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低黏度高透明性PVC糊树脂PSH-50的研发和生产过程。生产的糊树脂聚合度高,经时黏度低,脱泡性好;制品透明性优良,拉伸强度好。适用于涂凝模塑、旋转成型、浸渍、涂布等领域  相似文献   

2.
云亮 《中国氯碱》2016,(4):11-13
通过应用不同碳原子醇进行PVC糊树脂生产,分析出树脂脱泡性能的变化情况,明确了脂肪醇对PVC糊树脂脱泡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用特殊悬浮法合成共聚掺混树脂的方法,并讨论了粒经、掺混树脂含量等因素对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使用多元混合引发剂和悬浮剂及加入适量的助分散剂、界面活性剂、调粒剂等,并通过控制搅拌速率、温度等工艺条件能有效地控制粒子的粒径、粒度分布及粒子形状,从而制得具有良好性能和粒度均匀的掺混树脂;在一定的粒径范围内(25~40μm),掺混树脂的平均粒径越大,对降低糊粘度的效果越好;增加掺混树脂的含量对降低初始糊粘度更为有利,在PVC糊树脂中加入一定量的掺混树脂可降低塑化温度,缩短塑化时间,从而改善了PVC糊树脂的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4.
用国产高速均化泵在3m~3不锈钢聚合釜中,采用微悬浮法生产的PVC糊树脂,不但达到部标准,还表现出很好的成糊性和糊的流变性能。同时在塑化性、透明性和热老化性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糊粘度一般在500~800cp之间。此法操作简单、生产稳定、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转矩流变仪和旋转黏度计研究了PVC树脂种类、增塑剂种类、掺混树脂加入量对环保PVC增塑糊凝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PVC糊树脂聚合度越大,增塑糊的凝胶化时间越长;颗粒呈规则圆状树脂配制的增塑糊,其凝胶时间相对较长;颗粒呈扁片状的树脂配制的增塑糊,其凝胶时间相对较短。增塑剂与PVC糊树脂相容性越差,增塑糊的凝胶时间越长。随掺混树脂添加量的增多,凝胶时间逐渐延长,当其加入量为40 份(质量份,下同)时,凝胶时间从空白时的18 min延长至28 min。  相似文献   

6.
采用湿法表面改性的纳米碳酸钙(nano-CaCO3)与VCM原位聚合,制备了nano-CaCO3原位聚合PVC树脂(简称原位PVC树脂),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微观形貌和热稳定性等。结果表明:①nano-CaCO3能够很好地分散在PVC树脂中,对PVC基体产生很好的补强作用;与普通PVC试样相比,原位PVC试样缺口冲击强度提高到13.3 kJ/m2,效果显著;其加工性能也得到了提高。②试样冲击断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表明原位PVC试样为韧性断裂,普通PVC试样为脆性断裂。③DSC试验表明,原位PVC树脂的热稳定性优于纯PVC树脂。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新型PVC糊树脂PSH-24与日本进口PVC糊树脂H-24的经时黏度变化、拉伸性能、雾度及过滤性能,结果表明:与H-24相比,PSH-24的经时黏度变化更小,透明性能更好,过滤性能相当,拉伸性能稍差,但可通过延长加热时间来弥补。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PVC糊树脂的颗粒形态;采用布拉本德塑化仪,研究了PVC糊的凝胶化过程。探讨了糊树脂聚合度、及糊粘度对凝胶化过程的影响。一般认为,凝胶化性能主要决定于聚合度。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糊粘度对凝胶化性能有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牌号PVC糊树脂PSH-50与原有牌号PSH-10、PSH-30,vinnolit公司的P70,台塑集团的PRG进行了应用性能对比。发现PSH-50有较高的聚合度、较低的流动黏度和较小的经时黏度变化,同时还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和较快的塑化速度。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聚氯乙烯增塑糊,是用高分散性的PVC树脂加稳定剂等各种添加剂和增塑剂调制成的糊状物。增塑糊具有独特的加工工艺,它的加工性能及最终制品的质量无疑是决定于增塑糊的性能,主要包括增塑糊流变性能,胶凝特性,塑化特性和脱气性等。国内外学者对影响增塑糊流变性能和胶凝塑化特性的影响因素,特别是糊用PVC树脂的颗粒特征的影响及其机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塑料》2017,(5)
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结合直观和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分散速度、分散时间、糊树脂下料时间以及增塑剂下料方式几个因素在不同水平条件下对聚氯乙烯(PVC)瓶盖密封胶分散效果和黏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散速度对PVC密封胶的分散均匀性和黏度均有显著影响;分散速度越大,胶体细度越小,黏度稳定性能越好。分散时间对PVC胶体的初始黏度和24 h后的黏度值影响显著;分散时间长会使PVC胶的黏度上升,稳定性相对较好。PVC糊树脂的下料时间和增塑剂的下料方式2个工艺参数对PVC胶体的黏度性能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VC—BA树脂(即氯乙烯一丙烯酸丁酯共聚树脂)与ACR对PVC干混料的加工性能、试样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VC—BA树脂与PVC相容性良好。它的加入促进了PVC体系的熔融,改善了干混料的塑化性能,提高了试样的力学性能,可以替代ACR,是性能良好的PVC改性剂。  相似文献   

13.
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生产了一种具有良好透明性的PVC糊树脂,发现其与十二烷基硫酸钠按不同比例混合使用时,增塑糊黏度可控制在1 600~12 000 mPa·s,为微悬浮法PVC糊树脂调整黏度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生产的包装用透明聚氯乙烯(PVC)型材出现“鱼眼”、透光率下降等问题,研究了SG8型PVC树脂的流变行为、相对分子质量、热稳定性和相应批次的包装用透明型材的凝胶化度等因素。结果发现:各批次的SG 8型PVC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不同,流变行为差别显著;其中07型材试样的凝胶化度比22型材试样高10%~17%。因此,SG8型树脂相对分子质量的离散性是影响型材透明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王丹  李花  李宏  陈焕章 《塑料工业》2015,(2):106-109,124
采用氧化锌和甘油合成了甘油锌,并表征了其作为热稳定剂的热稳定性能。以硬脂酸锌作对比,利用静态和动态热稳定试验证明甘油锌对聚氯乙烯(PVC)的热稳定效果超过传统的硬脂酸锌。结果表明,甘油锌/硬脂酸钙应用于PVC时热稳定时间达到46 min,是同等配比下硬脂酸钙/锌体系的近8倍,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甘油锌作为热稳定剂,动态热稳定性能良好,明显缩短PVC的塑化时间,减少加工耗时,PVC树脂的塑化性能好,塑化效率高,且无"锌烧"现象。  相似文献   

16.
1 前言超低聚合度PVC树脂是指平均聚合度低于600的一类PVC树脂。由于这类树脂凝胶化温度低,熔融粘度低,透明性好,塑化时间短,可显著改变硬制品的抗冲击强度,并且与其它高分子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和“分子内增塑”作用,因而有广泛的用途。它既可单  相似文献   

17.
高蒲  杨贤  王刚锋  高明明 《涂料工业》2019,49(11):56-60
制备了一种低气味、低温塑化型聚氯乙烯抗石击涂料,主要探讨了增塑剂、糊树脂,附着力促进剂对试样气味、弯曲性、附着力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对苯二甲酸二异壬酯与烷基磺酸酯作为混合增塑剂,能够降低气味的同时满足低温塑化后的柔韧性要求;维尼泰 370HD糊树脂具有较好的黏度稳定性,并且作为主树脂改善涂料的流淌性;采用阿科玛 PA1384共聚树脂作为辅助糊树脂,喷涂扇幅受影响较小,可提高低温塑化后的涂层拉伸强度;采用 N382附着力促进剂不仅涂料气味较低,而且低温塑化后附着力较好。  相似文献   

18.
制备了一种低气味、低温塑化型聚氯乙烯抗石击涂料,主要探讨了增塑剂、糊树脂,附着力促进剂对试样气味、弯曲性、附着力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对苯二甲酸二异壬酯与烷基磺酸酯作为混合增塑剂,能够降低气味的同时满足低温塑化后的柔韧性要求;维尼泰370HD糊树脂具有较好的黏度稳定性,并且作为主树脂改善涂料的流淌性;采用阿科玛PA1384共聚树脂作为辅助糊树脂,喷涂扇幅受影响较小,可提高低温塑化后的涂层拉伸强度;采用N382附着力促进剂不仅涂料气味较低,而且低温塑化后附着力较好。  相似文献   

19.
以聚氯乙烯(PVC)糊树脂、Dinch增塑剂、聚酯增塑剂等其他助剂制备低迁移量环保密封圈。研究了PVC糊树脂的聚合度、发泡剂含量、加工温度和胶料存放时间对密封圈耐迁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聚合方法相同、颗粒形态相近的条件下,随着PVC糊树脂聚合度的提高,树脂吸收增塑剂的能力变强,密封圈的耐迁移性能随之提高;随着添加的发泡剂含量的增加,密封圈的泡孔变大且数量增加,与模拟液的接触面积变大而导致增塑剂迁移量变多;加工温度为195 ℃时制备得到的密封圈的增塑剂迁移量较少,加工温度过高或者过低会使密封圈部分结构受到破坏或者塑化程度过低,体系内游离的增塑剂含量较多;随着胶料存放时间的延长,密封胶的稳定性降低,密封圈的耐迁移性能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20.
《聚氯乙烯》2009,(5):47-47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提高轻纺、电子信息等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明确从2009年4月1日起提高纺织品、服装、轻工、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PVC纯粉(未掺其他物质]、PVC糊树脂[未掺其他物质]、其他初级形状的PVC(未掺其他物质]、初级形状未塑化的PVC和初级形状已塑化的PVC的出口退税率都提高至13%。此次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并未涉及烧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