北东东向与北北东向3组前新生代基底断层,前两者为中三叠世印支期前陆变形中形成的逆冲断层,而后者为晚侏罗世郯庐断裂带平移伴生的左行平移断层。在古近纪南北向区域拉张过程中,研究区北西向基底断层为左行张扭性复活,而北北东向基底断层为右行张扭性复活。至新生代,在南北向拉张应力作用下,新生断层表现为近东西向。在多期构造活动下,多方位断层使该构造带上的各个凸起呈现为张扭性的半地垒构造,它们共同复合构成了垦东—埕岛构造带。  相似文献   

8.
泌阳凹陷张扭性区域构造精细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泌阳凹陷内发育张扭性构造,油区主要集中在这些构造复杂区域,对这些区域的构造精细解释显得非常重要。文中结合泌阳凹陷内张扭性断层特征,提出了在地震和地质上的识别方式以及张扭性区域的构造精细解释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断层两盘地震同相轴可对比性差、层位追踪和构造解释困难的难题,使得油区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断层组合和一些地质假象得到合理解释;并通过区内张扭性走滑断层的解释和平面归位,使沉积微相分布和地层厚度变化上具有了很好的可对比性,为后续油气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及沿海大陆架受西伯利亚,印度,太平洋三大板块俯冲,碰撞对接作用,造成中国各含油气盆地中的构造样式几乎都有着扭动应力因素的影响形成张扭或压扭与渗入,折离断裂构造相伴生,使构造样式识别易误,本文根据中国实际提出拆离型与透入,渗入断裂构造的本质差异,并示其在地震剖面切片上不同的反映,以助于在地震构造造解释鉴别三大类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0.
邵家洼陷区断裂构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邵家洼陷区是受张性及张扭性应力控制的箕状断陷区,断裂体系及活动特征的分析对该区沉积构造演化、圈闭类型及油气运聚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并结合断裂体系、油藏剖面等综合分析。论述了断裂构造对邵家洼陷区不同构造带上油气运移与聚集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洼陷区断裂活动从古生代持续至第四纪,多期断裂活动导致了断裂体系的复杂性和构造类型的多样性,基底断层的活动对该区油气生成与运聚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其继承性活动又控制了上部区域性盖层中断层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
东濮凹陷发育有NNE和NNE-NE走向的两大断裂系统,唐庄地区为NNE-NE走向的断裂系统。该区断层产状沿走向变化频繁,在短短的20km范围内,出现了6个彼此倾向相反的断裂带。NNE向断裂系统主要受张扭应力作用控制;而NNE-NE向断裂系统主要受边界条件、沉积相带、区域张应力的控制。唐庄地区彼此倾向相反的断裂系统的控制因素主要是区域地质演化环境、构造背景、边界条件、断块体的抬斜旋转与差异升降及岩性岩相变化等。在上述诸因素的作用下,发育了彼此倾向相反的断裂带。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通王地区负反转构造与断块型古潜山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负反转构造和断块型古潜山普遍存在于东营凹陷通王地区古生界之中。通过系统分析该区印支运动以来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发现古生界在不同性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发生多次反转,并呈现出正、负反转构造交替出现的特征。负反转构造是断块型古潜山形成的主要因素,其构造演化决定了断块型古潜山的形成。印支运动及其以前的构造演化为断块型古潜山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燕山构造运动形成了断块型古潜山的雏形,喜马拉雅期是断块型古潜山的定型期。断块型古潜山主要成藏模式是“新生古储”型,新生界油气通过断层、不整合面和砂体输导体系在潜山储层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3.
内幕逆断块——东濮凹陷可能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秋生 《石油学报》1989,10(4):12-18
东濮凹陷位于渤海湾第三系大陆裂谷盆地的南端。通过地震反射时间剖面,在东濮凹陷边界的兰聊断层上升盘内幕之中,解释了一条规模较大的古老的逆冲断层系统——新罗逆断层。东倾的新罗逆断层与西倾的兰聊断层,在剖面上呈“人”字形交切,在空间上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屋脊状逆断块带。该断块带紧邻生油凹陷,具有独特而理想的石油地质条件,可能成为一个油气勘探新领域。罗1井钻遇一条逆断层得已验证。在传统的地台区发现这种逆断层不仅具有实际勘探意义,而且有一定理论和学术价值。本文阐述了逆断层及其所形成的逆断块带的地震反射模式,分析预测了它的圈闭条件和成油机制,并指出该逆断层地震资料解释和地质研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成因机制分析及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对济阳坳陷东辛油田断裂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区构造形态自东向西逐渐趋于复杂,平面上,东部辛镇构造以平行式组合为主,整体呈现"单一型"构造样式,中部过渡带以平行式、斜交式组合为主,整体呈现"网格型"构造样式,西部东营构造以雁列式、帚状组合为主,整体呈现"复杂型"构造样式;剖面上,区内主要发育负花状、反"Y"字形、阶梯状、地堑、地垒等5种断裂组合样式,整体呈现典型的"包心菜式"复杂断裂系统。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拟合程度较高,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东辛地区断裂构造组合样式是新生代伸展-走滑应力场与岩浆底劈作用叠加的产物,其根本动力来源于新生代NW-SE向伸展应力场、郯庐断裂带的右行走滑及岩浆等塑性物质上涌。   相似文献   

15.
正断层形成机理及其对断层泥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层泥是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正断层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动力学和运动学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上探讨了正断层上、下盘的应力分布特征及其断层泥的分布规律。分析认为,断层泥受控于断层的特征规律,属于断层形成发育过程的伴生现象。而正断层的上盘为主动盘,下盘为被动盘,正断层中的断层泥则随正断层的生长表现为剪薄、拉长、涂抹和拖曳的动态发育演化过程,断层泥主要形成在正断层上盘一定宽度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雅克拉断凸是塔里木盆地含油气丰富且发现油气较早的地区之一。通过解释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发现有多种证据表明该地区发生过走滑作用。平面上,研究区主干断裂附近区域发育众多小级别的断层,主要包括同向剪切断层和张性断层,它们表现为与主位移带呈一定角度的、延伸不长的雁列式断层系,断层系沿亚南断裂呈左阶式雁列排列,沿轮台断裂呈右阶式雁列排列;剖面上发现负花状构造样式,同时海豚效应与丝带效应明显。雅克拉断凸走滑作用始于燕山晚期运动,主要作用时期为喜马拉雅早期运动,止于喜马拉雅晚期运动。燕山中-晚期至喜马拉雅早期,因左旋扭应力与引张力合成的左旋张扭应力导致雅克拉断凸发生走滑作用并形成与之相关的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17.
从准噶尔盆地区域构造研究入手,探讨了历次构造运动对三个泉凸起西部侏罗系沉积的影响后指出,燕山运动晚期三个泉凸起进一步抬升,使上侏罗统乃至下白垩统下部在凸起和断裂带南部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而断裂北部下降盘仍保留部分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三个泉凸起西部油藏与中、东部油藏具有不同成藏条件,其油源来自于玛湖凹陷和盆1井西凹陷,油气沿夏盐凸起阶梯状断裂与不整合面运移成藏;陆151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储集层直接与断层上升盘陆12井区西山窑组油藏呈断层面接触而接受油气,属于构造岩性控制的小型油藏。  相似文献   

18.
受郯庐断裂带走滑活动的影响,青东凹陷内部构造表现出明显的走滑特征。在识别了研究区内典型走滑构造样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走滑构造对油气成藏的作用。郯庐断裂带营潍段的西支断裂带为青东凹陷的东部边界断层,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和郯庐断裂带多期走滑活动的影响,凹陷经历了3期断拗、2期反转的构造演化过程,形成了大型边界走滑断层、背形负花状构造和走滑压扭褶皱构造等多种具显著走滑特征的构造样式。走滑构造对烃源岩热演化、构造圈闭发育以及油气运移聚集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形成张扭断层立体运聚、压扭断层走向运聚和凹中隆近源运聚等3种油气成藏模式,控制着青东凹陷油气的富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19.
根据川西凹陷新场地区及邻区已有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等资料,结合深部岩体钻井岩心裂缝发育特征编录、完井报告、录井测井地应力和裂缝分析成果,建立了研究区的地质模型。利用已有的井孔崩落、钻井诱导缝分析、水压致裂曲线分析、岩石Kaiser效应测试等技术所获得的地应力资料,作为计算模型的应力边界条件和地应力场反演的井段现今地应力参考值,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技术对川西凹陷新场气田进行了三维地应力场反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最大水平主应力以近NEESWW向为主,但在断层附近主应力方向发生明显偏转,主体方位与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主方向一致。各主地应力值总体上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大,与深度之间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由于新场须二段各目的层均发育较多断裂构造,因此其应力场表现出明显的不连续性,使地应力值和方向发生局部变化,在断层端部和转折部位表现出较明显的最大主应力和剪应力集中现象,而在断层两盘部位则出现应力消散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地震资料断层交互解释技术及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LandMark Ⅳ解释系统上,充分运用和开发多种功能,可以实现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文中以断层解释为例,详细地介绍了断层的剖面解释、断层组合方案的判别、断层解释结果的检验以及断层侧向封堵的分析等方法。在断层的剖面解释中,把断面作为大倾角反射层解释。此外,要充分利用地震属性剖面,对断层进行综合分析和检验断层解释的合理性。为了克服断层组合中的主观随意性,利用了断层走向投影技术。利用断层走向投影面上的落差等值线图,既可判断断层组合的正确性,又可以判断断层的成因。把断层上、下盘反射层的断点投影到断层走向投影面上,可实现断层的侧向封堵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