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肝动脉-门静脉瘘(APVS)栓塞对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MPVTT)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门静脉支架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6例肝癌伴MPVTT且有明显APVS行TACE联合门静脉支架治疗的患者,采用经皮穿肝门静脉支架植入,门静脉支架植入后使用合适栓塞剂对APVS所属的肝动脉分支进行栓塞。分别于门静脉支架植入前、植入后以及APVS栓塞后行门静脉造影并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 所有患者门静脉支架植入和APVS栓塞均获得成功。支架植入前肝动脉和门静脉造影显示16例患者门静脉为双相血流,10例为离肝血流。16例门静脉双相血流患者14例门静脉支架植入后门静脉向肝血流明显恢复,2例门静脉双相血流和10例离肝血流患者APVS栓塞后门静脉主干向肝血流恢复。支架植入前、后以及APVS栓塞后门静脉压力分别为(50.1±6.3)cmH2O、(43.5± 7.5)cmH2O和(36.9±8.2)cmH2O,门静脉支架植入后门静脉压力较支架植入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VS栓塞后门静脉压力较门静脉支架植入后进一步下降(P<0.05)。结论 对肝癌伴MPVTT和明显APVS患者,植入门静脉支架能有效复通门静脉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APVS栓塞则进一步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血液动力上使门静脉双相或离肝血流恢复为向肝血流。  相似文献   

2.
报告120例 TIPSS 治疗的中期随访结果,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120例全部有中度以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术后随访方法有 US、内镜或/和食管钡餐、肝功能及血管造影等。结果:111例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2.5%。建立分流后门脉压力从术前的40.5±4.5cmH2O(1cmH2O=0.098kPa)降至23.5±3.5cmH2O 术后2周 Doppler 超声显示分流道流速峰值为106±68cm/s,脾、门静脉血流速度较术前增加50%以上。术后4~6个月内死亡9例。分流道狭窄或闭塞22例,占随访病例的25.0%。再通成功12例。随访病例的通畅率:首次通畅率为75.0%,第二次处理后的累计通畅率为88.5%。结论:TIPSS 的技术成功率高,降低门脉压及即刻止血可靠,但术后分流道狭窄、阻塞的发生率较高,以 Z 型支架组尤为突出,因而强调术后应定期随访,以及早发现、处理分流道异常。TIPSS 后肝功能衰竭主要见于 Child C 级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门静脉系统置管直接测定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栓塞前后门静脉压力的改变;定量分析门静脉压力与门静脉高压症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对18例肝癌合并中央型APS患者APS栓塞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同时行经皮门静脉穿刺置管,测定APS分流道闭塞前后门静脉压力;术前及术后2周行肝脏彩超及胃镜检查.结果 18例患者术后门静脉主干压力显著降低,下降幅度为5.4%~33.3%,平均降幅为20.1%;栓塞后门静脉直径缩小,血流速度加快(P<0.01);13例门静脉主干呈离肝血流患者,术后有7例转为向肝方  相似文献   

4.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S)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30例,29例手术成功,1例失败,7例出现并发症。29例患者术前平均血总胆红紊为25.12±9.80mmol/l,术后为50.46+34.50mmol/l,术前血氨平均为152.33±65.30μg/dl,术后为233.33±99.96μg/dl。作者分析了并发症的成因,认为肝性脑病、黄疸与肝功能状态与分流通道直径大小有关,其他并发症如肝内多发脓肿、肺内感染、菌血症等与伴随疾病和操作技术有关。本文介绍了 TIPSS 术前术后及并发症的治疗原原则,讨论了TIPSS的适应证及并发证。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脏断流术后症状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接受TIPS术治疗的19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既往接受过脾切除断流术48例(A组),未接受脾切除断流术144例(B组)。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疗效及预后的因素。对比分析两组术后门静脉高压症状缓解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TIPS术后192例患者均成功建立肝内门体分流道,随访5~65个月,平均(35.13±7.68)个月。TIPS术前、术后A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B组(P<0.01),A组术后远期肝功能优于B组(P<0.05),A组术后肝性脑病(HE)发生率低于B组(P<0.05),两组术后分流道通畅率及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脏断流术后症状复发患者随访9~64个月,TIPS术后门静脉高压症状可在短期内有效缓解。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前Child- Pugh评分(HR=1.653,95%CI=1.721~3.298,P=0.003)、HE(HR=1.023,95%CI=0.908~0.965,P=0.008)及脾切除(HR=0.981,95%CI=1.019~1.584,P=0.041)是影响术后HE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IPS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断流术后症状复发患者效果良好。术前接受脾切除断流术对术后支架分流道通率及生存率无明显影响,术后HE发生率较低,可能获得较好的远期肝功能。

  相似文献   

6.
TIPSS 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11例。全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水,其中9例在入院前有反复上消化道出血史。手术成功10例,失败1例。2例于 TIPSS 术后1月并发肝性脑病,2例于术后1~5月再次上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腹腔内出血。肝性脑病的原因与分流量大小和术前肝功能状态有关,支架应建立在门静脉主干旁左右分支为宜。本文还介绍了 TIPSS 术前准备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TIPSS加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门静脉高压症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采用TIPSS加断流术治疗.治疗时伴有中度腹水41例,重度腹水8例,按Child-Pugh分级标准肝功能为A级11例,B级37例,C级12例,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食管静脉中、重度静脉曲张.治疗分两步进行,首先行TIPSS治疗,2周后再行断流术.结果 TIPSS术后无近期分流道阻塞、再出血和死亡,食管静脉曲张显著减轻.1~5年随访,肝内分流道阻塞率、出血复发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1.9%、3.5%和7.0%.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一种全新肝内分流支架的结构和在经皮经肝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PTPS)中应用的临床结果.分析应用该支架建立的门腔静脉分流道与经典TIPS所用支架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差异,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 3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采用预应力支架行PTPS.其中静脉曲张出血36例,难治性腹水1例及肝肺综合征1例;肝功能Child Pugh B级27例、C级11例.经皮经肝穿刺进入门静脉右支,再经门静脉左支矢状部穿刺肝段下腔静脉,经皮经肝植入预应力支架于门静脉左支与肝段下腔静脉之间.结果 38例采用预应力支架行PT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门静脉左支分流道内支架位置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门静脉左支TIPS术治疗的527例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支架是否进入门静脉主干分为门静脉左支组(n=318)和门静脉主干组(n=209),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分流道血流动力学、支架通畅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再出血率等。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1年门静脉左支组分流道流速及流量参数均显著高于门静脉主干组(P<0.05)。1年随访期间门静脉左支组、门静脉主干组分流道功能异常率分别为1.26%(4/318)、5.74%(12/209)(P=0.003),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0.31%(1/318)、4.31%(9/209)(P=0.001),再出血率分别为0.94%(3/318)、2.87%(6/209)(P=0.095)。结论 TIPS术中穿刺门静脉左支并将支架留植左支内,能获得较低的分流道功能异常率及肝性脑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告5例经颈静脉途径肝内分流术(TIPSS)后肝性脊髓病(HM)的临床表现。资料和方法:5例均有乙型肝炎和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TIPSS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萎缩明显,术后分流道通畅。曾做脊髓MR14例,1例做脊柱CT和脊髓造影。5例均行腰椎穿刺。结果:5例于TIPSS后4周~4个月出现进行性下肢痉挛性瘫痪,1例伴上肢无力,1例伴有尿失禁。5例术后有1次以上(1~6次)HE发作史。体检发现患者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浅感觉正常,1例深感觉减退,除1例外,其余无明显肌萎缩表现。受累节段椎管影像学检查及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均无异常。5例均有术后持续高血氨及低蛋白血症。结论:TIPSS术后出现进行性下肢痉挛性瘫痪、不伴有感觉障碍者应考虑HM。与TIPSS相关HM的高危因素有术前明显肝萎缩、术后持续高血氨及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11.
张铠  赵卫 《工业加热》2017,(7):601-606
【摘要】 目的 对比单纯TIPS和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GCV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伴上消化道出血(UGH),分析TIPS和GCVE联合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38例PHT伴UG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单纯TIPS治疗15例(A组),TIPS联合GCVE治疗23例(B组),观察分析手术前后血液指标、门静脉及脾脏血流动力学、脾脏形态学、消化道静脉曲张程度变化。随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门静脉压降低、流速加快、脾静脉淤血指数降低均较术前明显(P<0.05),B组均优于A组(P<0.05)。术后两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均明显好转(P<0.05),B组和A组EGV好转率分别为94.7%、66.6%,急诊止血率分别为100%、75%,再出血率分别为4.3%、28.5%,B组均明显优于A组(P<0.05)。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肝性脑病(HE)发生率、支架原发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介入通畅率均为100%,支架远端位于门静脉左支者HE发生率显著低于位于右支者(P<0.05)。结论 TIPS联合GCVE治疗肝硬化PHT伴UGH疗效确切,优于单纯TIPS。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开窗技术建立Y形通道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支架分流道梗阻的可行性。方法 2012年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穿刺支架开窗梗阻建立Y形通道治疗7例支架分流道梗阻伴复发性门静脉高压所致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或腹水患者。术前肝功能 Child- Pugh评分5~10分,平均(6.85±1.56)分。对比术前与术后5 d、术后1、3、6个月门静脉和分流道内血流情况。结果 7例患者均成功重建Y形通道。平均随访11个月,无一例死亡,未发生肝性脑病。结论 梗阻支架内Y形开窗重建治疗TIPS术后支架分流道梗阻安全有效、操作方便,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分析Fluency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支架狭窄发生原因,探讨术中支架最佳释放位置,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Fluency覆膜支架行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24例,术中均仅接受1枚Fluency覆膜支架,且支架直径均为8 cm。术后3个月、6个月、1、2、3、4、5年定期随访行超声及多层螺旋CT检查,根据分流道狭窄诊断标准评估是否存在支架功能障碍及门静脉高压复发,必要时行直接门静脉造影,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修复分流道。结果 12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门静脉内径和门静脉压力均显著降低。随访期间共有35例患者(28.23%)发生支架狭窄,其中22例为肝静脉端狭窄,12例为门静脉端狭窄,1例为支架完全闭塞;经门静脉右支分流术后支架狭窄发生率为35.62%(26/73),经门静脉左支分流术后支架狭窄发生率为17.65%(9/5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 Fluency覆膜支架行TIPS术后支架狭窄多发生在支架两端,与分流道位置选择、支架长度、支架成角角度、释放位置等因素相关,高发时间窗为术后6~24个月。选择门静脉左支分流、最合适支架尺寸并精准释放,可降低术后支架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观察11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PSE)后,肝脾血流变化的结果。患者脾动脉、脾静脉和门静脉的内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较术前显著缩小和下降(P0.05~0.001),门静脉血流量减少的程度与脾动脉血流量的变化呈正相关(r=0.8635).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为判断 PSE 的疗效和栓塞剂的合理用量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治疗和预防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介入栓塞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4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或联合脾动脉部分栓塞术预防和控制上消化道出血。结果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手术成功率97.9%,止血率达100%。术中弹簧圈移位1例,发生以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为特点的迷走反射4例;术后出现顽固性(胸)腹水4例,腹腔内出血导致死亡1例。术后连续随访1年:在前6个月内2例死于肝衰竭,再出血2例;在后6个月内3例失访,再出血5例。结论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技术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注意手术操作细节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治疗方法选择和疗效的评估.方法 36例肝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肝功能Child分级:A级9例,B级21例,C级6例.术前常规行腹部彩超检查及胃镜检查,31例患者行CT扫描及肝脏血管重建.介入治疗方法:经颈静脉(股静脉)-下腔静脉途径行肝静脉(或副肝静脉)开通;经皮经肝穿刺肝静脉途径行肝静脉开通;经颈静脉行肝内门-腔静脉支架分流术(改良式TIPS).术中常规行肝静脉、门静脉造影和测压和下腔静脉造影,术后给予护肝、抗感染及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和双嘧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封堵器封堵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脾、胃-肾静脉分流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肝硬化失代偿期伴上消化道出血或顽固性腹水合并脾、胃-肾分流患者28例,将其中分流道直径 > 1.2 cm的9例患者纳入研究,行间接、经肾静脉逆行或经皮穿刺门静脉直接门静脉造影了解门静脉、曲张静脉及脾、胃-肾分流道情况。穿刺右侧颈内静脉后送入RUPS100穿刺系统至肝静脉,穿刺门静脉,建立门体分流通道。另引入1支导丝探查脾、胃-肾分流道,沿留置至脾、胃-肾分流的导丝送入封堵器输送器,确定封堵器位置后,准确释放。球囊扩张肝实质及穿刺道,引入支架,定位并释放覆膜支架,送入造影导管至脾静脉,造影观察支架位置、血流、曲张静脉、脾、胃-肾分流道情况,必要时弹簧钢圈栓塞曲张静脉,计算压力梯度。结果 9例患者成功进行TIPS联合封堵器封堵治疗,无术中并发症。4例为TIPS术中直接联合封堵术治疗,术后无支架功能障碍及肝性脑病发生。5例为先行TIPS,术后4例发生严重肝性脑病(Ⅲ级),3例发生支架功能失常,1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TIPS球囊扩张治疗后行封堵器封堵,5例患者未再发生支架功能障碍,仅1例发生Ⅰ级肝性脑病。结论 TIPS联合封堵器封堵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脾、胃-肾静脉分流的方法,可预防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自发性脾、胃-肾静脉分流引起的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肝癌合并肝动脉 门静脉瘘(HAPVS)患者因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行肝动脉造影检查及肝动脉栓塞术,并对不同类型的HAPVS分别或联合使用弹簧钢圈、明胶海绵条或PVA颗粒行瘘口栓塞术。结果 本组27例中16例为中央型肝动脉 门静脉瘘、11例为周围型;20例为逆肝血流;23例伴有腹水。栓塞术后,本组病例瘘口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术后1 ~ 2 d内消化道出血停止。1个月后再次行DSA检查,见肝动脉 门静脉瘘消失。16例腹水消失,7例腹水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未复发。结论 肝动脉 门静脉瘘是肝癌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肝动脉DSA检查可明确诊断,瘘口栓塞术是目前治疗肝癌肝动脉 门静脉瘘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求经门静脉及肝动脉途径肝内移植微囊对肝功能及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海藻酸钠在无菌条件下制作成为直径50 ~ 500 μm的微囊。将健康雄性犬20只随机分为V组和A组,V组为经门静脉移植组,再分为V1、V2组,A组为经肝动脉移植组,再分为A1、A2组;每组动物5只;V1、V2、A1、A2组分别移植微囊16 000个/kg、32 000个/kg、 32 000个/kg、48 000个/kg。微囊移植术前、术中及术后经B超检测动物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术前及术后预设时间抽血检测肝功能。结果 A组术中、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无明显改变;V组移植术中门脉血流减慢,但较快恢复;术后1周及以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ALT、AST短期内均不同程度升高,24 h达峰值,V组升高幅度较A组大;相同移植途径、随移植量增加ALT、AST升高更明显;2周后ALT、AST逐渐恢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大剂量微囊肝内移植可造成对肝脏的明显损害,经肝动脉肝内移植损伤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后预防肝穿刺道出血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12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行PTVE术后分别采用穿刺道填塞明胶海绵条和金属弹簧圈栓塞穿刺道两种方法预防术后腹腔内出血的疗效。结果 58例患者采用穿刺道填塞明胶海绵条,54例用金属弹簧圈栓塞穿刺道,术中发生弹簧圈脱入肝静脉,进入左肺动脉小分支1例。术后随访未发生肝穿相关的腹腔内出血病例。结论 PTVE术后采用弹簧圈或明胶海绵条栓塞穿刺道简单、有效,是预防术后腹腔内出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