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3无线传感器网络 3.1 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 传感器是能感知预定的被测指标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传感器的类型多样,可以按照用途、材料、输出信号类型、制造工艺等方式进行分类.常见的传感器有速度传感器、热敏传感器、压力敏和力敏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液面传感器、能耗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射线辐射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湿敏传感器、磁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等.传感器是感知物质世界的"感觉器官",为网络系统的处理、传输、分析和反馈提供最原始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传感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它可用来替代人的感官,将一系列外界的刺激变为电信号,从而为自动处理设备或计算机控制系统提供必要的信息.半导体气敏传感器作为一种主要的传感器件,已经在人们的家庭生活,社会公共设施,自动控制及国防现代化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越来越为各界所重视.1975年,瑞典的I.LUndstr‘o’m利用Pd金属作为栅极材料制成了一支氢敏MOS传感器.后来Armagarth等人又指出这种器件对H_2S及NH_3也有一定的敏感特性.但多年来,这种Pd栅MOSFET气敏传感器一直是在高温下使用(≥150℃),这不仅给器件的使  相似文献   

3.
红外探测器是一种敏感辐射的传感器,它利用自然界某些材料在受到辐射照射之后电学性质发生变化的特性,把辐射信号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红外探测器这种功能器件,以电信号形式感知辐射信号,结果形成了敏感或探测红外辐射的一系列仪器.30年来,在军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一种带有自检功能的在平面内自限制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为实现该加速度传感器,提出了一套新的体硅微机械工艺,使用普通硅片取代SOI硅片来制作器件.传感器采用在深槽侧壁(悬臂梁弯曲的表面)制作压阻的方法,灵敏度比在硅表面上制作压阻的传统器件高近一倍.传感器利用集成在内的静电驱动器,实现电自检测功能.  相似文献   

5.
智能传感器的出现,使传感器性能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传感器发展史上引起重大的变革,这将对现场测量仪表产生深远影响。 90年代初,关于智能传感器的定义有了较一致的看法:把凡具有一种或多种敏感功能,能够完成信号探测和处理、逻辑判断、双向通信、自检、自校、自补偿、自诊断和计算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器件叫做智能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可以是  相似文献   

6.
智能材料     
《电子质量》2008,(2):38-38
智能材料就是模仿生命系统,能感知应力、热、光、电、磁、化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且能实时地改变自身一种或多种性能参数,作出人们所期望的、与变化后的环境相适应的响应从而予以控制的一种复合材料。也就是说智能材料应当具有将感知(传感器)、执行(驱动器)和信息三者集于一体的功能,使无生命的材料变成了似乎有生命的系统。  相似文献   

7.
新型MEMS器件-光栅光阀(GLV)的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EMS(微机电系统)器件可同时结合机械功能和电子电路,一般采用半导体工艺来制造从微米到毫米级的器件.MEMS器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传感器、液体力学、光学、RF、存储和生物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8.
MEMS(微机电系统)器件可同时结合机械功能和电子电路,一般采用半导体工艺来制造从微米到毫米级的器件.MEMS器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传感器、液体力学、光学、RF、存储和生物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9.
如果阳光把房间照得太亮,这个范围可能会减少到三到五米(有些传感器带有阳光过滤功能,就是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电视机在打开时也会产生较强的干扰,如果在电视机附近安装传感器,要在电视机打开的同时打开传感器.电视机可能会引起传感器的回馈灯闪亮,为了找到一个好的位置,要来回挪动传感器的位置,直到它不闪为止.不要将传感器或其它低电压的器件安装在电灯开关同一个盒子里.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 (一)传感器的作用传感器(或称换能器)是一种器件,它能将非电量转换成电量。在一部分传感器中,能量的转换是可逆的。传惑器主要应用在非电量电测技术领域,它将诸如温度、压力、应变、流量、转速、振动幅度等等非电量转换成电量(如电压信号),然后送至电气测量线路或电子仪器进行测量、显示和记录。因此从测量非电信号的要求来看,整个测量系统应包括传感和电测两大环节。这样传感器的频率特性、灵敏度、线性度、信噪比以及输出阻抗是否能与电测环节的输入阻抗合理匹配等等,都会影响到整个测量系统的质量。由于传感  相似文献   

11.
模拟IC的ABC     
崔澎 《电子产品世界》2006,(11S):I0039-I0040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依靠视觉、听觉、感觉、嗅觉等感官功能感知一切.而自然界还有光、音、温度、压力等等现象,这一切都是模拟的。而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我们感知的是模拟信号,电子产品处理的是数字信号,一个完整的信号链,就是来来回回的在数/模之间转换。任何一个信号链系统,都需要传感器来探测来自模拟世界的电压、  相似文献   

12.
1.引言在我们周围,存在着许许多多各色各样光的信息。人的眼睛可以接收分布在空间的这些光的信息一图像,传给大脑,用以控制自身的行动或进行判断。而摄像器件正好是与人眼具有同样功能的一种输入器件,它可以检测这种光学信息,并把它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现在,摄像器件已被广泛应用于图像远距离传输(电视、传真等)和具有图像信息判断功能的自动化机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无人地面车辆(Unmanned Ground Vehicle, UGV)由于能够大大降低人员伤亡、作战灵活高效以及无人化设计优势等,成为构建兼具轻装部队的机动性和重装部队的杀伤力和生存力的新型目标部队的重要组成。实用的UGV对智能化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具备自主寻找、判断和识别目标以及实施作战行动的能力,因此,研究UGV系统的感官:UGV场景感知技术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UGV场景感知技术在单传感器检测和多传感器融合等方面的发展,并对UGV场景感知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包括无人控制飞行器(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与UGV的空地结合、UGV间的数据共享、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增强毫米波雷达性能等。  相似文献   

14.
采用LED但缺少微控制器或其它形式控制功能的应用可以得益于一种简单的电路,该电路能对LED的光强作手动控制.适合这种目的的器件有机械式(模拟)和电子式(数字)电位器.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以酞菁锌(ZnPc)掺杂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作为声表面波(SAW)传感器的敏感材料用于室温下检测二氧化氮(NO2).通过超声振荡等方法将研磨的MWCNTs和ZnPc分散于N,N-二甲基中,然后运用微量移液器滴涂到SAW器件的敏感区.我们对ZnPc/MWCNTs薄膜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了表面形态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MWCNTs的ZnPc SAW器件能在常温下检测最低浓度为10-6的NO2.在3个月内对器件的灵敏度、稳定性、选择性也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6.
受到水黾等动物能感知身体振动的毛发感受器的启发,设计了一种能感知外部振动的仿生纤维振动传感器。采用模具干压成型法制备了含铂金芯的压电陶瓷纤维胚体,经过高温烧结、涂镀表面电极、极化后,制成表面四电极含金属芯压电纤维(MMPF)振动传感器。并建立了悬臂梁结构,2对表面电极用作传感电极的传感器理论模型。把纤维固定在基体上,验证传感器对基体结构受到简谐激励的传感性能。结果表明,MMPF能够感知基体结构受到简谐激励的频率、幅值和方向。这种具有感知幅值和方向的仿生纤维振动传感器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时代,获取各种现象的信息,已成为当今的重大课题,因而作为信息采集的传感器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按其物理、化学特性,目前已有力敏、温敏、磁敏、湿敏、气敏、离子敏等六类的敏感器件.由于敏感器件及传感器具有把各种非电量转换成电信号并加以检测的功能,因此它是人类观察各种现象的有力工具.人们称各类传感器是“电五官”,即它不仅可以代替人类五官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感受到人类感觉不到的  相似文献   

18.
传感器——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敏感元件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或响应)被测量的部分。  相似文献   

19.
传感器技术     
张福学 《电声技术》1994,(11):47-47
传感器技术张福学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传感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分别相当于人的“感官”、“神经”和“大脑”。因此传感器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传感器技术包括传感器材料,传感器、传感器附属电路、传感器与计算机的接口电路、传感器应用等五个部分,因此,...  相似文献   

20.
近来,广泛用于家庭、办公、报导、监视等的可见光传感器十分引人注目.其中固体摄象器件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本文对CCD摄象器件的原理、种类、内部结构、性能及彩色摄象机系统等进行详细说明.一、CCD摄象器件的原理和种类(1)CCD摄象器件的主要功能光电转换:把入射光子转换成电子——空穴对.存储电荷:利用热不平衡状态形成的电势阱来存储电荷.传送电荷:即电势阱中的电荷作定向转移,转移方向由沿沟道依次设置的电极电位决定.CCD摄象器件就是巧妙地实现了上述功能的器件.(2)行间传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