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方法,包括光谱法(近红外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和二维相关谱技术)、稳定同位素技术、基于脂质组学的质谱法和基于特征标志物的检测方法等,并对上述方法在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了归纳,最后对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油脂检测工作和食品安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食用植物油掺入矿物油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叙述食用植物油掺(混)入矿物油食用后对人体的危害,所引发的食物中毒案例以及对矿物油的鉴别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3.
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阐述了食用植物油掺伪的现状,综述了理化方法、色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的检测原理,以及在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中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应用最广泛的色谱法,它主要通过对脂肪酸、甾醇、生育酚等物质的测定来进行掺伪鉴别.同时,对核磁共振波谱法、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在油脂掺伪检测中的初步应用进行了归纳.对掺伪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在食用植物油中掺入其他食用植物油或非食用油的主要鉴别方法,包括电导率法、红外光谱法、太赫兹时域光谱法、拉曼光谱法、色谱法等,并对上述方法在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了归纳,最后对食用植物油掺假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动物油脂是动物脂肪组织经提取精炼而成的油脂。动物油脂因资源丰富,具有独特风味,广泛应用于食用油、起酥油、制备肉味香精,同时也是生产肥皂、甘油和饲料的重要原料。因动物油脂成本低廉,不法商贩受利益驱使在食用植物油或高价动物油脂中掺加低价动物油脂,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法与拉曼光谱等光谱法、气相色谱与液相色谱及其质谱联用技术、实时分析质谱、低场核磁共振等技术应用于动物油脂掺假鉴别技术研究。本文对主要动物油脂掺假鉴别技术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动物油脂的掺假鉴别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食用油脂掺入异种油脂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前我国食用油脂掺假现象仍很常见,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是油脂食品安全问题重中之重。该文就油脂掺假现象从感官检验、定性检验和定量检验三个方面,对目前国内外油脂掺假检测方法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8.
食用植物油的分类和质量鉴别的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食品真实性的鉴别是食品质量控制和安全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关系到消费者切身利益和身体健康。研究快速的食品质量鉴别和分类技术对食品产品的安全和消费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色泽、水分及挥发物、密度、折光率、酸价、皂化值和过氧化值等理化性质为变量,采用多种模式识别技术对54个食用豆油、合格菜籽油与酸败菜籽油样本进行分类和质量鉴别。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图显示豆油、合格菜籽油、酸败菜籽油被清楚地区分为三组。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校正模型对未知样品进行预报,显示出较好的预报能力。结果表明:以所选定的理化性质为变量,上述模式识别技术对类似食用植物油的分类和质量鉴定,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一种快速测定食用植物油碘值的检测方法,采用布鲁克公司生产的MPA型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获取了482个食用植物油样品的光谱信息,利用GB/T 5532—2008方法测得了碘值的化学参考值,运用OPUS 7.0软件建立了模型,并采用交叉检验确定了最优建模参数。结果表明:交叉检验标准偏差(RMSECV)为0.824,相关系数(R2)为0.998 9,样品集预测偏差平均值(MVPD)为0.65%,相对分析误差(RPD)为29.7,偏移为0.004 34,最佳谱区范围为9 403.8~7 498.4cm-1。该模型用于快速测定食用植物油碘值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食用植物油鉴别方法的研究—不皂化物分离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油醚:乙醚(2:1,V/V)为展开剂,在硅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板上分离不皂化物。利用植物油特有的甾醇,对植物油脂进行定性鉴别。该方法快速、准确,易于普及,为油脂定性检验方法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食用油脂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人体产生热能,更是人们所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必需脂肪酸和磷脂等物质的重要来源。它们因种类、纯度、营养成分等指标的不同而在价格上差异悬殊,导致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而将低附加值食用油掺入到高附加值植物油中,更有甚者,将劣质、有毒油脂掺入食用植物油中,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屡见不鲜。因此,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食用油脂鉴别及掺假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太赫兹光谱法、低场核磁共振法)、稳定同位素技术及其它方法(如电子鼻、电子舌)在食用油脂中的应用,并展望了食用油脂检测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油脂检测工作和食品安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的高分辨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提出用一种经过改进的方法制备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甲酯衍生物,并利用高分辨率毛细管柱分析其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在确定的气相色谱操作条件下,所用的毛细管柱不仅能够测定食用植物油中的主要成分,而且可测得花生油中含量低至10mg/L数量级的痕量芥酸成分。  相似文献   

13.
14.
本介绍了一种测定食用植物油中叔丁基对苯二酚(简称TBHQ)含量的方法。食用油样品中的TBHQ经80%乙醇提取、浓缩、定容后,注入气相色谱中用外标、面积归一法(ESTD)测定,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定量,结果如下:线性相关系数r=0.99991,回收率=96.5%,相对标准偏差RSD1.77%,分析结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
对食用植物油组分快速检测方法,包括模拟感官分析、光谱分析、电磁波谱分析和生物芯片技术,从分析原理、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这些技术在食用植物油组分掺混鉴别的应用成果进行分析,表明多通道、多参数、多容量的一体化在线快速检测技术将成为食用植物油组分分析发展方向,将为进一步提升食用植物油质量监管水平,保障我国消费者利益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食用植物油磷脂含量测定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一种能替代280℃加热试验的快速、准确、简便易行的定量测定食用植物油磷脂含量的新方法。用甲醇、冰乙酸溶液提取油脂样品中的磷脂,然后用硫酸、过氧化氢消化提取液,使磷脂中的磷转化为磷酸,再在酸性条件下与显色剂作用,生成钼蓝,在波长680nm 处测定其吸光度,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消化时间只需15分钟,整个测定时间1小时。在大豆油、菜籽油中加入0.04~0.20%磷脂,回收范围89.9~96.4%。对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和棉籽油样品,在不同实验室条件下,各测定5次,测定结果:变异系数≤8.3%,t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常见市售植物油中特征性脂肪酸构成及含量范围,并探讨在此基础上如何综合利用上述指标对常见植物油进行定性鉴别。方法从6个城市采集9个品种125份样品,每种两个批次。按照GB/T 22223—2008方法测定46种脂肪酸,分析植物油中的特征脂肪酸及其构成。结果菜籽油中的特征脂肪酸为芥酸;花生油中为C20∶0、C24∶0和C22∶0脂肪酸;茶油中的油酸含量高达75.45 g/100 g,是其特征脂肪酸;亚麻籽油的特征脂肪酸为α-亚麻酸;葵花籽油的特征脂肪酸为亚油酸;稻米油中棕榈酸含量范围为15.13~16.37 g/100 g,可以此作为其特征进行鉴别;大豆油中n6/n3比值最接近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比值;芝麻油中油酸和亚油酸的总含量及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的组成特征比较稳定,可以此作为芝麻油的鉴别依据;玉米油中脂肪酸特征不明显。结论结合单体特征脂肪酸、脂肪酸构成以及n6/n3比值分析可达到常见植物油定性检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食用植物油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为人体提供每日必需的能量,还提供必需脂肪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因此其品质与安全性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然而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食用植物油的掺伪。从食用植物油中的成分出发,重点分析了其中的脂肪酸、甘油三酯、植物甾醇、维生素E、挥发性物质等成分在食用植物油掺伪检测技术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析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食用植物油的掺伪检测提供一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市场上存在用低值低价油脂掺伪高值高价食用植物油的现象,这不仅损害食用植物油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也不利于我国食用油脂产业的健康发展。许多学者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到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为了对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总结了国内外现阶段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的研究进展,这些机器学习算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等。对所述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食用植物油掺伪鉴别研究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量选择合适的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