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功能亢进(脾亢)发生于各种原因的脾淤血,是一种常见病,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部分脾栓塞术(PSE)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其在继发性脾亢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有多种栓塞材料可用于PSE,且各有优缺点.由于脾脏血管的解剖特点,栓塞体积大小直接影响PSE治疗效果.评价PSE的疗效,可以根据外周血象、免疫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肝功能进行观察.由于种种原因,PSE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亟待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脾破裂脾动脉栓塞既保留了脾脏又阻止了脾脏继续出血,临床效果良好。本文介绍最近几年外伤性脾破裂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巨脾症部分性脾栓塞的安全治疗方案.方法应用分阶段栓塞法治疗42例巨大脾脏患儿,年龄1~15岁.首次脾栓塞范围约30%~40%,间隔1~2个月再次栓塞脾脏30%~40%,实现缩小脾脏,消除和改善脾功能亢进以及基础疾病症状.结果本组病例经分次脾栓塞治疗术后脾亢及相应基础疾病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术后反应轻,发热和腹痛持续时间短,仅1例发生脾脓肿.结论儿童巨脾症,通过分阶段进行部分脾栓塞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和脾切除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并发症,为临床治疗脾功能亢进方式提供选择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部分性脾动脉栓塞46例和脾切除33例,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后血象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改善肝硬化继发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患者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P<0.001),但两组患者中脾切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改善明显优于脾动脉栓塞组,而白细胞计数的改善两组无明显差异.脾动脉栓塞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脾切除组(P<0.001).结论对于腹水较多、门脉高压明显、脾脏巨大的患者不宜行脾动脉栓塞治  相似文献   

5.
6.
7.
8.
对11例脾功能亢进患者作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5例应用明胶海绵栓塞,6例应用褐藻胶微球行脾下极动脉超选择插管栓塞.治疗后,全部病例均有效控制了脾功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脾下极动脉微球栓塞的优点:1.脾下极栓塞不会引起左侧膈肌和胸膜刺激症状;2.大网膜向梗死的脾下极游走包裹可减轻和限制反应性炎症.使术后疼痛等继发症状明显减轻;3.可准确控制栓塞面积;4.微球栓塞在小动脉远端,不易形成侧支循环或再通;5.避免了误栓胰腺动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评价应用明胶海绵微粒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GSMs- TACE)同步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癌(HCC)合并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符合入组标准64例HCC合并脾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GSMs- TACE联合PSE患者34例,同期单纯行GSMs- TACE患者30例。观察术后4 d、1个月 AFP、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评估术后1个月肿瘤客观反应率。结果GSMs- TACE联合PSE组术后1个月患者外周血WBC、PLT 与术前比较均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GSMs- TACE组术1个月患者外周血WBC、PLT、RBC 与术前比较变化不明显,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肝功能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术后4 d胆碱酯酶(CHE)水平较术前降低,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CHE恢复至术前正常水平。两组患者术后4 d及术后1个月AFP值均较术前降低。GSMs- TACE联合PSE组和单纯GSMs- TACE组患者1个月ORR分别为85.3%和83.3%。术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以发热、腹痛、胃区不适、恶心呕吐及胸腹腔积液为主,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GSMs- TACE联合PSE同步治疗合并脾亢原发性肝细胞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SE)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PSE治疗肝癌伴脾亢(HCC-HS)86例,其它继发性脾亢(SHS)26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例,其中20例行2次以上PSE。结果平均栓塞范围HCC-HS组为36%,SHS组为60%,ITP组为74%,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4.8%、88.5%、100%。HCC-HS组因单次栓塞范围较小,约20.9%(18/86)病人需行再次栓塞。全部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PSE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外科脾切除的替代疗法。HCC-HS组为了减轻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脾动脉行明胶海绵和碘化油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的疗效与并发症,为临床治疗肝硬化脾亢栓塞剂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经脾动脉明胶海绵栓塞和39例行经脾动脉碘化油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外周血三系细胞改善和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脾脏体积回缩、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碘化油栓塞组患者6个月后有部分病例出现血小板再次减少,明胶海绵栓塞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碘化油栓塞组(P<0.05),碘化油栓塞组肝、胃肠道毒性分级均较明胶海绵栓塞组低。结论对高龄、肝功能差、腹水较多、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肝硬化门脉高压明显的患者可行经脾动脉碘化油栓塞治疗脾亢。  相似文献   

13.
王素  胡继红  赵卫 《工业加热》2014,(6):546-549
【摘要】 部分脾栓塞术(PSE)是目前治疗门脉高压所导致的脾功能亢进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减少脾脏血流量、增加肝脏血供起到改善外周血象、肝功能指标、降低门静脉高压等作用。本文主要是对PSE治疗脾亢的治疗作用和机制、临床疗效、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以及术后并发症、不同栓塞材料的优劣势等方面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经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PSE术治疗的242例肝硬化脾亢患者完整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SE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相关因素。 结果 PSE术后242例肝硬化脾亢患者中19例(7.9%)出现严重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小板水平(P=0.025)、腹水(P=0.044)、Child-Pugh评分(P=0.008)、术前脾体积(P=0.013)、栓塞体积(P=0.006)、脾栓塞率(P=0.025)与PSE术后是否发生严重并发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栓塞体积(P=0.012)和Child-Pugh评分(P=0.016)是PSE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这两个因素的截断值为551.4 cm3和10.5分。结论 脾栓塞体积过大和术前高Child-Pugh评分可能引起肝硬化脾亢患者PSE术后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症和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行部分脾栓塞(PSE)后肝、脾血流动力学的远期变化.方法 对1 720例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和脾亢患者行PSE,观察其1~5年病死率,分析其死亡原因,对生存期达5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600例患者观察术前及术后肝、脾血流动力学及血象、脾脏大小、并发症等变化.结果 PSE后不同时期血流动力学具有明显变化,消化道出血次数和量明显减少;白细胞及血小板较术前明显上升;术后2个月脾脏开始逐渐缩小,3个月后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SE可明显改善肝、脾血流动力学,降低门脉压力,改善脾亢症状,减少消化道出血机会,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远期疗效显著且稳定,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王军  施东华  华静  沈加林 《工业加热》2017,(11):1022-1024
【摘要】 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前后脾静脉、门静脉压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4例门静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术治疗,手术前后均采用直接测压法检测脾静脉及门静脉压力,并对比压力变化。术后1~2个月行增强CT复查。 结果 PSE术后脾静脉压力较术前明显下降,7例门静脉压力下降明显(>2 cmH2O)。术后复查增强CT显示多数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PSE术可有效降低脾静脉压力,在降低近期门静脉压力方面影响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4例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患者行周围性部分性脾栓塞,栓塞剂为医用明胶海绵,比较栓塞前后血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的数量变化。结果栓塞范围为50%~75%(平均为59%),术后随访6个月~3年,WBC术前为(2.15±0.67)×10 9 /L,术后峰值为(12.36±3.24)×10 9 /L,维持在(5.65±1.38)×10 9 /L;PLT从术前(31.39±13.81)×10 9 /L上升到峰值(178.26±123.07)×10 9 /L,然后维持在(116.28±31.52)×10 9 /L,WBC及PLT的术前和术后t值分别为11.08,8.38,P<0.001,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安全、微创、疗效确切,但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癌患者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脉高压患者110例,经导管动脉栓塞(TACE)同时行部分性脾栓塞,分1~3次达到控制目的.脾栓塞采用355~500 μm PVA微粒,脾下极动脉超选部分性脾栓塞.采集每次脾栓塞术前、术后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外周血象、增强CT,上消化道内镜所见,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共行部分性脾栓塞172例次.栓塞范围30%~60%.栓塞后有134例次出现发热,持续3~30 d,126例次出现腹痛,其中27  相似文献   

20.
门静脉高压症常继发于肝硬化,主要表现为脾肿大,侧支循环的建立和腹水,同时亦可引起脾功能亢进.众多临床研究证明,部分性脾栓塞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总结近年来门脉高压症、脾肿大的发病机制,分析门脉高压与脾脏肿大的血流动力学关系,综述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原理和临床应用现状,并评价其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